《故鄉的云》是在臺灣首唱,并在全國流行開來,激發了無數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在海峽兩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今更被賦予了盼望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深刻內涵,成為表達游子家國情懷對故鄉深深眷戀和回歸渴望的特殊韻律。
那“天邊飄過故鄉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飄泊,踏著沉重的腳步,歸鄉路是那么的漫長”唱出了多少游子和兩岸同胞的情思,那“我已厭倦飄泊,我已是滿懷疲憊,眼里是酸楚的淚,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云,為我抹去創痕,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云,為我撫平創傷”的渴盼,又讓多少海外赤子增加了回歸故土的動力,那聲聲撕心裂肺的“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呼喊,穿越時空,穿越高山大海,響徹海峽兩岸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今年讓我感到益發的熾烈,益發的成為對大表哥魂歸故里的吶喊。
清明節快到了,懷念天堂親人之情日益濃烈,今年清明對我來說,則非比尋常,既思念剛剛去世不久的母親和故去41年的父親,也懷念比父親小一歲的春節前去世的臺灣大表哥,不僅未能見最后一面,連最起碼的人情也不能表達,回想起大表哥始終念念不忘的葉落歸根,所以專門撰文遙寄特殊的哀思,期盼大表哥能夠在天堂感受到“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般的深深懷念之情。
大表哥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星,生于1924年,2025年1月去世,享年101歲,巧合的是,老母親農歷年前的臘月十五離我們而去,不成想就在母親火化的當天下午,大表哥出乎意料的去世,盡管與大表哥只是表親,盡管與大表哥的接觸很有限,但想起大表哥失散多年,想起奶奶和父親生前一直想找到大表哥的執著,想起大表哥四次回來對家鄉的無限眷戀,盼望葉落歸根的最大宿愿,也就特別懷念大表哥,對大表哥留下的難以割舍的情感甚是感到珍惜,不能不在清明到來之時,回憶有限的團聚的珍貴,聊補我的哀思和大表哥留下的諸多遺憾。
首先,是特殊的,跨越半個多世紀,寄托幾代人的思念之情。大表哥是我沒見過面姑姑的男孩老大,他們姊妹6個,大表哥只比父親小一歲,表姐還比父親大一歲,據說姑姑去世很早,家里生活很艱難,大表哥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很小就杳無音信,二表哥災荒年找生活出路沒有下落,我記事只知道表姐和其他三個表哥。奶奶不知從哪里聽說大表哥是開飛機的,記得小時奶奶每當看到飛機,就呼喚大表哥的乳名,讓他下來,后來才知道大表哥只是飛機的機械師。奶奶還經常念叨大表哥的為人處世,什么穩當勤懇,什么很領事(擔當之意),雖然與父親、大表姐年齡差不多,實際只差一歲,不僅對父親對大表姐很順從,而且很呵護他的弟弟們。遺憾的是,奶奶念叨大表哥多年,直到1968年去世,也沒有見到她一輩子引以為豪的大外甥。每當我提及奶奶的思念牽掛,大表哥都潸然淚下,哽咽著說對不起外婆,因為娘去世的早,外婆既是外婆又當娘,表現出無限的感恩之情,這也是大表哥對我們姊妹幾個特別親的緣故。
父親雖然只比大表哥大一歲,還比表姐小一歲,卻一直以長輩身份關心表哥表姐,當年饑寒交迫,父親領著表哥表姐四處拾荒,拾得的小紅蘿卜之類食物,都先讓表哥表姐吃,表姐表哥對父親很是尊重,表姐盡管比父親還大一歲,對父親那個敬,那個聽從,讓我們乃至很多外人都很感動。遺憾的是,后來大表哥在替別人幫工掙飯時,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大表哥個大父親瘦小),父親難過了好多年,解放后一直打聽大表哥消息,就是表姐家二外甥1970年代初參軍,進步受大表哥影響還找到父親作證。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村里、鄰村有從臺灣回來探親,都設法打聽大表哥,可惜直到1984年去世,也沒有等到大表哥,這也是大表哥對我們——他的表弟表妹如同姐妹親的另一個原因。大表哥對我們家也就是舅家特別的親熱,與表姐也有一定關系,我記事時表姐一直把我家當做娘家,每個節日都來,表姐家風更是特別的好,表姐家的子女,也就是我們的表外甥外甥女,不管比我們大還是小,都對我們也非常尊重,表姐及其子女那個親熱已經超出“表”的范圍,甚至比親姐姐還親的情形。在焦作馬村煤礦的四表哥把我們家當老家,孩子一放假都回來玩,來往最多,成都的三表哥、西安的五表哥,都對父親表現出無比的敬重,上世紀70年代母親治病,父親一封信都寄來錢和糧票。大表哥回大陸,大表姐不斷念叨奶奶和父親的關心照顧,益發增加了大表哥的深情厚誼。
第二,大表哥對家鄉表現出難以形容的熱愛,對親人表現出拳拳深情。1989年,大表哥終于回到離別40多年的家鄉,對母親表現出少有的孝順和敬重,對姊妹們和所有親戚那個無法擬寫的親熱,那個說不完的知心話,那個嘮不完的家長里短,真的是畫出了一幅幅血脈相連任誰都難以分開的情景。我現在還很清楚記得大表哥幾個印象特別深的特點,一是謙虛而低調。大表哥老家就是姑姑家與我們是同村,他在表姐家二外甥的引導下,向村里學校捐了1萬美元,鄉村都提出搞個隆重的儀式,他卻認為自己該為家鄉做點貢獻,自己的捐贈很微薄不必興師動眾,鄉村問他有什么要求,那時我們家還很困難,他卻以不給政府添麻煩拒絕,表現出令人尊敬的姿態,在包括我們家人的僅有20來人捐贈儀式上,村支書讓他發表感言,他更是很藝術,一直講村里的變化,家里就是我們家(他們弟兄幾個都在城市工作)的變化,還一直愧疚自己沒有做貢獻卻來享受這一切美好,很是過意不去,多次誠心誠意感謝鄉親們。二是謹慎而藝術。當時我一直給他講大陸的翻天覆地變化,黨的領導英明偉大,人民群眾生活的日新月異,大表哥很藝術,很有分寸回應我的介紹,只是一直贊揚家鄉的變化,贊揚父老鄉親的勤勞善良,贊揚鄉情民風的淳樸,沒有一句回應我共產黨怎么領導的好。尤其令我難忘的是,我幾次與大表哥交談交流,他都夸贊家里發展的不易,兄弟姊妹為家庭發展做的貢獻,即使我們家過的不如其他家,他還是給予很多鼓勵,我向他介紹鄉村新鄉焦作乃至全國、河南的變化,介紹大陸對臺灣的仁至義盡,對臺灣同胞的關心關愛,介紹一些臺灣企業家在大陸的發展,本地臺灣籍老鄉對家鄉的眷戀和貢獻,他始終微笑聽著,從不接話茬,而是不斷轉移話題,曾幾次在我談到家鄉變化和發展,對我說他長了薪水,幾次給我說“臺胞都說鄧小平厲害,讓臺灣很多人帶回很多錢”(實際上世紀末期以后,大陸給予臺灣的更多),大表哥說話很溫和,很有親和力,不緊不慢,總是面帶笑容,即使不敢贊同我的有些話題,也是很委婉地岔開,即使特別小心噤若寒蟬,也在我談及祖母和父親對他的念想,談及奶奶整日對飛機對他的呼喊,都潸然淚下,泣不成聲;每當我談及我姑父的點點滴滴和他家房子的翻蓋,他都全神貫注,千感萬謝,表現出對長輩對家鄉,極大眷戀和深厚情感。三是可親而重情。大表哥第二次回來,是由表姐家二外甥用車送到新鄉,以便去北京他們幾個人集合一起回臺灣,他要去延津縣給臺灣的朋友老家送東西,并辦一些事情,我專門報告所在單位,單位特別重視專門派一位領導陪同,晚上安排簡單招待,他非常感謝,專門送給那位領導一個紀念品,當時去北京的臥鋪很不好買,我向市委統戰部請示開具證明,又讓在鐵路中學教書的姨姐具體辦理,他也很感謝,還念念不忘,在給我通信時幾次讓我感謝單位、陪他的領導和姨姐。后來大表哥又回來兩次,都住在焦作馬村的四表哥家,第一次我和老伴孩子一起去團聚,當3歲孩子背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時,大表哥很是激動,一下把孩子抱過去夸贊說“了不起,這么小就不忘家鄉,了不起”,隨即給了孩子100元錢,這個小事讓我銘記至今,說明他對家鄉思念之深,只要有思鄉之情馬上就會激起同感。想想現在那些以出國為榮,以加入外籍為榮,甚至以丑化祖國和家鄉討西方的好,與大表哥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1998年是第二次,當時因特殊情況,我和二商局的領導一塊去的,他很感謝那位領導去看他,專門送給那位領導一個小禮品,不過這次分別,他一直說回來再也沒能回來。
第三,大表哥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一直期盼葉落歸根,始終期望兩岸同胞互相走動不再那么復雜,90歲以后還念念不忘再回老家看看。據表姐家的二外甥,四表哥家的三侄女回憶,他們曾分別專門參加旅游團去看望大表哥,可無論怎么懇求,都不讓回家,都只能在賓館進行短時的見面,連頓團圓飯都吃不成。表姐家二外甥陳來旺在高雄賓館和大表哥女兒交談時,多次說大表哥自從1998年那次探親后,一直掛念老家和親人,每年都想要回來看看,尤其是前幾年回家的愿望越發熾烈,都因女兒擔心他年紀太大不能來回奔波而擱淺,表侄女還說,大表哥返鄉前幾年信件都是由香港轉寄的,即使后來寄信寄物也都受到嚴格限制,也就留下很多遺憾。四表哥家的三侄女在《盼望親人歸,家人再相見》訴說,她2013年9月獨自跟著拼團,去臺灣探視大表哥,當時兩岸只能是通過旅游的機會在賓館互相見,只有很短的時間交流相聚,她見到她大伯后都激動的抱著哭了起來,好心導游專門安排一人間,方便他們見面,“大伯緊緊拉著我的手,問我爸媽情況和親戚一一都問一遍,囑咐我要照顧好爸媽,常去看看老家人,我大伯思念家鄉的每個親人和鄉土,一說到回家就老淚流滿面”,在交流中得知她大伯年齡大了還有高血壓心臟病,已經不能自我出行了,有時出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可大表哥還是渴望再回去探親。
茅盾先生《白楊禮贊》有這么一段議論“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我也借此感慨難道你就覺得大表哥只是想多回幾趟老家那么簡單?你就覺得大表哥只是多見見親人那么樸素嗎?難道你就一點也不聯想到大表哥思鄉盼團圓的深刻含義嗎?表侄女感嘆“大伯思鄉的心有多苦,多么希望兩岸親人無拘無束回家團聚”,多次“通過QQ視頻和微信視頻讓大伯與親人相見”,不正是發自肺腑呼吁“兩岸要統一,親人回故里”嗎?
我絲毫不否認,大表哥是普通臺灣人,大表哥也一直表現出不談政治的低調,但大表哥至死不渝的思鄉之情,念念不忘的血脈相連骨肉之情,不正是臺灣民眾愛好和平向往統一拳拳赤誠的充分表達嗎?可臺獨分子一直強奸民意,不惜屈膝配合美國制造戰爭氣氛,煽動島內民眾“反中抗中”情緒,而實際上從大表哥這些最基礎臺灣民眾,是希望和平的,是希望華夏子孫親密無間的,臺灣民進黨緊抱美國“大腿”的“以武謀獨”,只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中央電視臺有個《天涯共此時》大型演播室訪談節目,定位為兩岸文化交流深度報道,以關注兩岸民生民計的社會話題為內容,采用兩岸連線互動的方式,以每期一個主題,在大陸和臺灣嘉賓共同講述兩岸文化交流故事,分享中華文化傳承心得,展示技藝性的中華文化,使觀眾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知識,以促進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達到兩岸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深入化,展現“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傳承”。大表哥不是臺灣名人,我們的交流可能難登大雅之堂,但大表哥對故土的眷戀,對家鄉的摯愛,對長輩、兄弟姊妹和親人們的深情,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熾烈,都讓我通過清明懷念大表哥,遙寄特殊的哀思,呼喚大表哥魂歸故里。
大表哥,“魂歸來兮”!
2025年4月
附一
大表哥65歲照
大表哥1989年歸鄉合影,中間抱孩子的是大表哥依次是三表哥夫婦、我們兩口
大表哥回鄉與母親和家人合影,第二排右二是大表哥,依次是母親、表姐,后排左二是專門從成都趕回的三表哥
附二:1、表姐家二外甥赴臺看望大表哥感言和感詩
兩岸人民一家親
陳來旺
我是2013年6月3號,在河南鄭州乘座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航班起程飛往臺灣的。這是我和親人們的最大愿望,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心愿,能親身飛往臺灣,看望我失散多年的舅舅(我大舅)。當飛機平穩的降落在臺灣桃園機埸時,我的心潮起伏難以平靜。因為歷史的原因兩岸親人隔海相望,望眼欲穿。從這一刻起我的心情向開了閘的大水,任其奔涌。一切的一切任何阻力也擋不住血濃于水的親情。
6月6號的下午,在高雄的賓館我終于見到了期盼已久的舅舅大人,在那一刻我身不由已的樸通一聲跪到了舅舅的面前……,那刻任何語言也表達不了我們的思念之情,我母親和家人的愿望在這一刻實現了。愿兩岸人民越走越近,愿兩岸人民統一的愿望早日到來。當我把自己寫的感受讀給旅行團的朋友后,大家爆發出一陣陣掌聲。2013年6月8日于臺灣花蓮。
陳來旺《清明寄哀思》詩
清明寄哀思,淚憶娘舅親。
父母恩難忘,游子盼歸根。
拳拳故土情,常思淚滿襟。
祖國統一日,家祭告忠魂。
陳來旺與大表哥合影
中間坐著的是89歲大表哥,左為大表哥女兒右為陳來旺
2、四表哥家三表侄女赴臺探望大表哥感言
盼望親人歸,家人再相見
我是2013年9月帶著親人的期盼,獨自跟著拼團,去實現和大伯團聚心愿的。當時焦作只有我一個人,到鄭州找領隊去了臺灣,我們坐的是鄭州至高雄的飛機,登機前就給堂妹打電話,說我坐的飛機班次。下午五點多到了高雄,安頓好賓館,就用導游的手機打電話告知堂妹我住的地方(大陸手機到臺灣不能用,要買臺灣手機卡才行),打完電話,我就在賓館門口熱切地等待著親人的到來。大概七點左右堂妹開車和大伯來到賓館,我趕緊上前攙扶大伯下車,我和大伯都激動的抱著哭了起來。大伯兩腿發軟走不好路,還是帥哥導游幫忙把大伯攙扶進賓館。為方便見面,好心導游特意給我安排單人間,進房間大伯緊緊拉著我的手,問我爸媽情況,所有親戚都一一問了一遍,囑咐我要照顧好爸媽,常去看看老家人。我大伯思念家鄉的每個親人和鄉土,一說到回家就老淚流滿面。由于當時兩岸只能是通過旅游的機會在賓館互相見,只有很短的時間交流相聚,交流中從堂妹那里得知大伯身體健康出現問題了,大伯年齡大了還有高血壓心臟病不能自我出行了(有時出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再回來探親是不太能了,想想大伯思鄉的心有多苦?從臺灣回來我們努力讓大伯在QQ視頻里和微信視頻里與親人相見。我們多么希望兩岸早日統一,讓親人早日回家團聚。由衷的呼吁“兩岸要統一,親人回故里”(2015年回憶整理)。
2025年4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