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超級英雄電影表面上是充滿特效和刺激打斗的商業娛樂作品,實際上是一種意識形態工具,用來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讓人們相信問題的根源不是制度,讓觀眾接受資本主義的統治秩序,而不去思考現實世界的階級剝削問題。
電影用個人英雄主義的敘事結構取代階級斗爭,把所有社會矛盾都簡化成“好人 vs. 壞人”的沖突,讓觀眾沉浸在“正義戰勝邪惡”的幻想里,讓人們誤以為世界的問題可以靠幾個道德高尚的精英來解決,而不是無產階級自己站起來斗爭。這種文化產品不僅影響了觀眾對世界的認知,還塑造了一種被統治階級默認接受資本主義秩序的心理狀態。
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下,世界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抗,資本家掌握生產資料,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而勞動人民則被迫為資本家創造利潤,自己卻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資。在這種社會結構下,真正的斗爭應該是無產階級反抗剝削,爭取自身解放。然而,在漫威電影里,這種階級矛盾被巧妙地隱藏,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之間的善惡對抗。
電影里,社會的問題往往被歸結為個別壞人的陰謀,而不是系統性的剝削。比如鋼鐵俠的敵人是想要搶奪斯塔克企業技術的反派,美國隊長的對手是隱藏在政府內部的極端組織九頭蛇,黑豹的敵人是一個滿腦子復仇思想的戰士基爾蒙戈。
超級英雄的最終目標并不是推翻腐朽的制度,而是讓現有秩序“變得更好”。在《蜘蛛俠》《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等系列中,真正的壞人往往是個別腐敗官員、貪婪資本家或瘋狂科學家,而不是資本主義體系本身。這使得電影中的“正義”變成了維穩,而不是革命,讓觀眾相信,只要“壞人”被清除,現有社會就會變好,而不是需要推翻它。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變革依靠的是群眾的階級斗爭,而非個別英雄的拯救。但漫威電影的核心敘事模式恰恰相反,它塑造了一群依靠個人能力、天賦或財富的英雄,他們不是通過階級斗爭改變世界,而是憑借自身的超能力、科技或良心來“解決”問題。
比如說“黑豹”(特查拉)是封建君主制國家瓦坎達的國王,他的故事雖然涉及對外開放和社會變革,但最終仍然維護了王權制度,使其統治合法化,而不是推動人民革命。
鋼鐵俠(托尼·斯塔克),他繼承軍工企業,依靠私人財富和個人天才成為超級英雄,電影卻刻意回避了他所代表的剝削體系,而是將他塑造成一個覺醒的慈善家,試圖用個人道德彌補資本主義制度的惡果。
蜘蛛俠(彼得·帕克)代表了小人物英雄,但他的奮斗仍然是個人化的,依賴于超級能力,而非階級力量。他的貧困身份沒有讓他成為階級斗士,反而成為了“努力向上爬”的典型美式奮斗故事,鼓勵底層人民接受命運,而不是改變社會。
這些英雄的共同點在于,他們的斗爭都不是針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身,而是針對個別“壞人”或外部威脅。電影塑造他們的“善良”與“責任感”,讓觀眾相信問題的根源在于個體道德,而不是資本主義剝削本身。
超級英雄的主要任務是“拯救世界”,但他們拯救的究竟是什么?答案是資本主義的既有秩序。這種“拯救世界”的敘事邏輯,把人民群眾塑造成被動的、無能的、需要英雄拯救的群體,而不是可以通過斗爭改變自身命運的階級力量。這種敘事方式完全符合資本主義的需要:讓人民相信,問題不在于體制,而在于個別惡棍;不在于階級斗爭,而在于等待“好人”掌權。
在現實世界里,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斗爭。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國革命,哪一次變革不是工人和農民團結起來,用自己的力量推翻壓迫者?但是在漫威電影里,普通人是沒有任何歷史主動權的,他們不是在等待超級英雄來拯救,就是在戰亂中成為毫無抵抗力的犧牲品。電影用這種方式讓觀眾習慣于接受“被保護”的狀態,認為社會的希望在于某些天賦異稟的個體,而不是人民自己的覺醒和行動。這種敘事模式的潛臺詞就是:你們這些普通人不可能改變世界,只能依靠“精英”來拯救你們。這正是資產階級希望勞動人民相信的觀念——不要想著團結起來斗爭,而是去依賴“仁慈的資本家”和“正義的政府”。
漫威電影對資本家的塑造尤其值得深思。在現實生活中,資本家依靠剝削工人的勞動攫取財富,但在電影里,資本家卻被包裝成拯救世界的英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鋼鐵俠托尼·斯塔克。他原本是個軍火商,靠出售武器賺取巨額財富,后來“良心發現”,決定不再賣武器,而是用科技來保護世界。電影通過這種敘事,巧妙地把矛盾從資本主義體系轉移到了個人道德——好像資本家本身并不是問題,問題只是他們的價值觀是否“正確”。如果資本家愿意變好,他們就能成為超級英雄,就能拯救世界。這種邏輯掩蓋了資本剝削的本質,讓觀眾相信資本主義是可以“自我修正”的,而不是必須推翻的。
而對于那些真正挑戰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的人,電影則毫不留情地將他們描繪成危險的瘋子。黑豹里的基爾蒙格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出身貧民窟,經歷了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的迫害,想要推翻全球的不平等體系,讓黑人掌握自己的命運。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他的訴求是合理的,但電影卻故意讓他變得極端和暴力,讓觀眾對他產生反感。而最后,電影的結局是維持現有秩序的黑豹擊敗了基爾蒙格,并用一種“溫和改良”的方式解決問題。觀眾在這樣的敘事結構里,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個信息:“改革可以,但革命不行”。對現有體系的溫和改良是“正義”的,而試圖徹底改變體系的人是“危險的”。這和現實中資產階級對革命者的妖魔化是如出一轍的。
漫威電影不僅僅是美國國內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它還是美帝國主義文化霸權的重要輸出工具。美國政府一直利用文化產品向全球推廣自己的價值觀,讓全世界的人都接受美式民主、個人英雄主義和資本主義邏輯。漫威電影里的超級英雄大多與美國軍方或情報機構關系密切,比如美國隊長是美軍的象征,神盾局則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正義”情報機構。現實中的美軍在全球發動戰爭、掠奪資源、扶持獨裁政權,但在電影里,他們變成了維護世界和平的英雄。這種敘事方式讓觀眾誤以為美國的軍事干涉是正當的,讓人們在文化層面上接受美國的全球霸權。
除了意識形態方面,漫威電影還深度融入了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一整個產業,包括玩具、服裝、游戲、主題樂園等等。電影不僅讓觀眾接受資本主義的統治秩序,還讓觀眾成為資本主義市場的忠實消費者。人們看完電影,就會去買周邊、玩游戲、追下一部續集,整個消費體系圍繞著這些超級英雄展開。對于資本家來說,這樣的文化產品不僅能塑造意識形態,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觀眾在這種消費文化的浸染下,逐漸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娛樂消費中,而不是思考如何改變現實世界的不公。這種現象,正是資本主義統治的一部分,讓無產階級忙于消費,而忘記斗爭。
歸根結底,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的作用就是讓勞動人民接受資本主義的統治,掩蓋階級矛盾,讓人們誤以為社會的主要問題是某些個別壞人,而不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它讓人們相信拯救世界的不是工人階級,而是少數資本家和“天才英雄”;它讓革命者看起來像極端危險的瘋子,而維護現有秩序的人才是“正義”的;它讓美帝國主義的軍事干涉看起來“合理”,而不是全球剝削的一部分;它讓人們沉浸在消費文化里,而不去關心現實世界的斗爭。
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表面上是娛樂產品,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維護統治的工具,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武器。它通過個人英雄主義掩蓋階級斗爭,通過污名化革命者強化現有秩序的合理性,并通過娛樂消解無產階級的斗爭意識。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文化產品無處不在,提醒著我們,真正的解放不能依靠英雄,而必須依靠無產階級自己的革命行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