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先生“弱勢群體就是生產力落后的人群”論辨析
劉吉先生是“主流”中的頭面人物之一,每發高論,輒若綸音,黃鐘大呂,令舉國矚目。兩會前夕又奏新聲:“弱勢群體就是生產力落后的人群”!——有此一權威高論,則其他詮釋,立馬令“六宮粉黛無顏色”也。
五柳先生謂“好讀書,不求甚解”,若以“不爭論”思維視之,則只有佩服,“實事求是”,誠為百年不刊之高論也。若稍加推求,則覺高論雖得“自由”真諦,然猶有美中不足之處?!捌嫖墓残蕾p,疑義相與析”,亦不背先賢教導也。
“弱勢群體就是生產力落后的人群”。時下的中國,“弱勢群體”指那些階層?工人、農民、非主流的知識階層以及一老本等的公務員之類也,其中,“下崗”工人和“三農”農民則是弱勢中的“主流”。
試逐一析之。
一
如果說“工人”為“落后生產力”,則不言而喻,“老板”階層自然“代表先進生產力”了,因為除此之外中國就無人可以“代表”了。此論雖然最易“找到感覺”,不過個中有幾重矛盾不好梳理清爽:
其一,在現實的生產方式中,雖然“工人靠資本家養活”,但老板發財也離不開勞工,勞資“和諧”,先進生產方能順利進行。二者如果能夠分開,說資本家是“先進生產力”工人是“落后生產力”,似可庶幾乎。遺憾的是二者如影隨形難分難舍,那么,一經結合,則“先進”加“落后”除以二,變成“中庸”生產力了,那又如何保持“先進”呢?
其二,如果說二者代表著不同的“生產關系”,那資本家自然代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主流話語中就是“現代企業制度”。如果資本主義是“先進生產力”的話,那麻煩可就大了——共產黨一出世就是要革資本主義的命的,“資”若“先進”,它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歷史合法性,只好自認是“亂黨”、“暴民”和“反人類”了。
其三,工人階級如果俯首帖耳永不動搖地堅持“打工”,則他們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他們也忝列“先進”,又不該屬于“落后生產力”了。
如果說他們“代表”著不同的“生產力”,那是從他們的歷史使命說的:他們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掘墓人”,他們最終將“終結”資本主義這一人類歷史上的最后剝削制度——盡管這一過程是長期的曲折的,比資本文明取代封建文明要曲折漫長得多——他們“代表”著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只有他們才當之無愧地“代表先進的生產力”。
四,如果說工人因“下崗”“買斷”而與“要素”分離就不“先進”,那他們是被資本借助“看得見的手”剝奪的結果;而且, 沒有他們他們奉獻“改革成本”,也不會有資本的“先進生產力”,過了河就將“石頭”扔掉,也不義氣。
總之,無論從那個角度說工人階級屬于“落后生產力”,在理論上和邏輯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二
那么農民呢?農民本身的確不代表先進生產力,至于他們代表什么,那得看其向那“轉型”,然后才好定性:或“先富”變成“老板”,或堅持進城“打工”最終脫去“農民工”的身份溶入工人階級。若論其現在時,則中國農村存在著小崗模式,也存在南街模式和華西模式,按理說自然是小崗先進了。不過按照劉吉先生理論,他們也非強勢,“先進”似乎勉強?!牵凑铡爸髁鳌钡脑O計,待他們將土地私有化“產權明晰”之后,迅速分化岀少數“黃世仁”變成強勢階層,才能算“先進生產力”?
知識階層,因為屬于“工人階級一部分”,無需推求,他們多數也應屬于“弱勢”了。其中掘得“第一桶金”的強者,既已變成官、款,也就不必再算“自由思想”階層中人。所以只有少數“主流精英”,他們雖為“獨立董事”但畢竟不是“獨立老板”,且又屬于強勢,所以自然是“先進生產力”了。不過這些強者精英俱癡迷于“做一夜美國人”,懷著“李中堂情結”,有的旗幟鮮明地標榜“傍美國大款”,操著“超過民待遇”、“再給洋人打工20年”、“中退外進”的“理念”,懷里多半揣著綠卡……他們買辦色彩未免“過激”——難道,在這“全球化”時代,買辦階層也代表“先進生產力”了?
三
“先進生產力”并不等同于高GPD,或者一定時期的增長速度。如果說誰錢多,誰強勢誰就是“先進生產力”的話,那么,我們今天還應處于“夏后之世”、商紂之世或者秦始皇之勢了,因為他們都代表“先進生產力”,自然也就不該被推翻更替了。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他們最終要被一種更先進的生產方式所取代,而無產階級正是這一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這種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定將創造遠非資本主義可比的社會生產力?!`以為,說無產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應該指的是它代表一種能夠創造更高生產力的先進生產方式。
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生產方式,它的不夠成熟并不能否定它的先進。這方面的歷史被精英們妖魔化了。連邱吉爾都說,斯大林接過的是一個使用木犁的俄國,它離開這個世界時已經變成擁有原子彈的超級大國。這中間又經歷了從一戰與14國武裝干涉到二戰的浩劫。
中國在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成就,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莫里斯•邁斯納說得較為公正,我們被“崩潰邊緣論”洗腦太久,這里多引幾句:
“在毛澤東當政期間,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0多倍(如果從1952年算起則增長了12倍),其中重工業總產值增長了90倍(1949年以前中國重工業特別匱乏)。從1952年(當時工業生產恢復到了戰前最高水平)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為止,盡管“大躍進”造成了工業生產的混亂,工業產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長。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增長的百分比最大,當時工業增長率達平均每年18%,把中國的工業生產力翻了一番還不止。其后一些年里增長的速度盡管不穩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盡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工業生產仍繼續在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
“無論人們將毛澤東時代另作何種評價,正是這個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1952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產值占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72%,農業則僅占28%了。其實毛澤東的那個時代遠非是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滯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臺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這些經濟成就是中國人民自己通過勞動取得的”
——請問,這算不算“先進生產力”?
如果含糊其詞,只讓大眾“跟著感覺走”,劉吉先生的高論倒可以暢通無阻。如果較起真來,“說明白”“資本主義就是先進生產力”的話,則高明如中國精英恐怕也難于理順這團亂麻。為精英們計,與其“語不驚人死不休”,不若“此時無聲勝有聲”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