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云貴五省市區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約有2000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503.4萬公頃,絕收面積111.5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236.6億元。群眾吃水已經十分困難,當前全國各地集中力量向災區提供援助,抗旱救災。
干旱是中國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發生過旱災,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嚴重災難。面對這次百年不遇的天災,看著那一條條干涸的河流,傾聽著災民欲哭無淚的訴說。我們一方面感嘆天災的無情,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這僅僅是天災嗎?或許也不盡然,就連主流媒體也感嘆“水利建設不如三十年前”。是啊!我們的水利建設已經到了非建設不可的地步,對于云南的水利建設破落到何種程度,我沒有實地考察過,不敢妄加猜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云貴等地并不是傳統缺水區,有著大量的江河存在,如水利建設沒有落后到極點,也不至于出現如此嚴重的旱情。
眾所周知,水利建設需要大規模的投入,按理說改革三十年,經濟大發展,國家應該有實力進行水利建設,怎么會比所謂的“動亂年代,經濟近乎崩潰的文革時代”還要落后呢?究其原因是政府的執政風格發生了改變,三十年前政府強調全國一盤棋,從整體上重視農業發展,很好的貫徹了毛主席的《論十大關系》,從長遠出發,運用國家力量有計劃的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緊密的依靠群眾,發展農業,興修水利,完成了一個個世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工程,河南興修的紅旗渠工程就是典型的代表,時至今日紅旗渠仍然潤澤著中原大地;而自從改革開放后,水利建設就很少有人問津了,原因很簡單,水利建設作為一項投資大,收益慢的工程在以效益論英雄的功利時代,還有誰去花費氣力呢?改革開放后,政府只強調經濟效益,大搞唯生產力論。那些所謂的改革先鋒們都去搞招商引資了,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都用在討好他們的“洋老爺”身上了,誰還去管水利這項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出力不討好的工作。再者,改革后農業集體化分崩離析也使得農村水利建設基本停滯,我曾經對魯西一帶農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做過實地調查,發現建國后新修的水利溝渠約百分之九十已經廢棄,以魯西某鎮為例,八十年代前農田水渠已修到了田間地頭,基本上形成了整體的灌溉體系,能夠做到能灌能排,旱澇保收。所以該地的農業產值一直不錯,而且還曾今受到過農業部的嘉獎,在八十年代初當地政府還能組織村民每年維護一下,但自從近二十多年來灌溉設施基本上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一些領導忙于招商引資,放棄對農業的監管與扶植,到頭來搞得農業基本上回到了靠天吃飯的狀態,而招商只招來了一片片從未開工的破廠房!農業集體化后,農民又回到了小生產者的地位,公有制思想被小農思想所代替,各掃門前雪,而政府又不夠重視缺乏有效的組織,最終導致建國后取得的成就被揮霍破壞!我們不能把這種現象僅僅看做政府的不作為,其實這是政府執政思想和執政模式發生改變的結果,建國以來的27年政府真正的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執政的第一要務,把最廣大的群眾利益作為頭等大事,同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能夠真正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那時的農村農田水利建設如火如荼,農業機械化即將實行,當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至少農業集體化道路是正確的!可是這一切都在80年代停止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農的狹隘和自私!政府有計劃的組織民眾的能力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漠視和對外商的奴顏婢膝。我想真正的社會主義應該是全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應該是一方面有人在災害面前欲哭無淚另一方面有人卻紙醉金迷!
我們在感嘆旱魔肆虐、人民困苦的同時,應該認真思考一下是誰造成的今天的惡果,是天災?是人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