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李其道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qidao
《如果中國地震局領導重視,地震預測是可以做好的》等三則
①如果中國地震局領導重視,地震預測是可以做好的
—— “地震預測要重視資料共享”
《21世紀經濟報道》 肖明 胡雅君北京報道 2010-04-14 22:32:32
青海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讓山西省地震局侯馬地震臺工程師余向紅感到心緒復雜。
此前一天,他在地震預測卡片填上了一份短期地震預測的報告上報國家地震局。他預測,在2010年4月14日到2010年4月17日之間,在北緯32.7-33.7度、東經95.8-96.8度的范圍,即青海玉樹附近,將發生5.0-5.5級的地震。
他預測的時間和地點都對了,但是震級有些誤差。“我以前預測過很多地震,錯報和漏報都很多,報對的占了比較少的一部分。”他說。
而這次地震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導致,機理是什么,會造成多大的影響,與汶川地震關系如何,為此,《21世紀經濟報道》對余向紅和國家地震局臺網中心原首席預報員孫士鋐進行了采訪。
《21世紀》:這次地震的成因是什么,與前不久發生的唐山地震有無關系?
孫士鋐:目前地震的原因還在研究之中。
我認為與唐山地震毫無關系,但是此次地震和之前的汶川地震有一定關系,因為它們都是處于青藏塊體。這次7.1級地震發生之前當地發生過一次4.7級地震,之后又發生了一次6.3級地震,我估計在未來可能還會有5級左右的余震。地殼活動的能量不可能一下子就釋放完,還會有一些中強度的地震發生。
《21世紀》:全球地震是否進入活躍期,成因如何?
孫士鋐:我認為現在進入地震活動的多發期,成因方面可能是因為受地球活動周期性影響,可能是地幔對流導致。
《21世紀》:在地震預測上,你是用了什么樣的預測方法和儀器?
余向紅:我從1990年代開始研究地震預報,在多年摸索中,我自己創新了一個叫“強震遠場震兆”的方法,能夠對地震時間做到準確預報,并且可以用量的方法計算震級、地點。在2004年的時候國家地震局曾經派人來要過這個方法,但是最終有沒有推廣不得而知。我用的儀器是伸縮儀和水管儀,這樣的儀器在臺質較好的地區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地震。
《21世紀》:預測地震是個世界性難題,為什么很難時間、地點和震級都對?
我測出地點和時間,主要通過儀器。但是因為儀器安裝標準不高,儀器工作狀態的靈敏度不合適,儀器維護不到位,造成資料干擾,再加之資料有限,導致在報震級的時候精確度不高。這方面今后要改進的話,還需要中國地震局支持,比如協調統一儀器安裝標準,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及時更新。
《21世紀》:地震預測比較難,在減少地震災害損失方面,我們能做什么?
孫士鋐:現在處于地球活動比較頻繁的時期,我們國家需要加強對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公眾在發生地震時能夠合理應對,進行自救和他救工作。
②大壩危急
21世紀網 劉清 王秀強 周呈思 北京、上海報道
2010-04-14 22:32:29
該大壩屬于禪古水電站,位于玉樹州府上游大約15公里處。在經歷當天上午7.1級強震重創后,其壩基表面出現嚴重裂縫。
裝機容量達4800千瓦的禪古電站是“十五”期間竣工的當地最大水電站,目前的情勢直接危及下游超過10萬民眾的生存。
政府在中午已經組織幸存的民眾向結古寺附近的山上撤離,以防止持續不斷的余震造成潰壩。
不過,來自災區現場的消息稱,許多人還在奮力挖找被埋的親人,不愿離去。
一則來自當地的短信說,“祈禱大壩能給正在救援的人們多一點時間”。
14日下午,青海省水利廳廳長于叢樂就近在興海縣唐乃亥鄉召開會議,要求重點查清水電站水庫壩體受地震災害影響情況。
“我們已通知玉樹州水電公司所屬水電站全部開閘放水,以降低安全風險。”該水利廳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受制于大型搶險工具的缺乏,這些救援工作進展緩慢。
③四川甘孜州石渠縣因震災已確認5死1傷
21世紀網 2010-04-14 15:47:44
【21世紀網訊】 從四川省甘孜州委宣傳部獲悉,據甘孜州方面初步了解,石渠縣溫波鄉、蝦扎鄉前往玉樹縣結古鎮的群眾已有5人死亡,1人受傷。該縣緊鄰玉樹縣的真達等鄉境內部分民房出現裂口,公路中斷。
目前,甘孜州、石渠縣30人的醫療組已到達災區,甘孜州工作組已趕赴石渠縣。石渠縣派出了200余名干部分赴真達等6鄉(鎮)和玉樹縣結古鎮開展查災、救援工作,并組織400余頂救災帳篷運往災區。
青海省玉樹縣7.1級地震發生時,甘孜州石渠縣、德格縣、白玉縣震感強烈。甘孜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聞訊后,第一時間作出批示,要求立即作好啟動抗震救災應急預案準備,三縣立即派出工作組開展查災核災工作,駐州部隊、武警、民政、衛生等作好救援準備,并派出州委常委、統戰部長益西達瓦從甘孜縣趕往石渠縣災區指導工作。
目前,災情正在進一步核實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