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順逆和成敗,雖然有多種因素,但主要是大環境大氣候起作用。
家庭和睦與否,企業發達與否,甚至改朝換代都跟大背景緊密相連。積德者必有福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者必有余殃。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乃因果律。
社稷興亡,政權更替,匹夫寵辱,猶如季節變化、草木榮枯,歷史周期律使然。
國家機器結構與運轉十分復雜,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經濟基礎、生產力、生產關系相互作用,既矛盾運行又辯證統一。其過程是否出現大故障,取決于時、勢、運,即特殊的時間、時機,事物變化形成的勢,含趨勢、強勢、弱勢。勢乃時的具體表現和動態體現的特征。時決定運的背景條件,時運、運勢是運動轉換的,運行的軌跡無形,運道無形。
一旦時運、家運、個人命運突然逆轉,可以從政治、思想、路線和內外局勢等方面探尋原因,需要用唯物史觀分析,從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畢竟國家命運、民族命運、個人命運密不可分,自古外夷入侵,三光屠城。國破家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哲人認為天道輪回,一切皆有定數。智者認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器私用兆禍,勢必有道伐無道。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代表抽象的概念、宏觀的道理和規律,是理性的一般性的存在。“器”乃具體的事物,能夠感知的現象,亦是微觀的存在。
缺德者無道,因為老子講德于先,論道次之。政客言必頭頭是道,實則德行全無。大道無形,想咋說就咋說,反正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譬如:特色是個什么東東?并非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其實啥都不像。但是黑貓白貓卻一目了然,就那德行還成精成器了。
佛教說當下是末法時代,即佛法經歷的三個時期之一,前兩個是正法時期和像法時期,正法修行身心,根基深厚,證知證悟證菩提,可成正果。像法浮于外在表象,內修實質漸衰。乍看像正法,卻似是而非。末法幾乎沒幾個真正的修行者,叢林不乏身披袈裟的魔鬼。
世間法化作叢林法則的時候,披著羊皮的狼圍捕羊群,不需要任何理由,獵殺的是勤勞、樸實、善良。逆淘汰的孰優孰劣,劣幣驅除良幣的孰優孰劣,不同階級立場者對優劣的定義指向不同。豺狼當道,妖魔橫行。社會失序,雞犬不寧。坑蒙拐騙,亂象紛呈。互相損害,戾氣充滿類群。易理講元亨利貞,悔吝憂患;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周而復始。建國開元,勵精圖治。走社會主義道路,國運亨通。公有制有利于人民,全民能量守恒。毛澤東時代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中華民族崛起,國威軍威強盛,亢龍有悔,戒驕戒躁,保持憂患意識。
歷史轉折,工商業利好,市場經濟一花獨放,官僚權貴先富起來,成為既得利益階層。但是貓精肇禍,物欲泛濫,糞土生蛆。蛀蟲偽裝青天,腐敗如瘟疫擴散,感染朝野。爻象呈現剝卦、否卦、蠱卦、坎卦、蹇卦、夬卦,預測拜金時代,霸業未濟,樂極生悲。
不過尖端科技還行,某些領域遙遙領先國外,足以炫耀一下政績業績,只可惜經濟與科技沒有減輕老百姓身上的債務負擔。民眾逆來順受忍辱負重,倘若扛不住壓垮了,朝廷的根基塌陷,維穩無濟于事。夸夸其談九紫離火運,所指九宮飛星之九紫右弼星,最吉利的當運之星,寓意財富、貴人、喜慶等諸多吉祥之事。當九紫右弼星飛臨到某個宮位時,該宮位所對應的方位被賦予特殊意義,象征財富和吉祥。五行屬火:“離” 在八卦中對應火,代表光明、溫暖、向上的特質,激發潛力和陽性能量,未嘗不是一帖精神安慰劑。
大變局的時機到了,運氣來了,勢頭強弱還是個問題。美西方發展的軌跡乃前車之鑒,步其后塵者免不了重蹈覆轍。因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 —— 工人,即無產者。”剝削造就掘墓人,民眾勢必埋葬資本主義體制。“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天時、地利、人和關乎運勢,三者的比率各占多少,需要科學地評估,地緣政治的利弊不容忽視,國內外的人和也馬虎不得。所謂的勢,還有個最關鍵的因素,即國家硬實力與國家軟實力。比較而言,軟實力比硬實力更重要。中國的軟實力核心是毛澤東思想,中共黨組織發展壯大,工農紅軍由弱變強,打敗日本侵略者,推翻蔣家王朝,戰勝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告捷,對印自衛反擊戰風卷殘云,中美突破僵局,外交關系正常化,雙方聯合發表上海公報等事例,無不證明這一點。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之所以取得豐功偉績,是因為精神力量,全民凝聚力,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軟實力轉化為硬實力。人民力量來源于毛澤東思想,可以化解黨內外矛盾,解決國內外問題。歷史上每次放棄這個法寶,革命形勢必然逆轉;運用這個法寶,立馬轉危為安,轉敗為勝。
金錢買不來人格尊嚴,買不來政治信仰、英雄氣慨、鋼鐵意志、犧牲精神。如果勞動人民活得毫無尊嚴,國家軟實力就蕩然無存。如果意識形態、文化、教育、醫療、住房、食品都出了問題,社會決沒有太平。外交縲紲,貿易桎梏。名韁利鎖皆囚徒,萬億贓款皆肉票。財富能夠造就王國,也可以毀滅那個王國。
12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