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對于512大地震大量房屋倒塌的原因分析
默認分類 2008-06-05 19:59:30 閱讀673 評論26 字號:大中小
512大地震奪取了近10萬人的生命,每天在電視機和收音機前看到和聽到搶救的過程都在流淚,從搶救的效果看,十幾萬軍隊和無數的志愿者只從廢墟中就出了不到一萬人,原因何在?救援難度太大了,大多數的建筑都成了一片廢墟,已經看不出來原來的結構,作為一名結構工程師,無數的畫面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畢業20年來,一直從事建筑設計、施工、監理、甲方等工作,所做的項目遍及十余個省市,特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對512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的原因進行分析,由于沒有親臨現場,不敢妄言完全正確,只是給相關專業調查機構做一個參考。
一、大量學校建筑倒塌的原因分析
我畢業后參與設計的第一個是本單位的一個子弟小學設計,規模8個班總建筑面積約900平米(具體數記不清了),磚混結構3層,按照7度設防,當時沒有電腦,全部是手工計算,發現如下問題:
1、教室面積為9.3X6.6米,兩道橫梁下設扶壁柱、預應力空心樓板,經過計算,大梁下磚墻的局壓應力過高,容易在地震往復作用下破壞引起倒塌,因此在設計時特地加設了梁墊,并與圈梁整體澆筑,經驗算滿足規范要求。
2、懸挑走廊下全部設有懸挑梁,與教室開間橫梁和橫墻上的圈梁一體設計,保證了走廊的變形和抗震性能。
3、考慮到建筑開間很大,為了保證樓板具有一定的剛度,所有橫梁按照“十字花籃梁”設計,以保證樓板的四周嵌固。
在抗震計算方面,由于開間大橫墻少,橫向抗震設計不滿足規范,不得已采用了部分370厚磚墻(原方案240墻),經過計算勉強滿足抗震要求,但仍屬抗震性能差,采取了增加扶壁柱、加密構造柱等措施。
從這個小項目的設計過程我得出的經驗是:學校建筑由于“開間大、橫墻少”的特點,決定了此類建筑本來抗震性能就較差,因此,在設計時一定要經過認真的計算,同時采取加強的措施;我國的抗震設計規范也有明確規定,學校建筑屬于乙類建筑,在計算上滿足當地設防計算標準的同時,在構造措施上應比本地標準提高一度(注意是“應”,如沒有做到,設計者是有責任的)。
從這次地震學校大量倒塌后的照片上看,有可能大量存在不滿足抗震設計規范要求的情況,特別是在經濟落后的鄉鎮,該地區的學校在設計方面不一定做到了所有的教學樓都有正規的設計,使建筑物在抗震方面留下了嚴重隱患,而不像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是由于震級過大”,要知道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上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抗震設計的重要原則,經過正規設計的建筑應該要達到不倒塌的目的,即使設計隊伍里有幾個庸人,發生倒塌的比例也不會有如此之高。
二、大量民房倒塌原因的分析
在地震發生后,大量的私人建房倒塌,造成的災害非常嚴重,從照片上看,主要以磚砌體結構居多,由于該地區為非寒冷地區,沒有保溫隔熱要求,一般砌墻時多采用240磚墻,甚至采用180墻和120墻,隨著近幾年經濟的發展,很多人蓋了2層樓,180墻和120墻由于太薄,抗震性能非常差,在結構設計計算時,設計人員一般把120墻和180墻的抗震性能忽略不計,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震區的這些私人房屋與這次地震的破壞力相比,猶如搭積木和晃動桌子的關系,焉有不倒之理?
三、許多層樓房倒塌的主要原因
從網上和電視上看到許多居民樓發生倒塌,由于樓房內人員居住集中,疏散不如平房及時,一旦倒塌必定傷亡慘重,且施救困難,我分析主要是90年以前的樓房居多,當時國家對抗震設計的研究不足,抗震老規范的標準相對與現在的規范水平要低很多,90年代初期實行新規范后,曾有文件要求對以前的建筑進行鑒定和抗震加固,但由于多數人對抗震的認識不足,該文件的要求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直至釀成嚴重后果。
這一類建筑多數是磚混結構,預制樓板,即使設有圈梁和構造柱也是密度太低,再加上四川是非寒冷地區,內外墻均為240墻(1992年我曾做過該地區的設計項目),同樣是磚混結構,在抗震性能方面相對與蘭州、天水、西安等寒冷地區的要差1/3左右。
四、設防標準存在問題:
我個人認為我國的抗震設防烈度劃分存在一定的問題,大家都理解“烈度”是反映當地遭受地震破壞程度的標準,但是我國的烈度標準加入了當地經濟水平來修正,也就變成了反映“可能遭受的損失的程度”,這是不科學的,因為各的經濟發展速度不一樣,我們也不能夠準確的預測到某地未來的經濟水平,它與當地發展的機遇、政策的扶持等因素,甚至有沒有“能干”的領導都有關系,從映秀——汶川——北川,所有的城鎮都在斷裂帶上(從Google Earth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是松潘為8度設防,而斷裂帶內的設防標準卻是7度,這是很不科學的,因為大家都知道斷裂帶位置無論從發生地震的頻次和烈度都會遠遠高于周邊,這條斷裂帶的危險程度要遠高于蘭州、天水、寶雞等大中型城市,地震的發生不在乎你當地有沒有城市,經濟發達不發達,我曾經在甘肅生活10多年,我小時候呆過的禮縣是一個經濟非常落后的地方,當地的設防標準為“9度以上”,天水是一個自古就富饒的地方,設防標準沒有禮縣高。
五、建設程序和建筑市場管理方面的問題
在90年代,大量農民涌入建筑市場,造就了一批批的“包工頭”,一般都是持有“集體XX級”的施工隊伍,開始以低價搶占建筑市場,隊伍素質低(一般包工頭就是農村搞副業出來的,只會在領錢的時候簽個名,從村里拉幾個高中生就可以充當技術員),當時的普遍現象是國有的建筑公司在價格上失去競爭力,在低價競爭下即使中標也要賠本,轉包現象嚴重,“偷工減料”更是家常便飯,再加上建筑市場的管理相當混亂,設計“炒更”現象嚴重,甲方在技術管理方面水平低下,也沒有監理人員,有些圖紙真正懂專業的人看到都害怕,但是一棟棟樓房照樣蓋起來,我甚至懷疑我們學專業好像沒有什么用處,在別人的眼里,蓋房子不過就是搭積木,是小孩子不用學習就會的事情,當時建設的樓房應該是普遍存在問題的,還好,現在全國的建設市場經過重新整頓后,現在已經基本有序。
從這次512大地震中所看到的問題:
在地震的緊急搶險過后,全國人民都把視線轉向了災后重建,但目光仍然沒有離開災區,我們應該把視線看得更廣、更深遠。
1、在設防標準問題上應該引起國務院和建設部的高度重視,將全國范圍內的地震高危險區域進行重新評估,重新確定設防標準表。
2、按照現在的抗震設計規范水平,對全國新規范實施前的建筑抗震能力進行檢查、鑒定、評估,該加固的就要進行加固,特別是90年代建設的樓房還要對建筑實體質量和安全進行重點排查。
3、提高學校、禮堂、公共建筑等人員集中的建筑和生命線工程的抗震設防標準,要樹立生命的價值高于財產的觀念,防止在地震中出現大量的人員傷亡。
4、對于學校、禮堂等空曠建筑,應強制淘汰落后的建筑結構形式,規定全國學校不得采用磚混和預制樓板結構形式(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已經沒有磚混結構,也沒有預制混凝土構件廠)。
5、繼續整頓建筑市場,上升到立法高度,嚴格實行問責制,加大設計、監理人員的權限,對違法的人員要加重處罰力度,殺一儆百,避免在巨大利益前的僥幸違法心理。
6、對學校、醫院等建筑推行標準設計,按照不同的規模標準和設防烈度標準做出標準圖,統一標準(等于提高了設計水平)。
看了網上的相關報道,從專業人員的角度,我對四川省教育部門給出的“理由”實在無法接受,我暫且不去推論他們如此說法的目的性,但如果在如此重大的災害結果面前,我們不能夠用科學的態度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那么,今天的悲劇還會是下一次悲劇的序幕,這個時候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每個人需要的不簡單是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良心。
512大地震人禍大于天災(PK專家和磚家)
默認分類 2008-06-25 22:27:47 閱讀537 評論26 字號:大中小
512大地震所造成的嚴重災難,不但暴露了災區的經濟水平還沒有達到值得驕傲的程度,更暴露了國家管理體制的嚴重問題,在地震發生后,也暴露了利益集團們的膽怯心理,地震局領導已經失去人心,搬來所謂的外國專家說事,極力掩蓋自己的罪惡;教育主管部門搬來地震專家和建筑磚家混淆邏輯,顛倒是非黑白,竭力推脫自身的責任,下面我將從多個方面論述本博客標題的觀點,揭示造成巨大災難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論述前,我先簡單做一個自我介紹:本人在建筑行業從業20年,曾經從事建筑設計、施工、工程監理、甲方、開發等多方面工作,一直沒有離開建筑相關的行業,具備國家注冊結構工程師執業資格,無論是在技術崗位還是管理崗位工作,多年來一直堅持嚴守結構師應有的嚴謹負責態度,在專業上沒有出現過較大的差錯,即使是在管理崗位,也是從嚴要求,為杜絕給工程留下隱患而一直在努力。
由于沒有親臨地震災區現場,這篇博文是通過我所掌握的材料進行分析和推導,難免會出現錯誤之處,希望廣大網友給予提示以便糾正,雖然是通過間接材料撰寫此文,但我可以保證的是:我不會信口雌黃,也沒有惡意歪曲任何事實的目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客觀的對這次地震造成各種現象進行評估,不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蒙蔽視線。
第一PK:國家地震局專家的“不可預測論”
一、中國現代地震預測預報研究曾經在剛剛起步的短時間內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也由于忽視預測和預報的作用釀成了“唐山悲劇"
1966年邢臺地震后,在周恩來總理和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主持下,開創了我國的地震研究事業,當時的指導思想是“地震時有前兆的”,希望通過對前兆的研究達到提前預報的目的,當時的工作方針是“群測群防”、走“專群結合、土洋結合”的道路,加大防震宣傳,全民樹立防震意識。
經過10年的努力研究,在1975年終于成功的預報了遼寧海城7.3級大地震,經評估最少避免了10萬人以上的死亡損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減災成果,為地震預測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也對廣大地震預報研究工作者以極大的信心,從這一點上看,周恩來和李四光是偉大的。
一年后,周恩來總理逝世,華國鋒擔任國務院總理,“四人幫”真正掌權,1976年春天,渤海灣一代的地震前兆現象開始增多,大量的監測結果開始顯示異常,特別是唐山地區的監測結果異常日趨嚴重,從76年6月起唐山及其周遍的多個群測點書面上報了“唐山將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預報意見,所有的書面上報意見都包括了時間、地點、震級“三要素”(事后證明是正確的),當時在北京地震隊工作的耿國慶也提出了相同的預報意見,結果由于政治的原因,所有的預報意見均沒有引起重視并且被擱置。在唐山地震前幾天,在唐山市召開全國的地震預測預報工作會議,國家地震局地震預測專家汪成民違背領導意志,在晚上召開的經驗交流座談會上透露了相關的預測信息,青龍縣參會人員王春青連夜趕回縣里匯報,縣領導冉書記“違規”發布了地震預報,結果在728地震中唯獨青龍縣創造了“無一人死亡”的奇跡。
由于唐山地震前沒有發布相關地震預報信息,造成了震驚中外的24萬人死亡的“唐山悲劇”,占唐山市但是人口的1/4,這24萬個冤魂可以說是政治的犧牲品,也可以算是四人幫犯下的罪行。
二、512大地震災難是唐山悲劇的延續,在中國,“不可預測論”是造成地震重大災難的罪惡之源,地震研究的主管部門如不拋棄悲觀的論調,下一次大地震的發生還將造成更加慘烈的災難
中華5000年的文明源遠流長,源自中國哲學和文化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學和儒學植根于廣大的人民,是中國人民思想智慧的無盡源泉,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決定了對待位置問題的方法和手段不同、途徑上是有差異的,因此,在同一個問題的研究上,雙方取得成果的效率是不同的,中國人對待未知世界的解決問之道是“統”的思想起主導作用,即“道”具有統一性,研究問題由統一向細微發展;西方現代科技的主導思想是“分”,由“分”而“總”,先研究細微,在進行組裝獲得結果。
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技術難度可想而知,按照中國文化的傳統思路,很容易獲得經驗性的、實用的不完全的成果,走西方的道路需要攻克所有的問題才能匯總出最終的結果,得到比較完善的解決之道。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途徑決定的必然的兩個過程,雖然其結果殊途同歸。這也是為什么我國的地震研究在短短的十年可以取得重大的突破,而西方發達國家在更加先進的現在科技背景下花費了數倍的時間和投入而研究無果的重要原因。
這個問題類似于“中醫”和“西醫”的確別,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后,我們就要再認識上提高一個高度來看待“應該如何擁有核心的技術問題”,按照中國國情,抗災能力遠不如西方發達國家,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于“防”的思想和出發點,盡快發展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對于西方國家由于經濟實力強大,他們立足于“抗”的思想就不難理解了,而且他們并沒有完全放棄對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西方思想的指導之下,他們取得的成果的速度要遠遠低于中國,但按照西方的思想方法一旦取得成果,無論在現代科學理論上和技術手段上一定會比中國的得更加先進。目前媒體大量宣傳的所謂的西方科學家的“不可預測論”的悲觀論調,并不是代表了全部,只是所謂的“加州派”部分權威的說法,而加州派恰恰是中國國家地震局當權派的“導師”,這無疑是一些人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給中國人民打的一針“麻醉劑”。
在地震預測研究方面,東西方在進行做一場賽跑,誰在這方面先取得突破性的具有使用價值的成果,都將是對全人類的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將蘊含著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成果的重大意義不低于袁隆平的貢獻,而我國的地震研究主管部門卻在麻痹思想下睡大覺,試想想一下如果我們停滯不前,西方先取得突破后再進行技術壟斷,我們將繼續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國家地震局由于在唐山地震中就已經成為了“歷史的罪人”,近30年來不斷的破壞已有的“群測群防”體系,利用手中權勢不斷壓制堅持預測研究的科研人員,捂住他們的嘴不讓說話,地震預測預報的水平出現了嚴重的倒退,幾乎重新回到了起點;一方面他們在揮霍著人民給予的權力和資源,同時理所當然的繼續著“不作為”,寄希望于中國不再發生重大的地震災害,睡在“做美夢的枕頭上”,512大地震后,不得不想方設法的找救命稻草,搬出“加州派”老爸的“不可預測論”做擋箭牌,而不是以代罪立功的心態來面對人民大眾,這無疑是對廣大人民生命的摧殘和迫害,一個月來,在互聯網上關于地震的討論遠遠超過了網絡上的任何一起網絡討論“風暴”,對于“地震是否可以預測”更是在主流科學家和“民科”中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較量和爭辯,只要是與主流不符合的聲音很快就會被“河蟹”掉。
2006年6月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了“要緊緊抓住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把國家需求、宏觀部署和自由探索結合起來,繼續推進原始性創新,繼續推進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集成技術研發,繼續推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繼續推進產學研相結合,努力為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152/2906/4527536.html),2008年6月23日,胡錦濤同志又在兩院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再一次強調“這里,我還要專門講一講防災減災問題。。。。。。。我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因此,。。。。。。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強對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時空分布等規律和致災機理的研究,為科學預測和預防自然災害提供理論依據。。。。。。。構建自然災害立體監測體系,建立災害監測―研究―預警預報網絡體系。。。。。。。建立國家綜合減災和風險管理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國家和地方災情監測、預警、評估、應急救助指揮體系。。。。。。。并將災害預防等科技知識納入國民教育,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納入全社會科普活動,提高全民防災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既學習國外的有益經驗和先進技術,也對人類社會共同防災減災作出貢獻。”(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7420995.html);從中可以體現國家最高領導人對于災害研究的重視,希望今后除了在地震研究上糾正這種不正之風外,還應該在整個科技領域開展全面的整風運動,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在科技領域進行管理體制的創新和改革,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保衛科研的成果,服務廣大人民,造福全人類。
對于地震的研究,我本人是一個外行,但是作為一名理工科專業的人員,我能夠懂得科技里面的一些道理,對于“是否可以成功的預測地震”問題,我的看法是完全可以的,只不過現在的要求還不能太高,如果要求100分就及格的話(三要素完全正確談何容易?地震局事后監測都還有誤差,由7.8級修正為8級就是證明),我們的差距還很遠,地震局既不承認人家的60分算及格,自己卻在堅持“交白卷有理”,揮舞著“不可預測論”的大棒繼續打擊著積極努力研究的人,如果非要100分才算數,那就等到按我上面分析的那樣,等到西方秘密研究取得成果而且我們身上的麻藥散去,漸漸蘇醒的那一天才有可能,而且還要國家地震局的“加州爸爸”繼續認你這個干兒子才有可能。
在地震研究方向的問題上我認為是“戰略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技術研究的“戰術問題”。我不懂地震研究,但也恬不知恥地說一句“地震局局長你下臺,老子都比你強”。
我在這里爆個料,512地震前有人按照地震局的規矩“依法”上報了預測卡,但是沒有引起地震局的重視,可以在我的另一篇博文中應用的鏈接“地問”一文中看到“兩個偏離”一事,文中的預報卡圖片不夠清晰,但確實新疆于田和龍門山都發生了大地震,如果引起重視的話,這兩個地震都是可以抓住的,最起碼不會造成如此重大的傷亡。(相關照片可以在我的相冊中看到,我在近期對卡片上的楊智敏進行了一個月的跟蹤,他的預測有一半都基本準確,還達不到“精確”,但是比地震專家的說法更有可信度)
三、地震局專家的說法一方面是為自己開脫罪責,另一方面還在愚弄百姓,還有不懂地震的假專家做幫兇。
512大地震后,自從地震局的專家在媒體公開發布“震前沒有收到沒有預測”、“地震不可預測”的論調后,在民間再一次掀起軒然大波,因為許多在海城、唐山地震前進行了預測預報的專家還健在,這無疑是對他們努力研究的成績進行了全面否定,同時也對還在堅持地震預測的廣大民間科研人士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網絡上出現了以把科技鍛造成“偽科學”而出名的“方周知”先生的博文(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地上的事他全部都懂,只要他不懂得一律稱為“偽科學”)(現在才知道他是米國派來的,與孟山都不無干系,2010年注),充分發揮自己不學無術的專長,文中更是對廣大民科人士極盡嘲諷之能事。這一事件招致了廣大網民的抗議,爭議的波瀾由地震科學迅速波及整個科學界。
2008年6月8日,由CCTV對話欄目組織了一次關于地震預測預報的對話,并且提前做了預告,告知民科人士報名參加對話,我事后觀看了這一期節目,發現所謂的對話不過是地震局主流們的自言自語而已,不斷的使用障眼法,發表對自己有利的言論,再加上一個無所不能的“方肘子”做嘉賓,有人“吹”有人“擂”,熱熱鬧鬧的唱了一場戲。
該節目的主辦方應該算是權威+主流媒體了,老百姓算是長了見識,這就叫對話?更加可笑的是,地震局前副局長拿出一個上報的預測來進行嘲笑——“有人預測這幾天中將有7級大地震發生,地點在中國和日本”,意思是說“地點范圍太大”,太搞笑了不可信,遺憾的是6月14日在日本東北部真的發生了7級以上地震,而且中國東北部也發生了地震,只是震級不高而已,誰都知道日本靠近中國的是什么區域難道專家不知道?那豈不還不如我這個“磚家”了嗎?對于這個預測的理論依據是否成立我們也不知道,單從專家對待這個預測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平時是怎樣對待每一個上報的預測卡的了,要不是他自己在電視上說出來,事后是不是又可以否定說“沒有收到這個神漢的預測報告”。憑借如此的工作態度,要想做好地震預測預報工作那是神話。
唐山地震的大災難既有天災的成分,也有政治的成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人為的因素,從已經公開和公布的資料來看,唐山地震其實在震前已經被監測到,下級部門有臨震預報,是國家地震局壓制預報意見造成“漏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決策的當事人更是全國人民的千古罪人。
512大地震由于地震局受“四人幫”流毒影響,一心在“不可預測論”的萬用擋箭牌上睡大覺,對新疆于田、四川汶川地震預報沒有引起重視而錯過預測預報機會,再一次嚴重失職,屬于“再犯”,應該依法對地震局負有主要責任的責任人進行追究問責,予以嚴懲。
第二PK:512大地震傷亡損失慘重是人禍占有主要因素——駁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門、地震專家、工程院抗震磚家的關于“大量房屋倒塌主要是由于地震烈度超過設防烈度”“豆腐渣不是主要原因”的言論。
一、請看我的另一篇博文“對于512大地震大量房屋倒塌的原因分析”,對于倒塌原因有分析論述,另外,根據從我收集到的一些現場圖片,繼續予以補充說明如下:
1、用兩個120磚墻加120空氣組合的370承重墻,是導致洛水小學教學樓倒塌的直接原因。
建筑結構工程師都知道:墻體的抗側移剛度決定了磚混結構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好壞,而墻體的抗彎剛度和抗側移剛度決定了建筑物在遭遇地震時的抵抗破壞和倒塌的能力,因此,除了結構的空間剛度要布置合理外,墻體的砌筑質量非常重要,從圖中看370墻變成了兩個120墻,包工頭偷工減料在墻體上偷走了1/3的成本,假定圖中的墻體材料強度是合格的,該墻體在理論上的抗彎剛度和抗側移剛度分別只有原設計要求的1/13.5和2/3,在建筑設計中,120墻是不允許作為承重墻使用的,在抗震驗算時,120墻的抗震性能是忽略不計的,也就是當作“零”來計算,因此,這道墻體的抗震能力為“零”,那么用這樣的墻來承重和抗震,該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幾乎為零,不要說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就是在非地震區,該建筑也逃脫不了倒塌的厄運。
如此偷工減料,建筑物倒塌是“必然”,不倒塌才叫做“偶然”。
2、下圖中間墻體中間是120墻體
從圖片上看,此建筑物是住宅樓,中間用120磚墻的部位是導致該建筑倒塌的薄弱環節,前面已經闡述了“120墻不具有抗震性能”,這就是為什么該建筑局部倒塌的原因;磚家們 :我不相信這個建筑經過了正規的設計,否則設計人員應該坐牢,這棟樓的倒塌不能怪“地震太猛了”吧?
3、下圖是學校的照片
從照片上看,該樓倒塌一半,不會是該地區“一半地震強烈一半不強烈”的原因吧?
倒塌原因:不符合學校設計規范,樓板采用空心板而不是整體性較好的現澆板,不能形成良好的空間剛度,抗震能力很差,如果設計上采用加強措施,該建筑應該是發生嚴重開裂而不至于倒塌,從齊刷刷的倒塌情況看,施工質量也是有問題的。
4、仔細看,這是一棟7層樓,第二層變成夾心餅干了。
從圖上看,該樓底層為框架結構,上部為6層磚混,不符合抗震規范的規定,在7度區規范上只允許“一托五”,該樓是“一托六”超規范一層,第二層為薄弱層,所以從第二層破壞并被壓垮,該樓沒有整體倒塌的原因:估計是設計人員明知道不符合規范要求,上部結構中在圈梁構造柱的設置方面進行了加密加強的措施,但是如果施工圖是七層,設計單位難逃責任,如果圖紙是6層,建設單位蓋了7層,甲方應該難逃責任;還有該樓為什么中間塌了一塊?我分析是施工的時候在該部位假設施工提升設備(一般用龍門架卷揚機提升),該部位從下到上留有施工洞,沒有按照施工規范要求封堵,造成質量下降的結果,這個破壞結果恰恰是抗震規范中的要求底框磚混結構中對相鄰層“剛度比”相關內容的要求。
5、下圖為破壞后沒有倒塌的情況:
從圖上看,該建筑嚴重破壞,但是沒有倒,也沒有塌塌,從裝修上看建筑物應該在20年以上的樓齡,當時還沒有施行新的抗震規范,但是沒有倒塌,原因分析:那時候的人實在一些,質量相對好一點,自從建筑市場“亂”了后蓋的房子,有多少可以經受得住當地設防烈度的地震破壞?
6、部分倒塌的居民樓
從圖上看該樓上下層的隔墻位置不對齊,下層倒塌的隔墻整齊的被切掉說明:該承重橫墻在施工時不符合施工縫的留設規定,不符合施工規范,應該有施工責任,由于圖片不能反應該樓全貌,不能判定是否一定存在設計責任,由于是縱橫向混合承重的結構,估計部分墻體倒塌是罪魁禍首,但愿這一對新人地震時上班去了不在家里才好。
7、此樓“倒而不塌”
這棟樓的倒后整體性仍然較好,說明施工質量還不算賴,從裝修來看是一棟老樓,按照當時的設計規范,比較現在的抗震設計規范肯定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倒了也就不奇怪了,雖然倒了,由于不是粉碎性的,故有利于搜救,倒塌原因估計在地基基礎方面存在不足或者底層的材料強度過低(七、八十年代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大量使用150、200號混凝土);如果倒塌的樓房都有這樣的質量,就已經不算是豆腐渣工程了。
8、一層沉沒了,上部整體性依然基本完好
專家們:這棟樓如果不存在設計問題,就一定存在質量問題。
9、采用扶壁柱加強是它不倒塌的原因
看一看里面的砂漿飽滿度,這難道還不是質量問題嗎?
10、樓的端部被甩掉
端部被甩掉是沒有按照規范對端部的角柱和邊柱進行加強造成的,看看圖中的連接鋼筋就明白了。
磚家教授們,上大學的時候你們可能是我們的老師,或者是給我們編寫教材的,你們常年高居廟堂之上,我們一直都對你們很尊敬,但我比你們強的就是實踐多,做的設計多過你們,下工地多過你們,在市場上趟過的混水多過你們,所以我從以上照片中能夠找出的原因比你們多,但我唯一找不出你們所說的“震級過高”的原因,因為我一直牢記著你們的教誨,要“精心設計”,要做到“大震不倒”。
我承認由于自己沒有親臨現場,以上分析可能那個會產生偏差,但是在如此重大的災害發生時,我們每一個人說話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應該有個人目的和功利思想,特別是在主流媒體上發表評論的時候,要想到全國人民都在聽著,不懂的人很容易被誤導的,但是我們懂一點的人聽了你們的發言難免臉紅呀!
PK自己:對今后事態的預測
在未來的一個不斷的時期內,國家會對地震局的責任人進行追查,但不會采取激烈的手段,異地做官是老規矩,同時對地震預測預報的管理體制會進行改革,3年內必將恢復“群測群防”的方針;
龍門山斷裂帶的抗震設防烈度將提高到9度,個別局部地區甚至會提高為“9度以上區”,中小學校相應提高設防標準,淘汰磚混空心板結構,建筑市場的整頓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會抓出幾個主要典型進行嚴懲,以殺一儆百。
這是我的預測,不知道會不會準,但這就是我的心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