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本性不改;《社會轉型需要精英掌舵》的潛臺詞
《同舟共進》雜志2009年第9期發表了茅于軾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社會轉型需要精英掌舵》。這篇文章沒什么新鮮東西,不過是站在歷史唯心主義的立場重彈“精英治國”的老調而已。然而,文中多處影射毛澤東同志,影射中國共產黨,影射社會主義,鼓吹全盤“西化”,所以有必要剝去其自詡“精英”的畫皮,露出其死不改悔的右派本來面目。
茅于軾在文中說,“以前,我國是由戰爭中涌現的精英分子治理的,完全排斥了其他方面的知識精英,國家越搞越亂,最后靠王洪文、張春橋之流來管理,全國陷入巨大的倒退。”繼而又說,“近30年來共產黨的精英治理國家總的說起來還是不錯的,確實取得了巨大成績,值得肯定。”
從茅于軾的上述兩句話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茅于軾全面否定了建國前三十年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五七年反右時期,一些右派分子頑固地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說什么“外行不能領導內行”, 缺少茅于軾在后文所說的“專業知識”,妄圖以此否定共產黨的領導,要共產黨下臺。說什么“國家越搞越亂”、“全國陷入巨大的倒退”,完全是對前三十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所取得的輝煌成果的惡毒攻擊。什么“靠王洪文、張春橋之流來管理”,完全是歪曲歷史。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當時毛澤東擔任黨中央主席,朱德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王洪文當時只是黨中央副主席,凡處理黨內重大事務都要請示毛澤東同志。張春橋雖然兼任國務院副總理,但依然排在鄧小平之后(后來排在華國鋒之后)。所謂“靠王洪文、張春橋之流來管理”的潛臺詞是什么,茅于軾心里大概清楚得很,只是還不敢點出名字罷了。在日漸覺醒的中國人民面前,茅于軾這樣的鐵桿兒右派畢竟要有所顧忌。
茅于軾在文中說,“社會轉型要由精英來掌舵。從根本上說,精英之所以為精英,一方面是由于他們的專業知識,更根本的是因為他們代表基層群眾的利益。”
多年來,精英們的所作所為早已讓廣大人民群眾嗤之以鼻。正是在精英們的忽悠聲中,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中國成為“中美國”,中國出現“兩極分化”,中國人民失去了許多原本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事到如今,說什么精英“代表基層群眾的利益”,簡直不知天下有“羞恥”二字。茅于軾所說的精英,無非是當年的吾爾開希之流和他們已經下臺的上司以及在國內的殘余勢力。
為了達到“社會轉型要由精英來掌舵”的目的,茅于軾說“我認為有兩條路。第一條是能夠為大眾著想的精英分子不斷地努力,做一點算一點,從摸索中前進,最后建成一個代表公眾利益的治理隊伍。這需要較長的時間。第二條路是,中國現在有非常好的條件,處于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之中,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們可以利用國際上自由民主精神的幫助。”
上述話的潛臺詞是什么呢?所謂“第一條”就是依然要通過走“漸進式”的道路,逐步形成由精英們組成的“一個代表公眾利益的治理隊伍”,最終達到“精英治國”的目的。顯而易見,即使是當今的領導也不在他所謂的“治理隊伍”之中。所謂“這需要較長的時間”,看來茅于軾對于要達到“社會轉型要由精英來掌舵”的目的,已經迫不及待了。“第二條”所謂“利用國際上自由民主精神的幫助”,說白了,--就是爭取西方“自由民主”勢力的支持。
茅于軾在文中說,“我們的經濟改革靠什么?靠的是國際主流理論,不是靠中國傳統;同樣,我們的社會改革,政治的、經濟的、技術的,都是使用西方花費了巨大代價總結出來的經驗。”
真是恬著老臉,不打自招。說得對極了,“我們的經濟改革”當然靠的是“國際主流理論”,正是在這個“國際主流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同西方一樣被卷入金融風暴。
茅于軾在文中最后說,“現在國際環境非常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同時要有更多在位的精英分子接受改革的觀念,真正思考底層群眾的利益,這樣才能推進我們這個社會的良好轉型。”
這段話的潛臺詞是什么呢?請注意,“要有更多在位的精英分子接受改革的觀念”,言外之意就是:在位的精英分子接受改革觀念的不多;而沒有接受改革觀念的人按照茅于軾的說法是不屬于精英類人物的,這樣的人物當然不會“真正思考底層群眾的利益”,當然也就不需要這類人物為“社會轉型”來“掌舵”了。
茅于軾,死不改悔的顏色革命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