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盜用中國人的名義
——評《奧巴馬讓中國人很失望》一文
《環球時報》2010年1月27日發表社評,題目為《奧巴馬讓中國人很失望》。文章列舉了近來美國總統對中國的一系列所作所為,然后就地以中國人的名義開始說三道四。
第一,該社評聲稱,“百年來,美國是中國人給予理想主義情結最多的西方國家,即便是在帝國主義時代,美國還是被認為是‘美麗的帝國主義’和‘有點良心的強盜’。”
這里首先說的是“百年來”中國人的理想主義情結。從現今上溯一百年,就是1910年。那么,從1910年開始到現在,中國人的理想主義情結是什么呢?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從辛亥革命開始至今,中國人的理想情結,概括地說,就是要實現民族的自立和自強。為達到這個目的,中國人民先后進行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前赴后繼,奮斗犧牲,終于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人民的自立。新中國成立后,又開始了實現國家和民族自強的艱苦斗爭。在這一個世紀的漫漫征程中,中國人的這個情結“給予”那個西方國家更多些呢?
所謂“情結”,大概是一種認知和感受,因人而異。當革命者說“以俄為師”的時候,一些人以為應該“以美為師”;當革命者說“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時候,一些人大概以為“還是美國的實用主義好”;當新中國成立,建設者宣稱“一邊倒”,要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有些人可能大不以為然,以為還是“美國的自由主義好”。所以,說中國人對西方國家各有不同的情結,這是客觀事實,但是,有何理由就說其中給予美國的是最多的呢?即或如該社評所言,近年來在《環球時報》“中國人最喜歡的國家”調查中美國名列前茅,但與上個世界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二十年間中國人對美國的厭惡相比較,哪個部分在百年情結中的比重更多些呢?你《環球時報》調查了幾年?調查了多少中國人?又代表了多少中國人呢?難道就可以拿你家的這點調查來代表中國人的情結、甚至還是百年以來中國人的情結嗎?這真是信口開河,不知天高地厚了。
其次,更加不知天高地厚的是,這篇社評用了“即便是在帝國主義時代”的語句。也就是說,過去是帝國主義時代,那個時候美國是帝國主義,但卻是好一些的帝國主義,因為社評說美國是“美麗的帝國主義”,是“有點良心的強盜”。且不說強盜有良心還是不是強盜,帝國主義是不是“美麗”,這些都過去了。問題是,美國現在是什么?按照該社評的意思,美國今天已經不是帝國主義了。如果真是這樣認為,我們倒要問問社評的作者,你因何得出的這個結論?如果你認為美國不是帝國主義,那今天的美國是什么性質的國家?大多數中國人一直認為,美國仍然是帝國主義,它的帝國主義的本性非但沒有改變,而且還變本加厲,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全球霸權主義。對于這個多數人都認同的結論,社評作者居然輕描淡寫地就給以否定了,真是狂妄得可以。
第二,這篇文章為了盜用中國人的名義,不惜偷換概念,制造語義混亂。
不錯,當今的中國是有許多人對美國抱有幻想。據說奧巴馬有“理想主義”情懷,他的這一上臺,給相當一些中國人打足了興奮劑,他們對奧巴馬寄托了無限的遐想與情思。所以當奧巴馬毫不客氣一記接一記地把耳光煽過來的時候,于是就倍感尷尬、失望,真是不知從何說起,其中一些人最近一段日子連文章都寫不出來了。為了掩飾自己思想與情感的破產,他們就開始拿中國人民當擋箭牌了。該社評先說:“奧巴馬今年以來的所作所為,很讓中國老百姓失望。”這里,引用的是“中國的老百姓”。接著如上一段的引文,用的是“中國人”(標題也是)。我們要問,“老百姓”什么時候對奧巴馬寄予希望了?如果沒有希望又何來失望?該社評說:“原本以為奧巴馬上臺后,中美關系能夠一改常規,高開高走”,這是誰以為的?是中國的老百姓嗎?筆者就是老百姓中的一個,怎么從來就沒有這個感覺?個別的中國人有這個幻想,難道就要扯上中國的老百姓?就要用“中國人”的名義嗎?更不能不讓人指出的是,該社評居然說:“中國人民對政府時而有抱怨和不滿”。我們要問,“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是對立的嗎?部分地區、部分老百姓在部分問題上與政府有分歧,能上升到“中國人民”的高度嗎?“中國人民”是什么概念?放在那一段文字中,是不是說,中國人民盡管與中國政府有分歧,但是不會與美國結盟對付它?這是不是很有些現代春秋筆法的味道呢?
最后,該社評居然還打著“中國人”的旗號向奧巴馬提出了要求。
該社評呼吁奧巴馬,“如果想要繼續搞好中美關系,就必須呵護來之不易的中國人感情”、“美國為中國的合理發展留下必要的空間,從長計議地支持和鼓勵中國發展,只會有助于美國的長遠利益”。并且還搬出了奧巴馬以前說過的話。我們要問,中國政府已經對美國奧巴馬政府一系列損害中國人民利益的舉動進行了嚴正的抗議,這難道不代表全體中國人民嗎?這不是中國人民正義和響亮的聲音嗎?難道《環球時報》社評認為這個聲音不夠,還要自己出面表達一下嗎?就算是《環球時報》要出面表達,那又是代表誰呢?代表中國人民嗎?如果代表中國人民,中國人民對于損害自己國家利益其中特別是核心利益的行為只能是堅決抗議,只能是針鋒相對的斗爭。《環球時報》要干什么呢?這篇社評中提出的上述要求,是抗議、斗爭還是祈求哀告?以筆者看來,這些要求更像是搖尾乞憐,什么“呵護感情”,“留下空間”,如果美國或者奧巴馬沒有這個感情,你《環球時報》只是單相思,那該怎么辦呀?如果美國就不想放你一馬,就不愿給你留下空間,你拿美國的長遠利益說事能打動奧巴馬呀?如果中國人民都像這樣沒有骨氣,還哪里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呢?
所以,既然《環球時報》的這篇社評的這個態度,最好說明只代表報紙自己,就請不要拿“中國人”說事了,中國人民丟不起這個臉。這樣盜用中國人的名義,還什么“情結”、“感情”,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了。這樣的盜用,所得難聽一點,實在是有些厚顏無恥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