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時代是個坑,一切功勞往里扔?——評吳建民先生講話
言川
全國政協委員、外交學院院長吳健民先生是本人所尊敬的外家家,但他在最近全國政協組織的“以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建設”協商會的講話,本人卻深不以為然。他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我們本應當把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矯枉過正的部分拉過來,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堅持繼續革命,特別是文革中破“四舊”,否定中華文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改革開放后,我們吸收了外國文化中的好的東西,但是糟粕也進來了,所以今天中出現了信仰缺失的現象。
吳先生說今天的中國的信仰缺失,只是說出了了事實的一部分;現在不僅僅是信仰缺失的問題,而是道德底線是否失守的問題。而吳先生究其原因,一是來自外面的“糟粕”,二是歸咎于毛澤東時代、特別是文革時期。
應當明白,所謂“革命戰爭時期矯枉過正的部分”,就思想文化來說,就是高舉“五四”運動倡導的“科學”、“民主”大旗,批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等。這些糟粕與現代民主思想沒有任何相容之處。不批判并清除這些糟粕,就沒有中國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沒有中國革命的大勝利,也就沒有今日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但應繼續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而且還有更為艱巨的任務,即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建立社會主義新文化,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和新型的生產關系相適應。說到“文革”,從來都被定義為“政治動亂”;在思想文化方面, 由于林彪、四人幫的干擾和紅衛兵思維的單純和幼稚,許多歷史文物、古籍,以及某些可以改造、借鑒的傳統觀念受到沖擊,但遠遠談不上“登峰造極”的破壞。何況“文革”不等于“文革期間”;文革期間,中國的經濟、國防、外交和思想文化建設并非一無是處。因此,回顧整個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發展和升華,成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爭的事實:
傳統文化中的“仁”,被“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思想所取代,成為全國人民,尤其是黨員干部的座右銘。各級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是中國有史以來官民關系最好的時期;
傳統意義上的“義”,則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應當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思想所取代,助人為樂蔚然成風,雷鋒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層出不窮;
古人謳歌的“節”,升華成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不畏強暴,堅持原則,敢于斗爭,不僅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打破了外國敵對勢力的封鎖,而且帶來了國內穩定和良好的社會治安;
最被歷代統治階級所重視的“忠”,由“忠君”,變成了忠于祖國和人民,忠于社會主義事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戰爭中,以鮮血和生命捍衛祖國的安全,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忠貞群體;
古人推崇的“君子以自強不息”,發展成數億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自覺行動,于是就有了“兩彈一星”,有了大慶石油、雜交水稻、有了“既無內債,也無外債”,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
總之,毛澤東時代雖然由于從舊中國走來,底子薄,同時為了鞏固國家安全和加速建設,物質生活十分貧乏,但從廣大黨員干部到普通群眾,有信心,有信仰,守紀律,明是非,精神生活極其豐富,至今被人深深懷念,甚至于一些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時代懷有敵意的人,也不否認。
顯然,“信仰缺失”不是毛澤東時代惹的禍,而是源自那之后。具體原因,一是宣傳輿論工作出了偏差,宣傳“發展是硬道理”時,沒有宣傳“發展”是社會、思想、文化和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正是為了矯正這一偏差。二是教育管理松了勁,尤其是對引領社會風氣具有重要責任的官員、富人和知識精英教育滯后,管理松弛,好人主義、溫情主義盛行。十八年前,鄧小平在總結“六四”教訓時就指出,改革開放后放松了教育;近些年,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規范黨員干部的文件,即是彌補教育管理的缺失。最近暴露的山西省黑磚窯事件,是一件典型的踐踏人類道德底線事件。如果“信仰缺失”是毛澤東時代所致,那么這樣的事件應出現在改革開放初期或中期;但它卻出現于目前,恰好以事實證明,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了“信仰缺失”,某些方面甚至底線失守。
那么,吳建民先生為什么要將“信仰缺失”歸咎于毛澤東時代呢?“毛澤東時代是個筐,什么罪過都往里裝”,而“改革時代是個坑,一切功勞往里扔”。否定前者,不但沒有風險,而且可獲得“思想解放”的美譽;而贊美后者,或者為后者粉飾,至少可以得到現在當政者的好感。——吳先生是否也具有某些知識精英的思維定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