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大蒜真的成為了一個“瘋狂的石頭”,因而題為《大蒜可以瘋狂,民生不必焦慮》的評論道:消費者自可“黃鶴樓上看帆船”;還有文章認為《大蒜辣椒現象非典型 農產品價格將持續平穩升勢》;當然了,面對著蔬菜這個“瘋狂的石頭”,更是少不了某些專家學者的與某些國家、地區相比我們的蔬菜很便宜之“高論”了。雖然國家統計局公布的4月份經濟運行數據顯示,“4月份2.8%的CPI漲幅中,菜價的“貢獻率”高達90%”。
如今,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農產品等價格的上漲有利于農民增收,或其它什么產業發展。真的嗎?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幾年前一些香蕉產地因遭臺風、寒流等不利氣候的襲擊致使產量大幅減少,價格上漲,進而一些地方因此而大幅的擴大了種植面積,結果某地方最好的香蕉每公斤僅售0.4元,差一點的每斤只能賣上3分錢,甚至是喂豬喂的豬都不吃了。再如,題為《云南呈貢番茄每公斤1分錢 被爛在地里》的報道所述難道只是病蟲害侵蝕所致?還有發生在06年的西安閻良芹菜賤賣、甚至是直接翻入地里當肥料的事件,且報道說,哪里種植與市場培育已有20年的歷史,還形成了一個較為成型的蔬菜產銷鏈條。而我們也不妨回顧一下,看看有多少農產品沒有這樣的暴漲暴跌之經歷呢?
其實,看看近期的如《勞動報酬占GDP比例22年連降20% 已影響社會穩定》、《中國工人平均工資是美國工人的4%》等報道,或如題為《工資十年不漲羞辱了按勞分配》、《工資關乎生活尊嚴 “體面勞動”離不開合理報酬》等評論,以及“不斷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之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都不難看出,大蒜的瘋漲又怎么能不使得民生焦慮呢?
而問題的關鍵還在于,農產品短期的暴漲必將引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的大幅上漲,進而又反過來吞噬其漲幅,農民又怎么可能從中獲取利潤呢?如早先有題為《種一畝賠千元,胡蘿卜傷了菜農心》的報道,今有題為《山東大蒜之鄉炒客絡繹不絕 囤蒜商獲利過億元》的報道,不都在說明農民并沒有獲得什么收益嗎?更要命的或許是,自06年起,“一克種子一克金”延續到了現在,瘋狂過后還必將產生局部的、或區域性的經濟蕭條和產業鏈的重創。從早年的君子蘭,再到多次反復的西瓜傷農、宰殺奶牛和暴漲暴跌的普洱茶等又消滅了多少真金白銀之財富呢?
市場經濟不是炒作經濟,可我們似乎是怎一個“炒”字了得啊!這“炒”來“炒”去的,又焉不會把民生“炒糊”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