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煙雨”舉世聞名,由此可見,那一帶應該與特大干旱無緣,怎么就幾個月不下雨,使得干旱一直蔓延到電視、報紙和互聯網上呢?別跟我扯什么印度洋洋流,任何一個地方的空氣流動也不會年年一樣。雨水豐沛的地區固然會有降雨量的大小年,但土壤裂縫不至于延伸到幾千公里外的中央政府。西南干旱肯定與大氣有關,毛澤東時代興修水利的傳統沒有繼承關系也很大,但罪魁禍首還是速生桉。
筆者一直認為,綠化狀況和降雨量是互為因果的關系,降雨量少不利于綠化這點不需要解釋,植物最需要的就是陽光和水分,因此,降雨量是因,綠化狀況是果。那么,綠化狀況怎么又會是降雨量的因呢?大家都知道,森林茂密的風景名勝區沒事就下雨玩,一點也不在乎周邊地區陽光燦爛,由此可見,綠化狀況可以是降雨量的因。解釋如下: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后會形成小水滴,無數的小水滴組成我們日常見到的云。對于這點我太有體會了,每當我家一樓出現洪湖水浪打浪的景象,不用看天氣預報就知道快要下雨,因為此時的空氣溫暖而濕潤,而地面的溫度變化沒有空氣來得快,溫度較低,冷熱相遇,加上空氣流動極其緩慢,所以就凝結成了水。當然,這是在地上。云是由很小的水滴組成的,很輕,流動的空氣能托住不讓掉下來。當這朵云繼續得到水汽的補充,小水滴變成大水滴,空氣再也托不住,就形成了降雨,而森林上空的水汽含量比光禿禿的地方高,容易形成降雨。
我們再回到速生桉。按說大片的速生桉也叫“森林”,怎么不會招來雨水呢?桉樹有幾百種,速生桉是其中幾種桉樹的雜交種,最大的特點是長得快,一年就能長高十來米。速生桉還有霸道的特點,一是能分泌有毒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二是桉樹葉有毒,以至于小樹袋熊只能以媽媽的糞便為食,考拉也只食用少數幾種桉樹葉。總之,速生桉不但排斥植物,也排斥動物,而動物和植物是相輔相成的。實際情況是,大凡廣種速生桉的地區,別的動植物都稀少。
西南廣種速生桉,圖的是利,也就是作為造紙的原料,三五年一砍。在排除了別的植物后,砍了速生桉,那地方就露出了光禿禿的土。這個過程實際上包括3道程序:1、為了種植速生桉,當地人首先會砍光別的植物;2、速生桉成材后砍掉賣錢;3、別的植物也能造紙,順便將附近幸存的別的樹木一塊兒砍了。桉樹底下本來就寸草不生,更別說什么灌木。
聯合國糧棉組織專家認為,桉樹的水分利用效率比針葉樹、相思樹等樹種要高,光合合成相同量干物質要比后兩者高94%,同樣的干重,速生桉需水量是松樹的一半,怎么反而有“抽水機”的稱號呢?因為它的生長速度實在太快了,必須吸收大量的水分,也就是說,在同樣多的時間內,速生桉比松樹的需水量大得多,因此,種植速生桉的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很快。
由于速生桉需水量大,從而進化出了一套開源節流的機制,一方面是強大的根系加強水分吸收,另一方面是革質樹葉減少水分蒸發。因為樹種單調,所以成片的速生桉“森林”上空的水汽含量比普通森林上空的水汽含量要低得多,稀薄的云層漂到它的上面是很難得到水分補充從而形成降雨的。毫無疑問,這種強盜植物的根系也一定是截留水分的高手,廣種速生桉的地區,大氣候和小氣候都是干燥的,本來能大量涵養水源的地區,反而水土流失,惡化了局部氣候,云層漂到這種地方討不到一口水喝,算是倒了八輩子大霉。
大家都知道生物多樣化的必要性,怎么就疏忽了植物品種也應該多樣化呢?既然西南那種地方都會“百年一遇”,照目前這樣發展下去,錦繡江南魚米鄉也要排隊“百年一遇”了。要想恢復綠水青山、流水淙淙,首先當然是提高綠化率,其次是要恢復植物品種的多樣性,開花的,結果的,常綠的,落葉的,喬木的,灌木的,各有妙用,不可或缺。辦造紙廠獲得的那點錢能抵得了重干旱造成的損失?鳥語花香是宜居的首要條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