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退休高工的心聲
國企退休高工們的維權已持續(xù)多年,理性,平和,寬容,謙恭,哀而不怨,苦而不爭,大有古之謙謙君子的遺風。可政府官僚就是不予理睬。區(qū)區(qū)五十萬退休高工們,早已是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受到如此冷遇乃是意料之中事。五十萬退休高工們,至今仍然被一小撮官僚玩弄于股掌之上任其宰割,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政治權利與公平正義的嚴重缺失。
政府官僚們不滿足于大量的灰色黑色收入,還要明目張膽的監(jiān)守自盜,自己決定給自己執(zhí)行高工資,高補貼,高福利,高退休金,納稅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卻把他們無可奈何。納稅人政治權利的缺失,導致出現變態(tài)的官僚政府,畸形的經濟,病態(tài)的社會。
全國5000萬企退職工,月人平均基本養(yǎng)老金僅僅1200元,全年共7200億元。而全國三公消費一年就高達10000多億。
建議國家壓縮三公消費5000億元,給企退職工月人平增加1000元。這樣可以縮小機關,企業(yè)退休人員的退休待遇差距,促進社會和群體之間的公平。
國企退休人員多年流傳這樣的順口溜:陰著臉,嘆著氣,告別工廠退回家。踏上坎坷羊腸道,滿腹辛酸一路灑,個個悶聲不作響,個個滿眼流淚花,敢問世道今何在,誰人能給回企退答?你傷心,我受壓,人格受辱待遇差,一生辛勞無人問,無私奉獻成笑活,天天揮汗如降雨,個個傷病屢屢發(fā),敢問宦心良何在,誰能回答企退人?你拉著手,我說著話,聲聲鼓勵激奮發(fā),雪欺霜打仍精神,一剪寒梅傲天下,番番春夏又秋冬,串串酸甜和苦辣,敢問圣路在何方,路在無邊與天涯。敢問出路在何方,國企退員齊回答,出路就在與資改派的長期抗爭上!
曾記否,教師待遇過低的問題,也是在全國各地教師07-08年罷課后,國務院才召集各部門研討的,決定從09年起給每個教師每月加千元的績效工資。給企業(yè)退休高工大幅加工資也只有國務院才能拍板決定。明年一月事業(yè)單位退休的也要加績效工資了,不過他們叫生活費補貼,這樣差距又大了。差距可達到5-6倍,事業(yè)單位退休的一個月的退休金,相當于國企退休高級工程師半年的工資。
而且國家對退休收入差距過大這一問題的態(tài)度是至今根本不管。國企退休高工申訴十多載,泥牛入大海,國企退休高工萬人簽名書,一去了無蹤,積累遭盤剝,權益受侵害,企高黃連苦,何人能理介?賤民喊破嗓,官僚閉閉眼,上級不哼聲,下屬慢吞吞,斗膽問首長,你們管不管?何時還公平,靜侯您回聲。
政府官僚們無須講霧中花水中月,納稅人為了社會安寧、國家安全,出錢雇傭政府來負責必要的公共事務,政府收了納稅人的銀子,就要對納稅人負責,誠心誠意為納稅人辦事,并接受納稅人的監(jiān)督。政府官僚若有不稱職者,理應就會被納稅人解雇。
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致富是全民致富。正因為如此,所以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不會導致富的越富,窮的越窮《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76頁。
中國近年來從國企退休的約40~50萬高級工程師,這批人才是目前國家最弱勢群體,他們大多數每月只能拿一千多元工資,在城市生活中,早已淪于貧困線以下。肉類營養(yǎng)品是吃不起的,菜只能撿最便宜的買;不敢上醫(yī)院看病,付不起昂貴的醫(yī)藥費、檢查費,只能自己到藥店買藥湊合治,因此落下很多后遺癥,真痛苦呀!這些曾經而且現在還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人始終想不明白,國企退休高工他們沒得罪中國政府官僚們,中國的各級官員為什么看不見他們如此低下的工資?政府高層為什么對他們的呼求和申訴長期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還在各種自由信息上封鎖他們的聲音,他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嗎?為什么可以這樣隨便地、毫無道理地剝奪他們的工資和福利?為什么可以這樣任意地賤踏他們的權力?
1949年以后的中國,可以被分成兩個三十年,前三十年的主題詞是革命,后三十年的主題詞是發(fā)展。如果單看后三十年,自認居功甚偉。但如果把前三十年也合并起來一起看,那就不是那么一個看法了。因為在1949年以前,中國本來就是市場經濟,也是對外開放的。那么1949年之后,經過三十年天翻地覆的一番大折騰,再經過三十年的改革,六十年后,在經濟體制上,中國實際上是回到了六十年前的零點、起點。
中國改革的對象并不是革命前的體制,而是革命后的體制。被改革的不正是革命的成就嗎?改革的成功恰恰是對革命的徹底否定。因此,改革就其本質而言不過是補過。如果改革是輝煌的,那么革命哪來成就可言?如果革命不容貶低,那改革又何來正當性?
當然,革命、改革、開放,都不過是手段而已,最終是服務于發(fā)展的。如何評價中國60年來的發(fā)展,從不同角度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有一種結論:貧富差距擴大,城鄉(xiāng)差距擴大,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貪污腐敗蔓延。
到底怎么看中國的發(fā)展?其實,發(fā)展畢竟只是一個過程,它本身不是目的。發(fā)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這在中國現在是一個大家缺乏清晰認知的一個問題。發(fā)展的目的是經濟高增長嗎?當然不是,增長不過是手段;發(fā)展的目的是增強國力嗎?那是鄭腐的目的,不是國家的目的。如果把國民當作國家的根本,把國民的需要視為國家的終極需要。那國家的發(fā)展就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真正服務于它的大多數國民。也就是說,國民如何從發(fā)展中受益,是衡量一個國家發(fā)展道路優(yōu)劣正誤的唯一標準。當然不能只看占人口很小部分的個別社會群體,而要看占人口大多數的社會群體如何受益。
世界各個發(fā)展中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發(fā)展的果實大部分落入誰的袋中,是一小部分權貴成為主要獲益者,還是大多數國民都成為主要獲益者,主要還是取決于政治與社會結構的進步與落后,而不取決于經濟增長的快慢。經濟增長率比較高,并不能自動證明發(fā)展模式的正當性,只有當經濟增長伴隨著國民收入的公正分配,這樣的發(fā)展才算是具有正當性的良性發(fā)展。
那中國的情況又是什么樣的呢?從1953年到2007年,中國54年中GDP年平均增長10.1%。這是很高的增長率。那么來看一下中國最大的的社會群體農民,就是農村居民。從1957年到2007年這五十年間,他們的人均年消費水平的平均增長3.27%,僅僅是國民經濟增長率的三分之一。這樣的一種增長意味著什么?2007年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為3,223元,人均日消費是8.83元,相當于1.16美元。
按照世界銀行關于2005年全球生活貧困線的標準,人均日消費低于1.25美元衡量,也就是說,中國連續(xù)五十多年經濟年平均增長10%的情況下,2007年的時候,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日消費支出還處在全球范圍的貧困線以下。也就是說,總體上平均而言,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居民到2007年仍然屬于在貧困線上下掙扎的貧困人口。
世界上有大量貧困人口的國家多半是在非洲等地經濟停滯或者戰(zhàn)亂的國家,唯獨在中國,數億農村貧困人口與經濟建設上的輝煌成就并存。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并不是中國的經濟停滯不前,而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增長和發(fā)展背離了社會公正。在這過去的短短二十多年中,中國的權貴們在幾乎沒有任何祖產的情況下突然暴富起來。中國的貧富差距幾乎是從零點起步,二十來年就達到了世界上幾乎最嚴重的程度。那么這樣一種在社會不公情況下發(fā)生的經濟增長,最后會遇到什么問題呢?
政府官僚們敢于每年公款消費12000多億,在任何一個正常國家必被彈劾而下課。別小看這12000億,它可是5000萬國企退休職工年退休金的2倍之多,政府官僚敢于制定退休金雙軌制這些荒謬的傷天害理政策,恰恰說明政府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官不民選,官必不為民,這么個簡單的道理,中國的老百姓都懂。
自從講了發(fā)展是硬道理之后,中國從來就沒有在政策上、概念上真正理清過應該怎么發(fā)展,更不允許公開自由的討論。其實,從發(fā)展模式的角度看,社會公正不是一面偶爾拿來點綴“盛世風光”的彩旗,也不是一個用空話充填的宣傳口號,它是一個關系到國運的政策目標,也是一個衡量發(fā)展模式優(yōu)劣的標準。發(fā)展不能背離社會公正,發(fā)展觀的核心要義是為誰發(fā)展、讓誰獲益。所以,中國鄭腐目前提出,用“科學的發(fā)展觀”去替代“增長掛帥”,其實是文不對題。
長期的社會不公、收入分配不平等,會對經濟構成多大的威脅呢?其結果必然導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畸形化,影響消費和投資的結構。因為,權貴們的財富再多,他們的日常消費也無法支撐國民經濟,何況他們最大的興趣是到國外消費。這樣,中國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就只能過度依賴國際市場,但這又造成外匯儲備過大,風險與機會成本過高;一旦出口停滯、國內消費疲軟,唯一的經濟增長點就只剩下房地產和公共工程了,但房地產的過度炒作勢必營造出極為危險的泡沫經濟,令銀行系統(tǒng)命懸一線;若盲目拉動經濟,則通貨膨脹會壓縮絕大多數國民的消費能力,造成內需進一步萎縮。
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如果長期背離社會公正,在經濟規(guī)律的支配下,這種發(fā)展模式很可能最終陷入難以解脫的困境。這個困境的根源就是長期收入分配嚴重不公造成的經濟結構失衡。對中國這樣的人口超級大國而言,一旦經濟結構失衡成為定局,是不可能像小國那樣,靠外貿來加以調節(jié)。因為,中國常年有幾億勞動力只拼命生產卻基本上很少消費。
中國一方面大量出口,一方面對發(fā)達國家大量放貸。也就是中國外匯儲備存到西方國家,把錢借給西方國家,讓西方國家的消費者幫助中國解決難題。可惜的是,中國決策當局沒有看清楚,除非中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都變成像歐盟成員國那樣的關系統(tǒng)一貨幣、取消關稅、自由移民,否則,經濟全球化也不能充當中國國內經濟結構失衡的永久救生船。中國這種增長模式,其實是一種剝奪本國多數居民、卻讓外國居民受益的經濟增長,這怎么可能持續(xù)不衰。
所以,中國這種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美國及其他發(fā)達國家國民的過度借貸,通俗地說就是西方人越肯花錢,中國借給西方人的錢越多,中國的老百姓越窮,中國的經濟才能持續(xù)高增長。但是,一旦西方人轉向節(jié)儉,對中國來說卻成了壞消息。
以公權力為背景的特殊利益集團,呼吁中國高層與其切割,但能切割得了嗎?血肉相連的利益相關,能知道某些礦山資源不是被高層的親戚掌握了嗎?官僚資本再加上利益的權力階層,上大學四年加研究生共七年,也不如去部隊當幾年兵,當兵時津貼也不低,一晃二、三年過去就是義務兵,票子最少也是二千多,轉業(yè)后兵令也算工令,當官的就更不用說了,全是高薪。
國外是全民義務當兵,唯獨中國財大氣粗,還是半義務半雇傭,誰在這上面算過賬呢?看看滿街警察、警車,還有交警,很多都是三、二人在一個地點指揮,還有公安、特警及車滿街巡邏等,煞是熱鬧,這些職業(yè)穩(wěn)定、錢掙得舒服,誰不愿意干呢。
國家有困難?那為什么對有些人大手大腳?犧牲一部分人,為什么總是企業(yè)老的退休人員?為什么不能和號稱吃苦在前的先進分子輪換一下?公平公正和諧難道是一劑麻醉藥。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社會公正的實現或顯著改善,往往不是統(tǒng)治精英恩賜的結果,而是社會進步狀態(tài)下,國民積極的政治參與和政治壓力的結果。民主是通往真正的社會公正的必由之途,排拒民主則必然導致社會不公的固態(tài)化或者社會不公的擴大化。
政治高壓是無法解決因社會不公而造成的經濟發(fā)展困境的,自然也就無法消除社會不滿和國企退休高工們的不滿。從這個意義上講,背離社會公正的發(fā)展模式,最終必然把經濟問題社會化,社會問題政治化。這樣,解決發(fā)展難題也就不可能單純從經濟社會領域尋求出路。
國企退休高工們的系列心聲,充分體現了國企退休高工們的強烈抗議,用特色社會大量的不公不正的事實,無法消除國企退休高工對政府官僚們的不滿與期待。特色社會難道就是讓國企退休高工們成為城市中的貧困階層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