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最后幾天,發生了一件極具象征意義的事件。
27日,世行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報告《2030年的中國》,對中國改革提出諸多私有化建議。28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京舉辦中外記者會,對中國的改革重申要“重新界定國有部門和私營部門的作用,完成向市場經濟轉型”。記者會剛開始,自稱“獨立學者杜建國”的抗議者突然起立,并高喊“美國是要用私有化的毒藥毀掉中國的經濟,中國絕不能重復美國的老路”。 并在現場散發一份傳單——《世界銀行,帶上你的毒藥滾回美國去》。傳單對《2030年的中國》為中國改革開出的三個藥方,即“要求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將國有企業私有化、降低私營企業的準入壁壘”,逐一進行了批駁。
傳單最后寫道:“世界銀行以及佐利克,你們把在西方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已經試驗失敗的毒藥拿來中國推銷,你們這是成心在破壞中國的經濟,是企圖假借深化改革的名義讓少數中國人和華爾街來掠奪中國人民。”
這位抗議者被工作人員“請”出了會場。(新聞依據《新京報》)
從前蘇聯的“休克療法”,到中國的“不會是突然爆發式的,而會從試點開始(世行行長語)”,其間,還包括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私有化方案,都是出自美國這個“總設計師”,世行只不過是“出圖紙”的部門。如果將私有化比作“大潮”的話,相關國家的經濟精英就是“弄潮兒”,世行則是興風作浪的“龍王廟”。杜建國闖世行會場,典型的“大水沖了龍王廟”。其象征意義在于,中國的改革不一定非要美國化。
今年,黨的十八大將要召開。新年伊始,從溫家寶總理重提鄧小平“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到人民日報的《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再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行聯合發布《2030年的中國》,在在都預示著中國繼“前后三十年”,必將再開創新時代。
中國的改革需要“闖關”,似乎已成為“共識”。我們對改革的緊迫性,也已經強調的很多。而改革的“指向性”是什么?這個“關”總不可能從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同時來“闖”的。
放眼涌動的改革“呼聲”,有兩部“強音”:“政治體制改革”和“私有化”。這兩個強音有一個相同的對象:既得利益集團。凡有其他的聲音出現,就有既得利益集團的“打手”之嫌,一些人對“闖”世行的杜建國就給了這么一個稱號。
吳敬璉等“公知”,近來急于表達“政改”訴求。這符合馬克思主義,因為人們的經濟要求達到之后,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對政治的要求。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涉及到“政體”,也就是涉及到憲法,公民個體不具有“論憲”的充分自由,不便多言。只是認為“涉憲”問題必須有一個超“頂層設計”,不是一句“改革”就可以替代的。
因此,只談談私有化。經濟主體是國有多還是私有多好,一個企業應該國有還是私有好,完全要看哪一種形式更利于企業發展和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社會貢獻值除了所有權人的收益外,還有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社會就業、職工權益、經濟結構等社會效益。依據這些標準,因地因時制宜,綜合判斷取舍,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而所謂“化”,是一種一刀切的統一,是一種私有制度對公有制的“變革”,完全超出了“改革”的范疇。在理論上,動搖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否定了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在實踐上,私有化將會制造更多的“無產者”,出現更大的群體分化。乃至重復60多年前的社會制度。
在我國最恢宏的國企改革中,一部分企業晉升為“央企”,大部分通過售賣、分解、破產等形式實現了私有。這些私有了的企業,許多已經“化”沒了,即便存在的,做大做強的畢竟寥寥無幾。這些企業現有的職工,無論待遇還是“幸福指數”,與國有企業員工出現了極大的反差,更不談幾千萬因此下崗的職工了。從企業自身來講,他們的“道德”也沒有因私有而上升。以食品企業為例,原國有時期雖有衛生管理上的不到位,但絕不會有意添加不該添加的東西。在私有過程中真正得到好處的,僅僅是少數因此而致富的官員和“老板兒”。這些有了錢和地位的人,才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有了資本,更加變本加厲,眼盯著私有“化”,要在“化”中大展宏圖。而現在保留著優勢地位的“國企員工”,必將如“滾滾洪流”加入到下崗職工行列中來。因此私有化不會像某些人許諾的,體現公平。改革初期,專家們許諾了很多,請問下崗職工享受到了“公平”和改革成果沒有?
講“利益集團”,首先要分析利益集團是如何產生的。有人說,利益集團是“專制”產生的,這是一種媚美人氏的觀點,可以尊重你說話的權利,但這絕不是事實。利益集團恰恰是少部分人借著改革旗號,越來越多地占有了社會政治經濟資源而逐步出現的。
支持全面私有化的人,有一個論據,就是國有企業是壟斷經營,對民營企業“不公平”。當前,國企在許多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其中也包括“全民”這個大“股東”的利益如何實現的問題。限于篇幅,小文暫不探討國企的“問題”,只是從“公平”的差異性看看私有化的現實性。將國企全部賣掉,讓私人老板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這是資本所有者的“公平”;將經濟公有化,讓工人享受同等工資、福利、勞動時間等待遇,這是無資產者的“公平”。這就是公平的“差異性”。然而,一個社會并非由單純的階層組成,更高層次的“公平”,必須兼顧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的利益。這種高層次的公平,必然會犧牲局部的某些公平,這就是公平的統一性。統一性在差異性中存在偏向性,這種偏向性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資本主義偏向資本競爭的公平,社會主義強調勞動者的公平。但是,任何社會制度都有統籌兼顧,如典型的資本主義制度也必須有勞動者的公平。全面私有化對任何社會都是不現實的。
改革,是社會制度的完善,絕非是否定的過程。而全面私有化,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主義。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各方的改革力量亮出高見。正如我前幾天寫的,“拿個桃子看看”。有了目標,才能充分調動人們對改革的積極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