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教育體系從創立始流布至今已有近三千年歷史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佛學教育以他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通俗易懂的說講,感悟、教化了無數的善男信女,一代又一代的人因為受到佛學教育的啟迪,使愚頑變為睿智,使慳吝變為布施,使兇惡變為行善,使狹隘變為豁達。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現實社會,人們只要真正領悟佛學教育思想的真諦即可受益,這對今天我們進行和諧社會建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佛學教育體系從創立到今天經過如此漫長歷史的檢驗非但沒有絲毫衰落,相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卻愈發顯現出他在教化、感悟人和在穩定社會秩序,建設和諧社會方面能夠起到的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在佛學教育體系中,有一個始終貫徹全部教育體系的核心思想,即“無我”。釋迦佛在講經時告訴我們:一個修學的人最終將要達到的境界是“圓滿”,即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一個修學的人達到這個境界時,即可悟到無色無相、即佛所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狀態,此時無論是色是相還是法,五蘊皆空,即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一種大圓滿!佛說:“無我”才是人生的極大快樂。用我們俗語講這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其實在我們的自然界和現實社會中這種處于“無我”狀態的事例會時有發生,比如:某種昆蟲,當它為了繁殖下一代完成交媾以后,會俯下來心甘情愿讓雌性吃掉自己的身體用來給后代增加營養,某些貓科動物為了保護幼崽會不惜犧牲自己和來犯者決一死戰。動物在這種特殊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其實就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它們不但不會因為此時可能犧牲自己而有絲毫的痛苦,相反它們會義無反顧從容面對,當然它們的這種表現往往是出于某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人類在這方面的表現則顯得更為無私、更為高尚。過去我們曾經大力提倡過“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其實這種精神實質就是“無我”,這和佛學教育里提倡的“無我”是一脈相承的。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們的社會曾經涌現出無數的令億萬人敬仰的英雄人物,比如雷鋒、焦裕祿等等。當他們用生命踐行“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的時候,他們也恰恰是處于“無我”的狀態里。試想,如果我們周圍這樣的人多起來,還何愁這個社會不太平、不安定呢?其實,佛學教育正是用一種特殊教育方式告訴人們:“無我”才是人生的最圓滿,最快樂,這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向人們提倡“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這種精神無論是搞改革開放還是抓經濟建設都是有必要大力弘揚和提倡的,是我們今天進行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的,也是真正具有普世價值的。由此可見這樣有益又有效的教育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大力提倡呢?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了,經過這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總量已排在世界第二。但同時我們的道德建設卻沒有同步,人們的道德在滑坡,由此引出了諸多社會問題。針對這種局面,我們提出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加強道德建設、要以德治國的要求。現在,對全體國民進行道德教育、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已成當務之急。但由于社會風氣的失衡,人們在一個較長時期受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潮影響過甚,普通說教已很難起到教育人、改變人的作用,枯燥的政治宣講更是無濟于事。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嘗試在全體國民中推廣佛學教育,讓人們領悟佛學教育體系中的諸多思想,如前面所說的“無我”以及“行善”、“勿殺”、“善惡有報”等等。讓普通民眾接受這些思想有百利而無一害,這種通俗、大眾化且具有某些神秘色彩的教育形式比起那些政治說教更易于普通民眾接受,尤其是佛學教育在我國傳播的歷史悠久,已經有了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厚重的文化積淀,只要我們稍加提倡就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們注意到世界上一些國家和民族因為信奉某種宗教而使廣大民眾的行為受到約束,比如東南亞、印度、甚至歐洲等。這些國家的民眾在某些宗教思想的影響下,行為變得溫文爾雅且謹慎,在這些地方會較少發生不理智的群體行為。相反,當一個民族沒有了信仰、一個國家迷失了方向時,這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就會變壞,民眾就可能變得焦躁不安,貪得無厭、物欲橫流就會在這里漫延,這樣的國家和民族是一定不會有前途的。今天我們洽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期,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使公平正義成為目前社會的焦點問題。處理好這樣的問題,不但要有嚴密的制度設計和安排,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廣大民眾的精神和理性,如果我們的民眾是理性的且基本具備“無我”的精神,這些問題就不會顯得那么突出了。因此,注重佛學教育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應該在新時期提到我們的議程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礙,比如:認為佛學教育是唯心主義的、是封建迷信的、是主張虛無主義的以及佛學教育和我們原來的信仰是相悖的等等。這些認識,恰恰說明我們對佛學教育還缺乏正確認識,需要認真學習和研究這個教育體系的本意,只有當我們真正學懂學通以后,我們的認識才能統一。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仍然需要解放思想,以更為寬闊、包容的心態對待歷史和文化,吸納所有有益于人類發展的文化思想為我所用,這才是我們應該持有的正確態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