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記者給湖北洪湖市洪林村葉昌保書記的信
昌保同志:
我在洪林村先后住了七天,耳濡目染,深受教育。
在中國,目前有兩大熱門話題:
一)“三農問題”如何去解決?
二)國企改制一定是“人間正道私有化”嗎?
這兩個問題也是全社會的焦點:農民、農業和農村,工人、工業和城市。
去年,你在全國人大會上提出:“三農問題”是發展道路問題。在此以前,盡管議論三農的話題在報刊上鋪天蓋地,但沒有一個人這樣提出過,因為這牽涉到黨的決定和基本政策。你的發言,在人大會議上沒有展開討論,只是在《毛澤東旗幟網》上公布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隨后,聽說在《人民日報》的《內部參考》上發表,也沒見主流媒體的宣傳。但對“三農問題”,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增收、減負政策,并把農村工作列為黨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早在農業合作化時期,毛主席就批判一些不想走社會主義道路、而只注重給予農民“小惠”的人,他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他解釋說,言不及義就是指言不及社會主義,搞農貸、發救濟糧、依率計征、依法減免……等,這些都是好事,但是不靠社會主義,只在小農經濟基礎上搞這一套,那就是向農民“好行小惠”。結果當然是“難矣哉”,不可能把農民、農村的事情辦好了。
“三農問題”是怎么樣提出來的呢?最初大膽揭開蓋子的是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上世紀末,他給朱鎔基總理寫了一封信,后以《我向總理說實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為名,寫出了一本書,轟動了中國社會。李昌平立即被《南風周末》評為十大新聞人物。稍后,有一對安徽作家夫婦,花了年余時間,作了一次農村調查,也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農民調查》,主要反映了農民受壓迫的狀況和他們的抗爭,這本書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看到了占中國人口70%的農民所處的社會地位。
這兩本書,都展示了“三農問題”的嚴重性、迫切性,但都沒有探究出“三農問題”產生的社會根源,更不可能提出三農問題的解決辦法來。
你提出的“應把重新明確農村發展道路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這個論斷,是有洪林人自己的實踐作為依據的。七十年代以前集體經濟還不發展,洪林是個什么地方呢?有一句歌謠為證“洪林龍船七丈七,賣了買米吃。”洪林當時地處荒湖荒灘,農民大多不會種田,靠做工、做小生意謀生,逢年過節喜歡玩,打了一條七丈七的大龍船賽龍舟,過了端午就賣船買米,用今天文件上的話來說:“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但是從七十年代初開始,洪林人靠集體的力量,把荒湖荒灘改造成“三圃”園田,不僅自己吃糧有余,還把洪林變成了洪湖的水稻良種基地;原來最艱難的洪林六隊,叫“湖南棚子”,他們大多數是從湖南逃荒過來的,住的是茅草搭蓋的尖頂房,吃的是長著釘螺的人,大多感染了血吸蟲病,也是依靠集體的力量,一個冬季,洪林人發揚“龍江精神”,把整整一個生產隊的“湖南棚子”搬遷到高墩子上的磚瓦房里,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洪林人在建設好了自己的家園后,想起了歷來流落在外的27戶人家,打聽他們的住處,一一派車把他們從遠方接回來。這二十七戶人家中,最后接回來的是劉愛堂大爹,我這次采訪他時,除了飽經風霜的臉上,刻著流浪的皺紋印記外,他的穿著,真有點“老來俏”的味道,談話中他的手機響了,通完話,他有些驕傲地說:“我的兩個兒子,兩個媳婦,和我是一人一部手機,一家人隨時可以通話。”他現在大部分時間在老年人活動中心下棋、看書、聽戲。
還有一些村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人,有不少已經成為企業里的領導人,可以說他們個個是“少年英俊、意氣風發”,有的人還成為各方面的專家,外界的人曾經用重金來“挖”他們,他們說:“和我們同時上高中的鄰村同學,有的成績比我們好,有的才華比我們高,現在仍然在外打工掙錢,生活艱辛,是洪林的集體經濟,讓我們成長起來,并給了我們成長的平臺。”面對這些年青人,我不由想起在城市街角成群佇立的、被稱為“扁擔”的一族人,想起在背街小巷、蹬著各式三輪被叫著“麻木”的一族人,想起在燈紅酒綠的發廊、酒店、被稱為“****小姐”的一族人,他們為什么沒有洪林人的幸運和成績,唯一原因是洪林人是個“手挽手、肩并肩、同命運、共呼吸”的堅強集體,而他們卻是生活在風雨飄搖的單門獨戶的家庭中,任憑著自由市場經濟的無情競爭,把他們淪為“弱勢群體”。
我相信,你在人大會上的聲音,終會被黨接受采納,并被人民所承認,付諸現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中國思想界展開的一場大討論,難道二十年來的社會實踐,還不能檢驗出一條真理來嗎?
2004年底,發生了一起不大引人注意的“小”新聞,《小崗村派出13人代表團訪問南街村》,新聞只在《毛澤東旗幟網》上發表了,我看這是一條世紀性的大新聞。中國農村改革是從小崗村開始的,當時的口號是“交足了國家的,留夠了集體的,其他全是自己的。”這個口號曾鼓動了億萬農民奔向“個體戶”“萬元戶”的發財之路,也摧毀了遍布中國的人民公社制度。只有少數農村基層黨組織堅持了維護和發展集體經濟之路,南街村是堅持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兩個村都曾經名揚全國,名揚海內外,只是小崗村在媒體上坐的是“正席”,南街村難登“大雅之堂”,最好的一個標題是《昨日的夢、今日的夢》。但是民間就不一樣了,每年都有20-30萬游客來南街參觀“共產主義新村”,而從小崗村傳出的多是衰變的消息,甚至對當初那個廣為傳播為“農民意志”的血書,提出質疑。
毫無疑問,小崗村代表團走訪南街村,至少是一起極不平凡的歷史事件。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二十多年來,歷史在曲折的道路上行進著,但終究還是“大江東去”,社會主義的潮流不可阻擋。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三十多年來,洪林人的艱苦探索,為中國農村的改革,樹立了一面前進的旗幟。十六大之后的黨中央,已把農村工作列為重中之重,為解決“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正如列寧所說:“堅冰已被摧毀,艦隊就要啟航。”當然,前途還有艱難,路線問題,意識形態問題,干部教育問題,有些問題可以說是“積重難返”,可能需要一代人、兩代人的努力奮斗。
關于國企改革,你也是一個勝利者,勝利的確來之不易,為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你有一肚子的委屈,一肚子淚水。每當我聽到所有的職工都異口同聲地說“是葉書記救了我們這個廠,是葉書記樹立了******人的好作風”時,我想這是對一位共產主義戰士的最大慰藉,這個問題留待以后再作探討。
敬禮!
古正華2005、1、6于東湖之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