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改革的份上,拉“泡沫”一把!
幾天前,與一位多年不見,現在一家醫院干“行政”的中學同學通電話。在電話中他問我:“都嚷嚷美國現在在‘救市’,這到底是怎么個來龍去脈?”于是,我就盡我所知,把美國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給他講了講。聽完后,他問,這和咱政府的“救樓市”是不是一回事?我說,也一樣,也不一樣。一樣的是,都是沖著泡沫去的;不一樣的是,美國是泡沫破了,政府去填泡沫留下的坑,中國是泡沫快破了,政府捂著不讓破。這位老兄末了說了這樣一句話(原話):“靠,不是說‘不找市長找市場嗎’?感情這市場最后也得找市長啊”。
前幾天發了一篇短文《打算買房的人,你聽說這個嗎?》。在那篇短文中,我對政府救房地產表示了充分的“理解”,發文的目的也不是對救房地產說三道四,而是“善意提醒”買了房和打算買房的人,預備點錢以后交房地產稅。有人對這個提醒不以為然,認為中國不會有居住房房地產稅的事。不收自然好,老百姓省下點錢過日子買別的東西。但有人說中國不可能有這個稅種的理由,卻不那么有說服力。他們說,中國房產最多的是那些“大款”和政府官員,收房地產稅他們不是首當其沖嗎?這樣想就有點不了解中國“特色”了。那些腰纏萬貫的“大款”自不必說,些許房地產稅對于他們實在是九牛一毛的事。至于對于政府官員們有沒有影響,我只問你一句:你有“車補”嗎?大家都是人,為什么政府官員坐了公車,還有補助,你既坐不上公車,也沒有補助?你怎么知道到了收房地產稅的時候,不會再出來個“房地產稅補”之類的“待遇”呢?也許你會說,我只是個普通公務員,從來就沒有什么“車補”。那就對了,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公務員”,那你就是個“普通老百姓”,你也只能夠享受普通老百姓的“待遇”。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拉開檔次”,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普通勞動者。好了,此話題到此打住。
前兩天,南方有個城市的市委書記,說了一段特別“發人深省”的話:“救樓市”不是為了救房地產企業,而是為了救經濟、救銀行、救百姓。明明是房價太高,普通老百姓買不起,卻偏偏要繼續抬高房價,這怎么能說是“救百姓”呢?原來這里頭有“辯證法”:救樓市,就是救銀行、就是救經濟。經濟得救了,老百姓也就得救了。這話聽起來挺熟悉的,是不是?多象當年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問題是,為什么不救樓市,經濟就不行了呢?“不是說前方天天都在打勝仗”,改革開放三十年成績輝煌嗎?難道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和房地產這個“支柱”一樣,也是個大泡沫?如果不是,那“救樓市”就是誑咱老百姓,就是救房地產商;如果是,那可就是有點給改革開放抹黑了。要知道,改革前的“房地產”可不是什么產業,而是福利,是不計算GDP的。真要是房地產泡沫一破,改革也就癟氣了,那這個改革不就是歷史倒退嗎?所以,該書記的話,很有點象“鳳凰上”上的李軍長:“看在改革的份上,趕快伸出手來,拉泡沫一把!”
最近上面要搞“土地流轉”了,“主流”里有人無限憧憬地說:“光是宅基地,就是幾萬億啊!”感情這些宅基地下面,埋的都是黃金!怎么毛主席那會兒就沒人告訴他這個秘密呢?要是那時他知道這件事,讓大家把這些黃金都挖出來,還用得著左一個“三中全會”、右一個“三中全會”?都說現在的“主流”特別擅長“解放思想”,要我說“解放”得還遠遠不夠。如果把全國的淡水都私有化了,那可不是幾萬億,而是幾億億啊。要是再進一步,將中國領空的空氣也全部私有化了,那可是個天文數字,十三億人民該是多富有?。?/p>
突然覺得給范偉寫小品的那個作者真是個天才,那臺詞想的,絕了:“忽悠,接著忽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