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扭曲的社會
——傍論關鍵問題
潘老師
我也曾經為中南海的新政——例如免除農業稅、免除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歡欣鼓舞過,覺得依稀看到了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品格。但當我了解到現實社會真實狀況的時候,我就只有感嘆和沉思了。
前段時間到海邊一座縣城給成人學員上課。一位擔任中學領導并正處理學生錄取事務的學員告訴我,說全城一萬二千多適齡升學學生,有六千多不見來報到。我大為驚訝:“不是免除學雜費了嗎,學生們跑哪去了?輟學還是打工?”學員們告訴我真實的“義務教育”狀況:其實,所謂免費的義務教育,并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由于重點非重點學校分得很清楚,教育資源集中于幾所重點學校,家長們寧愿交大筆的擇校費送子女進重點學校,也不愿就近入讀所謂免費義務教育學校;更為離譜的是,重點學校從經濟效益出發,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多招收高學費的擇校生,而不愿多招收免費義務教育生;留在一般學校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學生們,自然享受的也是極低劣的教育待遇,而且五花八門的收費方式,決定了一般學校所謂“免費義務教育”不可能真正免費(最近兩天我還在農村聽到了“免費義務教育”后比“免費義務教育”前收費更貴的說法)。
我們又聊到了教師待遇問題。由于不能公開地“違法”地收費,“免費義務教育”影響了本來就很貧困的鄉鎮農村教師的收入,他們對“免費義務教育”意見很大。在所謂經濟發達的廣東地區,民辦教師每月200多元,為了拿文憑上崗還得交幾千塊成人教育費用。鄉鎮教辦的主任們根本無法督促干勁不足的教師們正常開展義務教育,只能花點錢雇幾個民辦教師看住學生,不讓他們犯大事就是了。更為嚴重的是,學生家長們也基本上不把學校當作學校,而是當作監獄——暫時把年紀尚小無法出外打工的子弟交給學校看管幾年,以方便家長自己出外打工;學生就更不用說了,貧下中農的家庭背景,讀書也沒有出路,他們如何有心求學呢!
我聽了長久說不出話來。一個扭曲的社會,多好的政策也會被扭曲。
這些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善良的學員們還告訴我:縣城部分地區的豬肉銷售有黑社會勢力控制;縣內那個在全國都有名氣的漁港,漁船出入要有大人物點頭,要交保護費之類;縣內幾個鎮子白天出外要小心,隨時有搶劫,夜晚就不要隨便出去了;派出所人員有時還要尋求黑社會保護。我問:“市里知道嗎?市公安局來過嗎”學員答:“以前來看過,至今無下文。”學員還舉了一個例子:旁邊一個市打掉一個黑社會團伙,要花十多年時間。
我聽了,也只有仰天長嘆。我很想勸勸中南海的老大們:與其把社會交給黑社會和貪官污吏,不如把社會還給人民群眾。還權于民吧,走群眾路線吧,讓人民當家作主吧!再把社會交給黑社會和貪官污吏,會出大事的。
我們還聊到基層政權問題。我不知道中南海的掌門人是否真的了解基層政權的黑暗。基層政權的黑暗是一般善良的人無法想象的。
很明顯,如果中南海還愿意實行新政,那么必須明白的一點是:不管中南海內制定的多好的政策,到了中南海外都會被扭曲,所以新政如果還停留在對現有政治修修補補的層面,已經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甚至會引起反效果;必須抓住最關鍵的問題、從最根本處重起爐灶,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這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面重建和全面發展。就中國社會的現實而言,迫于舊式政治的壓迫,最廣大的老百姓早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貓論”等看作是截然對立的,官方理論家躲在深宮大院里再怎么縫補理論衣裳也只能是自作多情,說服不了廣大老百姓。學過歷史唯物主義的官方理論家,應該懂得如何拋開個人的唯心之見,去尊重這個客觀社會現實。中南海的掌門人多聽聽來自民間的真實的人民大眾的聲音,比只聽幾個高高在上不諳世事的官方專家的聲音要好得多。
毛澤東和他的人民不是妨礙中南海新政的阻力,不必害怕左翼群眾鬧事;妨礙中南海新政的真正阻力是打著鄧旗號活動的既得利益集團,“貓論”等具有欺騙性和虛偽性,它早已為群眾識破,不可能再幫助中南海聚攏民心,卻仍可以為既得利益集團禍害老百姓提供借口。中南海的掌門人如能認識這一點,并果斷揚棄原來政治的糟粕,則善莫大焉,國人幸甚!所以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不但不能禁止群眾爭論,反而要大大鼓勵群眾爭論,辨清歷史,辨清現實,辨清方向。如果今天還禁止群眾用嘴巴爭論,明天群眾就只能……。當然,如果中南海已經不愿意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了,則一切又另當別論。
我和學員們聊到最后,我說:“我們的祖宗肯定不愿意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中;將心比心,我們也肯定不愿意我們的子孫后代和學生們生活在一個如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這一輩人愿意多承受一些痛苦,多承擔一些責任,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和學生們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嗎?”個別學員還在嘆息,為自己混世找無奈的借口,大部分學員嚴肅地微笑,點頭贊同。我因此看到了希望。
2008、9、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