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 張志坤
中國的發展模式究竟行不行,中國式的治理是決定性的因素。現在,有關中國式治理的優劣短長已引起人們廣泛議論,與十幾年前不同的是,如今人們更熱衷于透視挖掘這一治理模式的優勢。但是,不管怎樣看好這個模式,目前中國式治理還只局限于中國的疆域之內,還不具有任何普世意義。
這種狀況現在正已開始改變,中國式治理正在超出中國的疆域走出國門走到世界各地,走上國際舞臺。主要的標志有二:一是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國立足扎根,把帶有中國色彩的經營方式帶到了世界各地;二是由中國政府所主導各種跨國經濟政治組織日益增多,從前幾年僅有上合組織,現在已經春筍般冒出一大批,什么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路一帶,絲路基金,亞太自貿區(FTAAP),中國東盟自貿區、互聯互通等等,名目繁多。在上述這些組織中,中國顯然是核心,是其中的主導者,憑借中國強大經濟金融實力的支撐,上述這些政治經濟組織誕生之際就相當強壯,就登上國際舞臺一展身身手、一試鋒芒。展望未來,隨著上述這些組織的發展壯大,隨著中國還可能設計推出更多新的國際組織,原來世界上西方式組織一統天下的局面必將大為改觀,各種帶有濃厚中國治理色彩的國際組織必將與傳統的西方所主導的組織并駕齊驅。
這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任何一種文化、文明,它的起點都是產品,比如人類的新舊石器時代就以石器這種產品為分野,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也以各自產品的不同而揖別。從產品開始,經過技術,然后上升到治理模式,最后才能具有文化與文明的吸引力與感召力,這是文明傳播發展的基本路線。當然,這是一個和平的路線,除了這個路線以外,人類許多時候還靠戰爭和宗教的手段傳播文化,而中國自古以來在文明發展方面走的就是一條和平路線。現如今這條路線在中國重新清晰了起來,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佐證和有力的印證,北京APEC會議不過是這一歷史路線的膚淺再現,西方一些媒體所謂屬國朝貢云云,不過是他們自己杯弓蛇影而已。
這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西方普遍視為這是中國開始塑造自己的戰略秩序,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被稱作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就是證據,這大概是真的。一個地區大國有責任塑造地區秩序,一個世界大國有責任塑造世界秩序,中國為什么不能塑造屬于自己的秩序與空間呢?
事實上,中國發展到今天,塑造新的國際政治秩序已經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戰略任務,這不是誰愿意與否的問題,也不是哪個人個人野心的驅動,而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訴求。如同過河必須搭船或者架橋一樣,上述這些組織就是中國塑造世界的手段與杠桿,這毋庸諱言,也無須遮遮掩掩。中國的這種援助利人利己,比之當年美國的經援、軍援高尚得多,也正義得多。現在,中美兩國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已經開始并日漸深入,這一點甚至比軍事競賽在戰略上的意義更大,因為這樣的競爭對未來的世界格局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這還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模式與中華文明走出國門照亮四方,歷史上已經有過二次:第一次是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以文官制度為核心的中國式治理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模板;第二次是中國式的社會革命,大致上從1919年——1979年,中國式的社會革命之火遍及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以至于出現世界的農村包圍世界城市的人類奇觀。現在則很可能是開始了第三次,這一次將是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基礎,在此基礎上,中國的產品、技術開始走上世界,中國式的治理也開始走出國門,照此趨勢,未來必定是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再一次像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樣,在更廣大的世界里大放光芒。
當然,這條道路注定艱難而漫長。但正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任重而道遠,這就是中國式治理的歷史使命。
拓展閱讀:汪暉訪談:中國崛起需要感召東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