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是筆,筆不是鉛筆
辛華
記得早年上先秦文學課時,讀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對其“命色”與“非命色”的邏輯之辯,就頗不以為然,辯證固然異常精彩,但卻遺落了事物與概念的同一性,竊以為正確的結論應該是“白馬是馬,馬非白馬”。這對不諳古文者,或許過于生澀。如果這樣簡單地概括:“鉛筆是筆,筆不是鉛筆”,可能就比較好理解了。
令人詫異的是,這種“筆”與“鉛筆”的邏輯謬誤,居然大量地存在于現實對毛澤東的態度之中——或毛澤東是共產黨,或共產黨不是毛澤東。本來是想將此句作為本文的題目,但恐引起歧義,且又過于敏感,不便于順利通過審核,只好作罷。
眼下對中國共產黨的評價,確有這樣一種錯誤的邏輯導向,凡是好事兒,共產黨不是毛澤東,都是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果;凡是壞事兒,毛澤東是共產黨,都是毛澤東一個人的。比如早年的“浮夸風”,不是什么好事。當時從中央到地方,不少的領導同志、包括我們現在仍須十分崇敬的領導同志都曾對此助推過,只有毛澤東等少數政治家在反浮夸。而那個集體性的錯誤,卻被某些專家算在了毛澤東一個人的頭上。再如文革,已被結論為“完全錯誤”。文革明明是黨中央的集體決策,卻也被某些專家說成了是毛澤東一個人發動的。黨中央為什么發動文革,自然有著極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與現實原因,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是對幾千年剝削制度的空前大逆轉,但是幾千年來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卻是無法立即實現全盤大逆轉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過這樣一個著名的論點:“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曾生存于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知識分子,就整體而言,其意識形態還是屬于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的,工農大眾當然擁護使之第一次當家作主的中國共產黨,以及沒有剝削的社會主義制度,但剝削階級統治下而被動形成了的幾千年的封建主義思想觀念,幾百年的資產主義思想觀念,實際上也在工農大眾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不會象推翻腐朽政權那么容易地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將其連根挖掉。可以說占據領導地位的無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作用還相當脆弱,封建資本主義的反撲還相當強勢,他們天天都在下毛毛雨,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中國的社會主義便會悄無聲息地被演變了。更嚴重的是,封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甚至還頑強地存在于黨內某些當權人物的靈魂深處。如此迫在眉睫的復辟與反復辟的生死較量,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體會不到的。所以說,黨中央當時發動文革的動機是好的,社會主義觀念確實由此在人民群眾的思想上扎下的根基,使“改旗易幟”成為萬難之舉。有人竟然胡說,文革的發動出于毛澤東的個人權利爭斗,真是“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太小看了中國共產黨了。2000年時,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都要極力維護和發展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形態”。講的也有這個意思。
這種邏輯錯誤還有不少,明明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非常透亮地確定:“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而某些專家卻胡說“發展社會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過這樣的五項概括:一是“解放生產力”,二是“發展生產力”,三是“消滅剝削”,四是“消除兩極分化”,五是“共同富裕”。其中,前兩項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自不必提,那是社會主義的優越制度使然。位于第三項的“消滅剝削”,乃是其核心所在,也是后兩項的必要前提,否則“消除兩極分化”無法操作,請注意,鄧小平同志對兩極分化講的是“消除”而不是縮小,更不是擴大。同時“共同富裕”也無法兌現,“共同” 中的“共”即為“一齊”,“同”即為“一樣”,連成整句,即為:一齊地一樣地富裕。而有些專家卻單獨抽出其中的一項或是兩項,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對其它三項絕口不談,甚至胡說,只要不斷地推進改革,深化改革,快速發展GDP,就是“完善”的社會主義了。似乎后三項是“毛澤東是共產黨”情況下的社會主義,而前兩項是“共產黨不是毛澤東”情況下的社會主義。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鉛筆是筆,筆不是鉛筆”。
還是沉下心來,仔細琢磨琢磨吧,怎么會有這么些個荒謬邏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