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經濟類金融類的文章,有專家學者的,也有我這種非專業人士的,認識多種多樣,吵的也很兇。我本不想說什么,畢竟個人是無法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現狀的,然而隨著CPI的增加,我發現我快要吃不飽飯了。好吧,那我也來說一說這個萬惡的社會是怎樣形成的,這里沒有數學模型,也很難說清用的是政治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是古典經濟學還是現代的經濟學,非要定義一個角度的話,那么我只能說,我是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經濟學。
貴金屬貨幣的產生
幾萬年前在人類的原始社會,存在的是最原始的交換,交換雙方各取所需,在雙方看來,他們所交換的物品時等價的,如果單方想得到的物品,對方確認為交換方的物品不等價時,也可以產生交換,這個時候的交換是非等價交換,在現在看來叫做搶劫。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一般等價物出現了,人類為了避免搶劫和不等價交換,當某人擁有某種資源時,如果不缺少必須的資源的時候,他就會把手中的資源換成一般等價物,以便于在未來換取必須的資源。這種一般等價物便成為貨幣。
但是一般等價物可能是不容易保存的,人類在尋找一般等價物的時候就會趨向于一種可以保存和使用更長時間的一般等價物。首先這種物品要具有一般性,這種一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而言的;其次這種物品要有一定的保存時效。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便趨向于了貴金屬,古代的貴金屬和現在的貴金屬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漢代時候,是以銅來作為貴金屬的,漢代的同具有一般性,而金卻不具有一般性。只是后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慢慢進化,金銀取代了銅的貴金屬位置。
在這里我要對“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金銀天然是貨幣”解釋一下,金銀成為貨幣的天然的意思是說,這是隨著自然、人類、社會、經濟的進化產生的。換個說法,如果馬克思生活在中國的漢代,他會說:“貨幣天然不是銅,而銅天然是貨幣”。(或許他也寫不出《資本論》,呵呵)
至于將來哪種物品會取代金銀成為貨幣的代表,這里還不好說,因為原始社會的搶劫以另一種方式留存了下來。
價值,使用價值,衍生價值
貨幣本身代表的是價值,而價值的產生是由于需求的存在。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設在一個自給自足的烏托邦社會,有一堆的金磚,這些金磚有什么用呢,人們可以吃飽穿暖,對金沒有需求,金磚便是沒有價值的;如果有一個人說我想蓋房子,我們看來有點奢侈,好吧,這時候我們的金磚已經產生價值了,因為有人需要它,需要用它來蓋房子;如果有人說,這東西我們可以拿來保存起來,然后用一定量的金磚可以換一袋米或者其他的,這就是我們的社會了。
第一類價值:最原始的價值產生于人類對衣食住行的需求。
第二類價值:在價值的追尋過程人類學會了勞動,并且用勞動床在了價值,被馬克思稱為使用價值。
這里我們要說的是第三類價值:在人類擺脫了衣食住行的困擾之后,會產生其他的需求,例如珠寶,藝術品,瓷器等,這類物品也有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和衣食住行的價值產生是有區別的,他們的價值來源于勞動和定義的衍生,我們可以把他定義為衍生價值。
以瓷器為例,瓷器本身不過是一種器皿,其藝術價值來源于人們的喜好和認同,和衣食住行沒有關系的,某類人喜歡瓷器,瓷器對于他來說便有了價值,瓷器制造者便用自己的勞動制造出了瓷器,這種勞動得到了瓷器愛好者的定義之后便產生了價值,獲得這種價值之后,瓷器制造者便可以用他交換生活必需品。我們可以看出,這類東西的價值是由衣食住行需求和非衣食住行需求交換產生的,再輔以勞動和定義產生的價值,我們可以稱之為衍生價值。
紙幣的產生
衍生價值的產生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它依舊是基于人類生存必需而產生的。貨幣的產生也是沒有問題的,那是人類自然進化的產物。可是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產生了一種需求,那就是人們要求更方便的使用貨幣,于是產生了紙幣,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但是它代表了金銀等貨幣,于是人類便定義紙幣產生了價值,紙幣為人類的生活提供的很大的方便。
這個時候便出現了問題,原始社會的搶劫經歷了貨幣和衍生價值的雙重衍生(我們可以稱之為第一次價值衍生)已經遮蓋了原來的面貌,這個時候紙幣的出現讓搶劫重新露出了他邪惡的面孔。人類的貪欲是搶劫的根本動機,紙幣僅僅是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為搶劫蒙上了一種高尚的面孔。
在金銀成為貨幣之后,市場上的金銀便代表了市場上所有商品的總價值,紙幣代表的是金銀的價值。但在流通的時候出現了問題,紙幣一旦流通,他做代表的金銀便應該入庫保存,以保證市場貨幣和商品的平衡,而錢莊或者說儲備金銀倉庫,便可以趁此做手腳了,因為紙幣和金銀的兌換不是同時的,一些人便從倉庫里拿出了一些金銀重新進入了流通市場,代表這部分金銀的紙幣已經在流通,這部分金銀也在流通,那就相當于平白無故出現了一部分根本就不存在的金銀,如果市場上出現了金銀而商品沒變化的話,相當于單位金銀代表的商品少了,也就是說金銀貶值了,所以紙幣的產生造成了金銀的貶值(我們可以稱之為第二次價值衍生)。
這個時候,紙幣的流通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商品增加,總價值的也在增長,金銀的價值也會產生增長,因此掩蓋了金銀貶值的真相。
終極大泡沫—第三次大衍生
我們認為的金融衍生物,一般指的指的是貨幣的衍生,而在價值上看,已經是第三次衍生了,商品市場相當于一個氣球的話,第一次衍生和第二次只是注入了少量的空氣,第三次衍生便是無限制的注入空氣了,因為第三次衍生本身就是個無限衍生的過程。以股票為例,股票本身的目的是用來籌集資金的,就相當于用股票去代表貨幣,同等價值的股票換同等價值的貨幣,股票的作用只是將貨幣集中在一起,某公司股票的增長便代表公司產生了價值,或者說創造的了貨幣。而股票買賣是人們對股票的定義做了變化,第二次衍生價值的產生還基于需求和勞動呢,這次的衍生只剩下純粹的貪欲和定義了。
人們認為或者定義某支股票會漲大量買進的時候造成了一種對股票的虛擬需求,股票便會漲價,而發行公司產生不了價值的時候,股票的增長在實際上是貨幣的一種貶值。4億資產的公司發行4億的股票,賣到6億,多出的兩億是沒有價值的,貨幣便貶值了,原來1元的東西,現在要1.5元才能買到,在市場的大環境和公司效益的增長雙重條件下,掩蓋了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真相。然而這畢竟是基于現在這一刻的衍生。
看看期貨吧,買賣的實際上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物價的變化,未來的物價變化是基于價值的產生與否,產生多少的,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而且未來的一段時間也在不斷地變化,試問,這個未來怎么可以買賣呢?這種未產生的不確定價值怎么可以買賣呢?簡直是荒繆!
非等價交換—赤裸裸的搶劫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會產生這種狀況呢,歸根到底是人類的貪欲,但是這種貪欲只有一部分人能達到。類似于紙幣的操作,假設某公司4億資產,發行了4千萬支股票,每支股票一元錢,這個時候公司股票交易一部分以后,如果發行方手握2千萬支,價值2億,流通2千萬支,價值2億,發行方再補發1千萬支,這個時候發行方手握3千萬支,便是2.4億,便直接從散戶手中掠奪了0.4億。有人說這在實際中是不允許的,是的,但是公司不停的產生有實際價值的商品,股票的價格也在不停的產生虛擬的價值已經大大的放大股票本身的價值了,這個時候便把那種原始的搶劫給掩蓋掉了。這里和貨幣發行對金銀的影響是一樣的
而這僅僅是搶劫的一種隱藏方式。
還有更直接的搶劫方式,以中國的房地產為例,這本是人類衣食住行之必不可缺少的,價格為什么會這么高呢,與這個道理相同,資源掌控者利用了人類的基本需求,將其衍生,房子本身的需求價值,被資源擁有者炒成了價值代表,房子已經不是為了居住,而是變相的變成了一種衍生物,是一種變相貨幣,代表著價值,房屋價格的下降便意味著社會商品價值的下降。試問,如何可能不居高不下呢?
一句話就是,掠奪者用人類不停的創造價值的過程掩蓋了搶劫的本質。
惡性循環
起到變相貨幣的無一不是大泡沫,石油、房產,各類的經濟危機都是這樣產生的。例如房屋價格只能上漲而不能下跌的話,遲早要把商品市場的氣球撐破,這個時候房屋價格除了經濟危機金融風暴已經找不到其他的降價方式了。除了政府權力干預以外,金融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市場上商品增長不大,而這種價值和虛擬價值越來越高,貨幣和變相貨幣越來越多,試問怎么不通貨膨脹?這已經進入了一個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的循環。衍生不止,循環不停。
有人會問:這里面毫無數學模型,怎么證明?我只能說這是常理哲學,數學也應該可以證明,只是我的能力還有限,總有一天會有人證明的!
有人會問: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就像人是動物這個事實一樣。而且動物中也是存在搶劫的。除非人類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