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月二十六號下午得到的消息。當時我正坐公交車趕去學校,路上突然收到一條短信——“全國支農大學生共同的精神導師、令所有三農人欽佩的劉老石同志,于2011年3月24日21時50分許在天津武警醫院因車禍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43歲。”我連續看了幾遍,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等我定神之后,匆忙回了條短信“知道了,很難過”。之后,我一直捏著手機,人癱坐在那兒,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我與這個人的交往,其中大多是神交,見面只有一次。
記得2008年年初,我剛到南方某省參加工作的時候,偶然在烏有之鄉網站看到一篇文章——《劉湘波:大學教師的新村夢》。這篇文章我反復看過幾遍,劉湘波老師對農民疾苦的關注與實干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之所以會有興趣,還因為自己也是一位大學教師,與他有著共同的職業與價值追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前面配了一幅照片,他眼神純凈而堅定,很接近我心目中的師者形象。那時正是我在學校開辟“根據地”的關鍵時刻,面對官僚體制的壓制與同事的極度世俗,這篇文章與他純凈而堅定的眼神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精神上的支撐。
后來,一位同城兄弟學校的學生告訴我“搞三農的劉老師來我們學校了”,我問是哪個“劉老師”,他一字一字地解釋說是“劉老石”,我猜他就是前文中那個劉湘波,馬上得到了那個學生的印證。這時我才知道他在公眾場合改叫這個名字。我認為,“劉老石”這個名字與他的志向和氣質是相符的。
2010年的四五月份,劉老石來到我所工作的學校,我與他在圖書館談了一上午,中午在食堂一起吃了飯。我們聊了各自的經歷,聊了學生工作的思路,聊了中國問題的出路。他驚訝于我讀大學參加過“農民之子”的活動,我說我雖然成長于一家國企,但并沒怎么接觸過社會與群眾。而“農民之子”是我接觸社會實際的真正開始,我也反思了這些機構沒有政治方向的嚴重的形式主義與事務主義。談話中,我不客氣地質疑了他的改良傾向,認為在體制內小修小補無法解決問題。他解釋說他做的是基礎性工作,是任何一種社會變革都需要的,而我認為應該著力培養革命的種子,不需要鋪開這么大的網,應該盡快使一些參與實踐的好苗子從理想主義走向科學社會主義,掌握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他還認為應該利用體制內的縫隙尤其是國家意志與地方執行層面的差異,循名責實,他特別提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方面可以做點文章,而我認為不應對官僚抱絲毫幻想,在現有條件下,保持左翼學生社團活動的獨立性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共同點是對當前中國加強集權的趨勢都表示了疑慮,認為集權不利于人民民主運動的發展。后來我陪他參觀了我們的經濟實體,之后他就離開了。這是我和他僅有的一次見面。
暑假的時候,他所在梁漱溟鄉建中心給我打來電話,邀請我參加一個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改革的研討會,我因為有事回絕了,本來還可以跟他再好好談談。
在得知他的死訊后,我在網上看他生前寫的一些文章,令人最感動的是《老師就是用來犧牲的》,當我看到他有事連自己女兒的名字都不記得的時候,我的眼眶濕潤了。我感動于他為了讓學生度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活所做的個人犧牲,我認可他使大學生重燃激情的努力,我理解他想把千千萬萬的學生培養成理想青年的愿望,我欽佩他與官僚體制斗爭的勇氣與犧牲精神。他的行為讓那些如同行尸走肉的“教授”汗顏,他絲毫不愧“老師”這個漢語中最光榮的稱號。
我不諱言我與他的一些分歧,但我還是很想念他,我欽佩他的大我情懷與實干精神,這是我們民族至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我希望他的這種精神能夠薪火相傳,直至社會主義在中華大地上復興的那一天。
我希望他生前的愿望——實現農村的和諧富裕,大學生成為有理想的青年人,能夠早日實現。
劉老石,一路走好!
劉老師,一路走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