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趕考論”與“造福論”的一點比較
1949年春,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即將從蔣、宋、孔、陳這四大家族手中奪取政權的前夜。在黨中央由西柏坡遷往北京的途中,毛澤東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趕考論”。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在主流媒體上經常看到官員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豪言壯語”,即“造福論”。
“趕考論”的提出者,是將工農勞動大眾當作了審察考卷的對象,而將黨的各級干部的所作所為,當成了任由勞動人民評判的考卷,所以,便時時處處不得不小心謹慎地猜摸工農大眾的意圖。于是,便很自然地產生了密切聯系工農大眾,甚至到了與工農大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程度。就這樣還怕工農大眾不能滿意,于是,又采取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甚至整黨、整風的方法,力圖使自己的所作所為,盡量能使工農大眾這個主考官滿意。這便很容易能從根本上保障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以及使各級干部都能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造福論”的提出者,是將他們自己當作了能夠主宰工農民眾命運的英雄,所以,他們的所作所為,便自然不受任何條件的約束,可以為所欲為。“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一把手說了算”、“不爭論”等等,就是“造福論”者的“理論”基礎。在這種“理論”基礎的指導下,哪里還容得下“密切聯系工農大眾”及“批評與自我批評”?而一旦離開了“密切聯系工農大眾”及“批評與自我批評”,又何談民眾的監督?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失去監督的權力,不僅能干出買官賣官這種嚴重背叛共產黨宗旨的罪行,而且也已經犯下了很多嚴重違犯憲法和傷天害理的罪行,以致到了這些罪行遲遲得不到清算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還談什么人民的權力?
兩者相比,孰優孰劣?不言自明,但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幾十年來,在不問姓“社”姓“資”、即“不爭論”的理論指導下,國人至今并不明確我們今后到底是要按“趕考論”辦事呢?還是繼續按“造福論”辦事?
烏乎!我們這些小民。
秦川牛
2008.12.1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