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病癥在于:否定舊文化的新文化青年,在不是青年的時候,心靈都回歸了舊文化.
五四運動有的稱謂五四學潮,這個運動所起到的效果,和新文化革命--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文言革命相比不相上下.近代史上對于五四運動的評價是褒揚有加的,不可否定,這達到了某些不負責任的人士,摧毀舊的文化的目的.這卻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至今給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一個困惑的心節,仍需尋找屬于所屬的文化,一個適合每個中國人的心理情愫的文化.
五四或新文化革命的這些大大的學者,當然很想摧毀所謂的舊文化.因為,它們已經對于中國古典文化相當熟悉了,用十幾年的歲月誦經讀經.當舊文化被摧毀以后,對于古典文化的熟悉,又成了它們作學問的資本.而后來的知識分子,只能接觸被它們攪亂的文化的爛攤子,夾雜一些支離破碎的西方的一些根本不成熟的所謂西學的東西,知識分子除了困惑之外,無能為力.
五四病癥:倡導文化革命的人,試圖擺脫所謂舊文化束縛的人士們,把對于政府的不滿,轉嫁到了文化文學哲學國學學術之上,這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這完全是一次偽革命,其為拯救中華民族的形式,無可厚非,但是,這些運動者本身后來實踐對于這次文化運動的否定,對于學術的反思,證明這次文學革命完全是不正當的.五四病癥在于:否定舊文化的新文化青年,在不是青年的時候,心靈回歸了舊文化.
傅孟真先生是五四運動現場,在運動隊伍的最前面抗著游行大旗的那位,北大的學生,在北大創辦了和<新青年>同樣有名的刊物,一生致力于史學和教育,創辦了中央研究院.早年對舊文化駁斥,但是到了后來雖然,用西方的方法研究歷史民族史,但是仍然不能擺脫國學的束縛,對于河南殷虛的保護性挖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怎么西化,倡導西化,還是在傳統文化的囫圇里.
胡適之和陳獨秀,更是類似的情節了.無論<嘗試集><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這些等等,還不是照樣被有共識的知識分子認為是傳統文化,套上了西學方法的外殼.這個留學美立堅的學生,在其晚年所思所談都沉于有深厚內涵的國學范圍之內.陳獨秀隱居在四川江津的桃源圣地,所研究的也是其以前所不提倡的古典文化,不與它所提倡的,從日本留學而帶來得所謂"科學""民主"的理念..
本文站在學術研究之立場2007-05-04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