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如何抓住機遇期構建創新型管理模式?
田忠國
危機即機遇。
但是,危機并不等于機遇,因為,只有尋找到產生危機的根本原因,正確總結經驗教訓,深刻洞悉危機產生的機制和科學發展的本質規律,危機才可能成為機遇。不論國家興衰,還是企業更替,現在的問題呈現于現在,但卻源于歷史,所以,現在只是果,歷史卻是因;以因之果為因因,創造未來之果,危機就成了機遇。總結歷史可能意味著否定過去,也可能意味著肯定歷史,但不論是肯定或者否定,其基本點只能是透過歷史尋找科學的未來。
一
先說危,因為危是機之因,弄不清因,也就談不上機。
一般情況,主流經濟學家談企業面臨的困境,只說企業,不談其余。其實,企業不過是一個巨系統中的很小、很小的子系統中的子系統,其生存與發展需要整個系統全方位的支持,而不是僅僅靠政策和資金支持企業。當然,政府應該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企業支持,但支持的渠道應該是,從政策上均衡的提高全民收入水平,限制但最好是盡量縮小地區差,培育民眾的消費能力。如果政府從這方面做好了,你不想讓企業做好都難。
有人可能說你開頭就離題了,因為你談的不是企業,但是,民眾的消費能力是企業的生存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企業要想活或者說存在下去,就只能開拓國外市場。失去國外市場,企業也就失去了生存能力。
但是,國家應鎖定企業存在的目標:擴大就業率、提高就業者收入人均水平、增強國家發展能力和強國綜合能力,也就是一個國家必須具備或者說強化的生存能力,為企業創造一個生存與發展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此基礎上,才能開拓國外市場,因為,企業開拓國外市場的目標就只能有一個----拓展國家的生存空間。
二
以上是企業的生存基礎,基礎打好了,還要為企業發展提供發展動力。企業發展動力,是建立在消費能力基礎上的人才。也就是說,國家應該為企業發展提供足夠的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有三大類,一是思想文化,二是科研創新,三是技術工人。前者為社會和企業發展提供方向、精神動力、思維方法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中者承擔著基礎研究和新產品研究,基礎研究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產品研究是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的轉化,后者呢,是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產品的關鍵。這些人才是怎么來的呢?大家都會說是教育,但如何搞教育卻有不同的回答,主流精英認為教育私有化、產業化,教育才能做大做強,但是,教育產業化做大做強的同時,卻扼殺了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因為,人才不是財富的標志,而是智慧,因為有財富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孩子不一定有財富,這是一。其二,發展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教育強,而是為了強國,這是兩個對立統一的絕對目標。其三,如果把目標定在做強教育,就只會做成教育富,而教育富的一個必然結果是使教育系統機制失去對人才的培養功能,削弱國家的發展能力。回想一下建國之初,國家在那么貧窮的情況下,努力普及教育、免費教育,從這個角度說,我個人認為,毛澤東才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
三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業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大眾失去了消費能力。而大眾失去消費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占有,也就是所謂的財富積累為目標的私有化運動。二)、教育失去了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功能。有人認為教育產業化、私有化導致教育不公平,我認為,導致教育不公平還是個小事,使國家失去發展能力才是天大的事。從中國企業沒有創新能力,只有購買零部件組裝產品的事實上看,問題出在企業身上,但關鍵在教育。聯想自稱是一家高科技企業,但聯想只會購買零部件組裝產品,沒有核心技術,更沒有創新能力,怎么可以稱得上高科技企業呢?聯想尚且如此,其它企業可想而知。三)、那么,企業的機遇在哪里呢?企業機遇在國家對社會主義的重新規制,提高全民平均消費能力。
四
有人可能說,你說的這個機遇就等于沒有機遇,因為,消費能力和教育問題是國家做的,國家不做一個企業能做什么。其實,國家不做的事企業完全可以先做起來,比如說壓縮利潤空間,提高工人工資,調整分配結構,縮小收入差距,培訓職工等等。走筆至此,我忽然想起2006年初我在南方講課,請私企老板們做好應對經濟危機的準備,提高工人收入水平,培育國內消費能力,但多數老板認為我是拆他們的臺,有的甚至說,他們的市場在國外,能拿出錢來培育國外市場也不能提高工資,因為,經濟學家講的經濟定律是,人的工資高了,有吃有喝有節余,他們就不想干了。所以,你的觀點不符合經濟規律,沒有市場。
私企老板的話沒說錯,我的觀點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市場。
但我相信,我的觀點最終會有市場的,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出現結果了,比如說大多數企業難以維持基本的生存了,我的這個觀點才會顯得重要。
五
如果壓縮利潤空間,提高工人工資,調整分配結構,縮小收入差距企業不愿做,那么,一方面研究新技術,另一方面培訓職工,為下一步企業發展找好技術制高點,并做好準備如何?當然,如果兩方面,提高工人收入水平和找好技術制高點都不愿做,那就危而無機了。如果有企業認為我的觀點還可用,不妨一試,在抓好前兩個問題的同時,構建新的、創新型企業管理模式。構建創新型企業管理模式的關鍵,一是要確立企業以共同創造、平等分享創造成果為主體,融合戰略目標為一體的戰略思想。二是在確立企業戰略思想的同時,創建企業文化,形成企業創新的價值秩序。三是建構以精神、程序、制度立體的創新機制,也就是形成集體創造機制。這可能比較難,在現有的激勵機制下,更可能影響個人升官發財的機會。但是,我個人認為,一個人升官發財固然重要,但沒有人民大眾的利益、黨和共和國的前途命運重要。當然,你不為自己考慮,只為人民大眾利益、黨和共和國前途命運考慮,最終結果也可能和一樣---失去生存的基本條件。
2009-9-2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