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還是來看一下來源于現實生活的照片吧。

看到了吧,這就是下雨天一個鄉村小學的操場。就目前這個狀況,養魚那確實是不行的,做人要憑良心,養魚這水就太淺了,我們老師都戲謔哪天抓些泥鰍來養養。不過上課時,一談到當年紅軍長征時過的草地,老師就會拿這個操場說事。在這樣的學校上課,一到陰雨天,老師要想不穿套鞋來學校,那可得練就“踏雪無痕”的絕招。學校里有一愛美的女教師就不信這個邪,偏要穿高跟鞋來學校,用“蜻蜓點水”的功夫從校門進了學校,可是在上廁所的時候,高跟鞋終于陷進爛泥里拔不出來,搞得是好不狼狽。

看到了吧,山腳下的那間用紅色圈起來的房子就是廁所,要上廁所就得穿過圖上的這條小路。下雨天師生多走幾下,就泥濘不堪,結果全校只有清一色的套鞋。冬天寒冷時,要是穿個套鞋,腳上的熱氣無處揮發,只能悶在套鞋里,時間一長熱氣轉寒,套鞋里是又冰冷又潮濕,一整天下來,那個難受呀!
也許有人會說,像這樣的學校在當今盛世中國可能不多吧。有個支教的大學生分配到這樣的學校,看到這樣的條件也太艱苦了點,就想讓上面分配到好點的學校去,上面是這樣答復的:“在我們這,只要是鄉下基本上都是這個樣,彼此彼此,都好不到那里去。”這倒是句大實話。像第一張照片上那破爛不堪形如垃圾堆一樣的操場旁邊就聳立著一座裝飾一新兩層樓校舍(照片左邊也看到一角),老師都說這叫做穿西裝配草鞋。這年頭有些事情就是這樣奇怪,幾十萬的校舍做的起,可這萬把多塊的操場就是搞不定。還別說,放眼四望,每個鄉鎮還只是中心小學像點樣子,村一級的小學還鮮有水泥操場的,盡是幾十年前的泥巴操場。鄉里村里也不是沒有這點錢,一年光招待費都好幾十萬,多少個水泥操場就這樣吃到大大小小的“人民公仆”的肚子里去了。何況自從改革開放,分田單干以來,農村也不是沒有人賺到錢,多的千萬富翁都有,百萬富翁也不在少數,可錢是人家的,再說有錢了,人家就住高處走——進城,進大城市過城里人的日子嘍,要不就出國去發達國家過天堂日子。
大家再來看一張照片,

這是什么地方?這就是鄉村教師的宿舍,不過大多數老師是不會在那里住的,但夏天午休只能在這里湊合一下了。午休時,睡什么地方呢?在這里光板床是最高級。沒有光板床怎么辦?找兩塊板子,下面在架上幾匹凳子,也就成了午休的床。那要是沒有房間怎么辦?就在辦公室里睡辦公桌或在辦公室里也搭板子午休。仔細看一下,照片上靠窗的墻角下全是水,那來的?年久失修,屋頂上漏下的雨水唄。也許有人會說,干嗎不回家去睡?家,近的在十多里之外,遠的近百里之外。自從改革開放,大力提倡搞活經濟,本村的老師經商的經商,進鄉的進鄉,進城的進城,改行的改行,老師不夠怎么辦?那沒門路沒關系的老師就給我下去。到現在本地的老師已成了少數,“走教”的老師反而成了多數。他們的家大都在鄉鎮上或縣城里。家住縣城的,他們也會在鄉鎮所在地租房子住,和一些新分來的支教大學生一樣,他們都不會在村里住。要是住在村里,平時吃菜都成問題,本村的農民蔬菜大都自給自足,豬肉也只是偶爾才能買得到(村里的人留在家的人數不是很多,殺一頭豬經常賣不了)。何況村里也太沒有活氣了,年輕人一年到頭難碰到幾個,要是住在學校里,放學后,那個寂靜呀,一個人膽子不大些還真不敢住。因此,這些“走教”的老師,不管雨雪冰霜,奔波于學校和住所之間。特別是冬天打霜的時候,全副武裝騎車——手帶手套,腳套護膝,頭帶頭盔,可是到了學校手還是凍得麻木生痛。記得有一個“走教”的老師,家住在縣城,他的兒子在縣城讀書,為了讓兒子的學習成績好些,他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每天趕回家去輔導孩子,上班期間,每天都來回于縣城與鄉下學校之間。一放學,他就要騎車到十幾二十里外的鄉鎮所在地去趕班車,早上又要早起坐班車到鄉鎮所在地,還得騎車趕到學校,風雨無阻。
記得有一次,縣教育局領導到鄉村小學視察,假惺惺地問“走教”的老師:“你們中午吃飯問題怎樣解決?”老師們正憋著一肚子的委屈,這下可逮著機會了:“現在又沒有組織,又沒有管。”弄得那領導好不尷尬,又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才好。沒人管,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可你還別說,中午吃飯的問題還真是麻煩,按道理,“走教”的幾個老師打伙吃飯更好嘍。可現實是經過這些年的改革開放,大家都習慣了單干了,大多數“走教”的老師有條件的早上就炒好中午的菜帶到學校去,沒條件的,中午干脆吃榨菜,再懶些的就泡方便面充饑了事,誠如當年“走讀”的學生。老師們一到星期一就扳著指頭盼雙休日的到來,好回鄉鎮的回鄉鎮,回縣城的回縣城,美美地過上兩天舒服的日子。當然也有極少數學校的“走教”老師湊合在一起解決中午飯,那鍋碗瓢盤,油鹽醬醋,菜刀砧板,電飯堡,煤氣灶,煤氣罐等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套炊具缺一不可,很是不簡單,都得自己掏錢購置。帶米帶菜,洗菜,切菜,炒菜,洗碗等一系列的流程都要統籌安排好,為了吃好中午這一餐飯,大家分工協作,集體運作,里面有一個思想不好的,都極可能讓這個集體解散單干。可是這年頭人的私有觀念也太根深蒂固了,學校放學后,學生一散,老師們本地的回本地的家,“走教”的老師也回到了鄉鎮自己的住所,學校就空無一人了。特別是寒假暑假及各種長短假期間。一些村民的私有觀念就開始做祟,他們常會撬開學校的門鎖,將學校翻了個底朝天,稍微值點錢的東西都會被他們據為己有,老師們的煤氣灶,煤氣罐等炊具自然也就不能幸免,所以一些“走教”的老師干脆買了個泥爐子,課余砍些柴燒爐子做菜(飯,學校有食堂的就放在食堂里蒸,沒食堂的就用自己賣電飯堡煮),老師們無奈地說,都21世紀了,我們卻還過著解放前的日子。
如果盛世是這個樣的,原來一個社會只要一部分人富起來,過上人上人的生活就是盛世!看來改革開放就是要追求這種盛世,那又何苦呢,那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早就是盛世了,只要看看皇帝們,皇親國戚們,王公大臣們,達官顯貴們他們的奢迷生活,那種窮奢極欲的生活不是盛世是什么?但我始終搞不明白,為何那幾千年的盛世里農民起義卻此起彼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