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現年59歲的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被免去職務,正在接受調查。此事引發很多關注。媒體報道,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劉鐵男任駐日使館經濟參贊時就受過“警告”、“記過”處分。但西歷2006年,有領導提名劉鐵男擔任副部級職務時稱:“劉鐵男年輕有為,有干勁,有開創精神”。西歷2008年1月,中組部對劉鐵男的審核結論是:“此人作風、品質、專業不適合擔任省部一級干部”。但2個月后,劉鐵男還是走上了正部級崗位。用一句官場上的話說,劉鐵男長期以來一直是“帶病提拔”、“帶病晉升”。為什么?
劉鐵男現象是改革時期的產物,也是改革指導思想的產物。改革在中國歷史上并不新鮮,宋代王安石的改革比較著名,王安石也因此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改革不是革命。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大革命之后的成果,其實延續了很多舊制度的內容。“大革命”尚且如此,改革能徹底改變過去嗎?因此,任何改革都是“有的要改,有的不要改”,“該改的就改,不該改的不要改”。然而,什么該改,什么不該改,在改革之初未必能夠清晰。很多要等到改革過程中,甚至改革之后才能辨明。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需要改革不是問題,如何改革才是問題。改革的這種不確定性,常常會造成改革者的一個通病。
改革在新舊之間是一個動態的關系。新的,也許對改革有好處,也許沒好處。舊的,也許對改革有利,也許不利。然而,改革者未必能清晰地區分清楚。一般來說,所有的改革者都會首先從權力機構上著手,設立一個指導改革、掌握改革權利的特殊機構。王安石時期,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等機構,也就是在舊體制、舊機構之外成立新機構,以新機構來推動改革。這種做法很常見,例如,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提出要設立制度局,成為改革的中樞機構。只是因為“百日維新”時間太短,其他“專局”已匆忙成立,制度局還沒來得急成立,變法就夭折了;文革時期也有“文革領導小組”。當今中國的改革,其創設的新機構就是“發展改革委員會”。這種為改革而設置的新機構,權利界限往往不清晰,而權利又在舊機構之上。就傳統政治結構來說,它的管轄范圍既與“六部”重合,又與“六部”不同;不必承擔“六部”的責任,權利還高過“六部”。因此,對于任何改革來說,這些新創設的機構都處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處境。
為了改革而創設新機構,某種程度上就是針對舊機構。因此,在新機構創設之后,改革者還會大量使用新人。破格提拔在國內外所有改革中都屢見不鮮。為改革而破格提拔、使用新人,其用人標準因改革的不同對象、不同目標而不同。如果是為了能打勝仗的軍事改革,新人的標準往往是作戰能力強的人。文革雖號稱“革命”,但只是“文化”領域的革命,而非體制革命,因此,文革依舊是改革。由于文革的對象是文化,因此,文革破格使用新人的標準就是”文化上的新人“。由于文革目標的激進,文化上的激進者便容易被采用。當今中國的改革以經濟為主,因此,破格提拔的新人大都以經濟才能為主。這一點與當年王安石變法如出一轍。王安石的改革號稱要為國家“理財”,于是,一大批熟悉經濟的“理財”能手被破格提拔。后人評價,當初王安石破格提拔的很多新人,都屬于很會算賬的“小人”,而非君子。
因此,為了改革而破格提拔的新人,大都會有一個特征:重才不重德。這幾乎是所有改革的通病。改革有它的目標,有它的對象。改革在新與舊的較量中,需要很快拿出改革成績,這是對舊勢力、舊制度最好的回答。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誰有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為改革加分,誰就容易得到重用。王安石的改革目的是為國家“理財”,一批“理財”高手被重用,結果是政府財富的確很快增加,但民間財富是否增加還是損失,成為一個大問題,也成為日后北宋社會矛盾復雜化的重要原因。為了改革而使用激進的新人,古今中外沒有例外。保守者、中庸者,顯然不是改革所需要的人才,甚至是改革的對象。激進的新人往往會有讓改革立竿見影的猛藥,為此,改革決策者“唯才是舉”也是慣例。然而,“唯才是舉”容易背離“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原則,從而也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很多改革的失敗,實際上是推動改革者的人品決定的,有才無德的改革者,往往會使一場看起來應該成功的改革最終失敗。
王安石改革時提出“三不足”主張,以表達改革決心,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當今中國的改革者也多次重復王安石的原話。我認為,用此話表達改革決心沒問題,但用它指導具體的改革就容易因過激而走過頭,造成“過猶不及”的局面。所謂“天變”就是規律,改革不能違背客觀規律;所謂“祖宗”就是傳統,改革不可能徹底顛覆傳統,蕭規曹隨的歷史延續未必全是錯的;所謂“人言”就是民心,改革如果失去民心,必將失敗。雖然對于改革者來說,以前對“天變”的規律可能有認識不足,以前“祖宗”的傳統的確可能有缺陷,“人言”也的確可能有陳腐狹隘因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放在眼里。但是,改革的手段一旦走過頭,一旦過激,“天變、祖宗、人言”中的合理成分,就會成為改革的掘墓人。
由此我們再回到劉鐵男的話題。他的帶病提拔、帶病晉升,恰恰就是改革急功近利的結果。為了達到改革目標,重才不重德成為普遍現象,有才無德的人掌握改革大權,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改革的傷害。如果任此類現象蔓延,任何改革都將難以成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