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共產主義理想與當前的改革開放
在對毛澤東時代進行思考和討論時,在對改革進行必要的反思時,某些人士,包括某些學者級的人士有一個特別典型的反詰式問句:你愿意回到那個時代去受窮、挨整嗎?比如茅于軾之流。
——這不是故意偷換概念就是邏輯混亂!
一
從本質上來說,真正的共產黨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最基本的概念是什么?是對未來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形態的預測性描繪。而不是東方打敗西方,中國滅掉美國之類。
只要冷靜客觀地去理解,就不能否認,只要人類社會一直在進步,“共產主義”所描繪的那種社會形態就最終能夠形成——不管那時是不是叫做“共產主義”,抑或是其它什么名字。理論上說,世界正在一點點融合起來。這種融合也許是緩慢的、曲折的——比如有的國家借全球經濟一體化來實施對其它國家的劫掠等——但融合的趨勢卻是不容否認的。
好比一個人,他從個體戶起家,這時他的企業的性質是“私企”。后來它發展成豐田、通用那種規模的企業了,那么它就不再是簡單的“私企”性質了。即,任何事物,會隨著它的社會關聯度的上升而逐漸向公共事物的方向轉化。數千年前,歐洲的事與亞洲無關;數百年前,美國的事與中國無關;而今天,在地球“那面” 一個大洋中的島國的地震都同中國有了關系、華爾街某些人的理財理念影響了世界上數億人的工作和生活……這就是事物與事物之間關聯性的擴展與疊加,關聯度的上升與生產力的發展進步,決定了這個世界正在向“共產主義”所描繪的那種形態不可逆轉地推進。
一個超級霸權國家,可以擊敗公有制制度,可以顛覆公有制國家,但卻逆轉不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二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會愚蠢到宣稱自己的政治使命是帶領大家一起受窮,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也絕不是帶領全國人民一起“守貧”。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話千真萬確。中共從誕生伊始就是為中國人民謀福祉的。中國人民允許共產黨在中國搞探索、創新、實踐,也允許她失誤,但絕不會允許她存私心、生雜念。——這就是毛澤東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而改革開放后,人們在物質文明前進了一大步的情況下卻對某些官僚、“精英”越來越失望的原因所在。
“那時”為什么很窮?那是歷史原因和環境因素決定的。歷史的原因不必細說,那是一個連釘子都帶“洋”字頭的時代。而環境因素也不必細說,美蘇爭霸,夾住了中國。那些年,中國沒有主動向境外派過一兵一卒挑釁他國。對抗不是中國人制造的,困境是別人強加給中國的。
“那時”為什么要“整人”?在意識形態領域,新中國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然而中共接手的這個國家,百姓多是文盲,國內的城市里有敵特,深山里有土匪,高層中有“海歸”……做個假設:那時搞“改革開放”行不行?不用《李二嫂改嫁》這樣的普及性教材來提高國民的權力意識難道要用“普世價值”來改造中國?退一萬步,即使那時引進了“普世價值”,積極與國際接軌,今天的中國難道就可以比美國更強大了嗎?恐怕,早三十打開國門的結果只會是國力耗盡、資源掏光、文化斷代了,我們、我們的孩子早就被“轉基因”了。那么,什么叫耽誤、折騰了三十年呢?!而那些被整的人,即使有錯整的,難道都整錯了嗎?——至少茅于軾之流是用不著喊冤的。
那時,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只是做了他最應該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提振民族自信,重整文化環境,普及科學教育,提高最基層的普通百姓的政治民主權力,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奮發圖強”的方式奠定了我們這個大而窮的國家踏上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基礎,并為改革開放準備了必要的國際國內條件。
三
改革是必然,開放也是必然。再好的體制,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而中國這樣的大國,也不可能從此獨立于世界之處。只是,改革開放的必然里,并不必然包含我們現在所付出的代價,以及我們現在所承受的壓力。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理應是發展進步。不是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部分人的需求。那樣的話,是對社會主義的歪曲和強奸。
現在有些人,只要一聽到反思改革的聲音,就扯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反改革”就是妄圖回到過去那種荒唐中,是抱殘守缺,是頑固不化。
那真是一個荒唐的時代嗎?不!固然那個時代有過荒唐有過錯誤。但那仍舊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那是一個“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拓荒、栽樹的時代,是一個試圖以一代人、兩代人的艱辛與奉獻謀求中華民族長遠大發展的時代……那時的人們,心中有無限美好的憧憬、有一個崇高遠大的理想。——理想,人類的美好向往難道很荒唐嗎?難道你沒有問過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后想當什么什么家嗎?
如果你以為自己曾經的理想很荒唐,那只能說明你真正荒唐了。荒唐到:吃著那時拓出的良田里打下的糧食,伸手摘下那時種下的樹上結出的桃子,駕車行駛在用那時的血汗鋪成的坦途上,卻感慨“那時的人真是愚昧”!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是那個歷史時期的特征,不是社會主義的特征。
退一步說,那時的社會主義創造了實打實的年均6%的經濟增長速度,而現在是充滿泡沫的年均9%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也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那么,我們就有必要考慮要“什么樣的草什么樣的苗”的問題了。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自省的能力,通過以史為鑒,可以明確“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人們懷念一切美好的東西。這是人的特性,而不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懷念美好的東西不是為了復辟,不是為了走回頭路,更不是要回到某一個歷史時期的物資水平與政治征候上。而是要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反思我們丟掉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