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沒有公有制的禁區?
提出這個問題來,似乎相當荒唐。但在市場教的潛意識中,必然以為自從推動國有資本不斷收縮,進而退出了競爭性行業后,這一新的市場領域,就顯然帶有市場化和私有化的不可逆性,也就不再存在公有制的準入問題,否則就有市場化和私有化的倒退之嫌。這種潛在邏輯,是否屬于“或有禁區”呢?
假如不再對此進行深入探討,則市場教們很可能要將公有制的“或有禁區”,視為改革流程的缺省項加以默認,但難免還會引起爭論。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根本上不能排斥公有制的平等競爭,理論上無法確立公有制經濟的“禁區”概念。人們都很清楚,公有制經濟最終能否在競爭性領域鳳凰涅槃,是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在全球經濟危機面前,私有經濟面臨困境了,需要政府救助。部分私有企業顯然不能輕易倒下,而人民政府同時遇到一個難題,究競是放貸好、還是注資好?目前能夠采取的措施主要限于財稅松綁,假如確是注資好,那就出現私有企業能不能國有化的現實問題?假如不能,理由何在?是不是產生了國有資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新的準入問題?想必市場教們對此只能緘默不語,因為他們無言以對。
事實上,我國外向型私有企業(民營經濟),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大都經受不起所謂全球化自由經濟的大風大浪。許多私有企業盡管借助全民利益補償個人的特殊機制,依靠出口退稅和優惠貸款,采取內外價格倒掛的商品經營方式,卻仍然面臨生存危機。由此帶來的失業問題、分配問題、勞保問題、福利問題等,很難得到妥善解決,而業主又往往采取卷款潛逃等消極對策,這就必然要求一切形式的政府介入——包括預警后的國有化。
在重大危機面前,進行國有化改制,讓產業工人當家作主,往往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最有效手段,既有利于統籌兼顧地總攬經濟全局,也有利于以人為本地推動產業轉型。歷史從來不會在更高螺旋更遠波段上簡單重復,從新的起點、按新的方式、用新的機制,對經營不善、難以為繼的部分私有企業進行國有化改制,盡管是市場教的晴天霹靂,卻完全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我完善的正確方向。而在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實踐中,公有制經濟決無禁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