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應該為您從天降——哀悼民族英雄錢學森先生逝世
民族英雄有兩種,一種是面對外敵入侵,同胞慘遭屠戮的時候,勇敢帶領自己的人民奮死抵抗,以致捐軀殉國的民族優秀兒女,比如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另外一種是為民族免遭侵略屠戮,鑄造自衛倚天長劍的民族優秀兒女。兩者都偉大,都應當受到民族世代的敬仰。但我們更希望中華民族有更多的鑄劍英雄。
試想為什么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屢遭侵略,數以千萬的中華兒女慘遭殺戮,不管是大清王朝、北洋政府、民國時期,甚至中華人名共和國建國之初都難于幸免。是政府腐敗?政治專制?文化落后?人民善良愚蠢?都不是,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執劍屹立邊疆,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我們的人民很英勇,可是總是用大刀去拼步槍,用步槍射大炮,用大炮擊坦克,用坦克打飛機,我們真正缺的是可將昆侖任意裁截、讓敵人心驚膽寒的倚天利劍。
“兩彈一星”就是我們的倚天利劍,中華民族自從擁有了它們的那一天開始,任何的侵略者從心里都徹底打消了武裝侵略中國,殺戮中華兒女的妄想。中華兒女從此不再受“中國人和狗不得入內”的侮辱,不用再做別人殺人比賽的靶子,不用做細菌試驗的試驗品,華僑不再是二等公民……
這些都是上帝恩賜的嗎?是侵略者仁慈了嗎?是中國人民接受了“普世價值”的結果嗎?
不!這一切都應歸功于我們的鑄劍英雄。
“兩彈一星”的英雄們是民族鑄劍英雄中的代表,是其中最優秀者之一。
現在又有一位偉大的中華民族的鑄劍英雄離開了我們——錢學森先生走了,那顆為中華民族強大復興而奮斗不息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頓缺了它溫暖的中華大地,氣溫驟降,寒風凜冽,飛雪漫天。這片他摯愛的土地,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了對它的哀思。他更摯愛的祖國和人民又用什么方式寄托他們的悲痛與哀思呢?
方式有很多——紀念、哀悼、繼承它的遺志等,但我們需要一種集體的儀式,一種高潔、莊嚴、肅穆的方式。最恰當的方式就是——下半旗致哀。
我們要用國旗從天降而將的方式,表達我們對這位中華民族偉大鑄劍英雄無限的崇敬與哀思!
表達我們對建國六十年來,為中華民族強大而艱苦奮斗、嘔心瀝血、默默奉獻的、已經離世的、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工人、士兵和各行各業的優秀中華兒女的無限的尊敬與哀思!
同時也表達正在為或將來為中華民族強大復興而奮斗的中華民族鑄劍和執劍的英雄們無限的崇敬和呼喚!
鮮艷的五星紅旗,是錢學森為代表的中華英雄們賦予它崇高、威武、驕傲的精神,它為他們從天而落,才會獲得更多的赤誠、更亮麗的色彩。
如何才能讓國旗為英雄們的代表而降呢?這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
你可能為中國大使館的被炸而走上過街頭,也為南海撞機事件而沖擊過美國大使館,也可能為阻擊日本入常而在網上簽過名反對,更可能參加了保護奧運圣火的游行示威!可是那些都是弱者的反抗。我們知道在屈辱的時候團結抗爭,這很可貴。為什么不團結起來,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呢?比方說現在,團結起來,為爭取“國旗為錢老為代表的中華鑄劍英雄們離世而落”。
一個民族將最高的榮譽給予誰,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
國旗為錢學森先生而落,就是為愛國精神而落,就是為民族自強精神而落,就是為集體精神而落,就是為艱苦奮斗精神而落,就是為科學精神而落,就是為奉獻精神而落,就是為人民而落!
國旗為錢學森先生而落,海外的優秀中華兒女就會時刻想著報效祖國,各行各業的中華兒女會時刻想著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奮斗,中國的兒童就會立志成為錢先生一樣的英雄!那時中國就會涌現出更多像錢先生一樣的民族鑄劍英雄!
中華民族只要擁有眾多像錢先生一樣的鑄劍英雄,就再沒有人敢炸我們的大使館,就再沒有人敢撞我們的飛機,也就再沒有人敢屠殺了我們的人民而拒不道歉,當然更沒有人敢試圖分裂我們的祖國!
毛主席、朱德總司令等為張浩同志抬棺,以此表達他們對為中國人民抵御外敵入侵和民族解放事業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的英雄們的敬重之情。為什么我們的五星紅旗,不能為錢先生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的鑄劍英雄們而落,以此表達人民對他們的敬重和哀思呢?!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一個擁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是更悲哀的。敬重英雄而英雄生,英雄生而民族興。漠視英雄而英雄亡,英雄亡則民族亡!
看到此文章的朋友們,請趕快頂起來并轉給自己身邊的朋友!你的一句支持,就可能創造一個新的錢學森!中國因而就可能少一次南京大屠殺!少一次大使館被炸,少一次飛機被撞,少一次火炬被搶。
趕快行動起來,我們只有幾天的時間了!趕快團結起來,匯成民意的潮流,讓黨和政府清楚人民對英雄的尊重和對英雄精神的呼喚!
強烈建議,為國家為錢先生降半旗,為錢先生舉行國葬!
強烈建議,北京的市民、學生、各階層,在錢先生葬禮的那天走上街頭,代表全國人民送送我們的民族英雄!
強烈建議,各位網友利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錢先生的哀思!起碼跟一個帖子,以此發出你的心聲!
這是中華民族對自己英雄最高的獎賞,也是對新時代英雄最強烈的呼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