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貧不笑娼的時代,我們別無選擇?
文/奇鶴
生存的需要和人性的需求使人們對財富產生追求的動力。現代人已深刻意識到在商品社會"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聚斂財富本身并非是最惡的。問題的關鍵是以什么方法聚斂財富,以及如何支配使用。金錢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為害于人。正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些人在聚斂財富的時候從來不考慮別人,更不會考慮到社會。這是非常有害的。當人們只是一門心思考慮自己發財,積累做威作福、人前顯貴的本錢,獲取凌駕于其他人之上的優越地位,而不管別人的處境死活,不管是否破壞了社會生態或自然環境的時候。離為害自己的日子就不遠了。
老夫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的是誰都愛財,但應該用正確的方法獲得財富。可是,現在有許多官員和富人聚斂財富卻往往是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違法犯罪——行賄受賄,權錢交易,官商勾結,侵吞國財......等等。舉房地產為例,一些房地產商通過腐蝕官員或國有企業領導獲得廉價土地,進而壓低成本,強行拆遷,盤剝民工,四處拖欠,哄抬房價,偷工減料、銷售欺詐等,為的就是獲得超額利潤。再以煤礦為例,一邊是礦難頻頻、大量礦工死傷,一邊是官商勾結、財源滾滾。紅頂商人為什么屢禁不絕,就是因為每年投入100萬元可得到超過100萬元的收益,100%的暴利。馬克思說過:“利潤率超過100%,資本家殺人放火都會干。”為了高額利潤,這些人又還有什么風險不敢冒的呢?
有良善者問,用以上方法所獲得的財富是取之有道的嗎?是心安理得的嗎?是值得效仿的嗎?是一個健康社會可以接受的嗎?有好事者答:原始積累就是這么殘酷,賺到錢最重要。你不去賺別人會去賺。況且這是先取之于社會,然后再回報于社會,這叫先殺人而后“立地成佛”。這就是一些人的強盜邏輯,且不說這些人到底能不能回報社會,上得了納稅榜,慈善榜。只要是頭腦健全的就能看出這種言論是用金錢來掩蓋罪惡的偽善。
以行賄官員的方式撈得好處,用巧取豪奪獲取財富,我們能相信這些“財主”會使社會變得更美好嗎?在他們賺錢的同時,便已損害了社會。他們的確獲得了財富,但又有多少人失去了財富,他們用不公正乃至違法的手段獲得了機會,可是同時又有多少人失去了公平機會。也許他們中的一些人會用一部分錢作善事,可是社會的公正、誠信、道德、秩序、安全、和諧遭到了極大破壞,他們所破壞的社會生存生態環境,要耗費更多的財富才能重塑,并且將會貽害子孫。
社會環境破壞后,誰也不能獨善其身。當今社會打劫富豪的事情越來越多,同資本家一樣,哪里有錢打劫者就撲向哪里,哪里有機會他們就在哪里下手。社會和諧破壞了,這個社會還能安寧嗎?社會分配不公極大地剌激了一些人的犯罪欲望,看著那些憑不正當手段而暴發的富人,這些人浮躁的心理又怎么能平靜呢?公眾對收入分配現狀已經產生不滿,對依靠行業壟斷的不合理高收入,以及貪污腐敗、權錢交易等違規違法收入表現出強烈不滿。
我們知道改革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改革必然導致財富轉移。改革剛開始的時侯,國家通過政策激勵、市場開放和政府讓利等方式對農民、工人多年來的辛勤勞動做出一些補償。一部分個體因勤勞和勇敢,獲得了一定財富,成為了萬元戶。于是便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人們開始效仿他們勤勞致富。可是隨后當人們發覺有另外一些個體,通過官商勾結,權錢交易,通過制假走私能更快更多的獲得財富,成為了百萬元、千萬元戶的時候,這些個體行為便有了更大的榜樣作用,人們轉而爭相仿效這種致富方法。
官本位重新崛起,與各種官老爺的人脈關系成為能否發財的關鍵競爭力。于是某些干部以及與這些干部所掌控的資源有密切聯系的人,成為改革開放的最主要受益者之一,而且層次越高,權力越大,受益越多。那些私欲重膽子大的干部紛紛做起"以權換錢"、"以錢換更大權"的名利雙收的買賣。諸如工程建設、大宗物資采購以及貸款,重要職務任命等領域成為產生百萬富翁的溫床。同時也成為不良資產增長的土壤。正如經濟學家易憲容所說的:“從目前的利益協調機制來看,民眾利益的大小并非在于個人努力、個人在市場競爭中的智慧與膽識,而很大程度上在于離公共權力的遠近”。
“笑貧不笑娼”——社會似乎默許了這種存在。財富不論出處,只要能獲得財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上行下效,本事大的大貪,本事小的小貪。有后臺的官商結合權錢交易賺國家的大錢,沒后臺的缺斤短兩以次充好賺百姓的小錢。這種不良狀態的形成,最初是一些個體個別行為,然而由于社會的縱容,使之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進而產生社會共振,形成了廣泛的群體行為,社會的價值觀也因此發生了變化。公平不再重要,誠信成為擺設,精神家園漸成荒蕪,個人的道德操守成了愚蠢的代名詞。
這種示范作用是極壞的,當這些個體通過各種各樣的非公正手段獲得了財富,他們便以一種合法的身份出現。他們享受著高檔的物質消費,獲得人們的尊重和羨慕。當他們掏錢的時候,沒有人會在乎錢是從哪里來的。于是人們都希望效仿他們,都希望能通過更便利的手段獲得財富,無論是賄賂官員以獲得稀缺資源,還是走私販私損害國家利益,或是上市造假圈錢騙錢,只要能掙錢怎么都可以,這種情況已蔓延到社會各方面。
環顧我們的周圍,我們發現多數的辛勤勞動者,并非是多數財富的擁有者。人們逐漸認識到勤勞不一定使人富有,如果勤勞能使人致富,應該說每天臉朝黃土背朝天辛勤耕耘的農民,每天汗流浹背辛苦工作的工人應該是最富有的吧。其實不然,他們為數最多但最不富有。他們是豐富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但擁有的最少,生活的最艱苦。
權貴資本主義使工人失去了當家作主的地位,在廠長經理負責制名義下,一些應該代表全民經營企業的廠長經理獲得了資本家的權力,他們通過各種化公為私的手段一步步將工人們過去幾十年積累的財富和正在創造的財富據為己有。在權力和金錢的腐蝕下,越來越多的廠長經理忘記了自己的信托責任,以權謀私,結黨營私,試圖將企業變成他們的私人王國。將公權變成私權,將單位的財產變成自家的私產,什么都可以公款報銷,甚至連嫖娼也公款報銷。
大部分的財富聚斂到少部分人的手中,而這少部分人聚斂財富的手段又是非公正的。那么這個社會會樹立一些什么樣的榜樣呢?如果又沒有一個財富再分配的良好機制,廣大下層民眾因為沒有錢消費而心生怨恨。這個社會會形成一個怎樣的社會生態呢?國民消費難以啟動,社會矛盾不斷加劇,長此以往不加改變,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會因此而受到損害,包括那些自以為可以在社會生態破壞后仍可逍遙自在的富人們。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