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本來是公眾的,是社會的,媒體是公眾的“反光鏡”,是公眾的“心靈雞湯”,是公眾的思想“營養缽”,是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喉舌”。然而近年來,在國內一些媒體,特別是個別小報小刊中普遍存在一種怪相,就是一味地熱衷于對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筑質量、官員貪腐等所謂熱點問題的報道。在這些媒體的恣意炒作下,似乎中國所有的食品都有“毒”,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問題,好像我們中國的整個社會矛盾重重,異常尖銳,發展前景黯淡迷茫。事實果真是這樣嗎?媒體應當怎樣看待我們的社會?
應當承認,在我國當下社會是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有一些不令人滿意的方面,社會治理還需要我們付出不懈的努力。媒體對社會上的某些“陰暗面”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是應該的,媒體也有這個責任和擔當。我們承認這一點,但并不等于說,媒體就可以任意抹黑我們的這個社會,而是要對不合理的現象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批評。然而那些“心理陰暗”的少數媒體不是這樣,而是依靠散布一些負面、極端的情緒和言論,大肆炒作丑聞八卦和低級趣味的東西,肆無忌憚地妄搞獵奇性、煽動性的消息來吸引眼球。這些現象的不斷出現,有的媒體和記者是被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觀念所蠱惑,有的則是利欲熏心,為了賺取些銀子而拋棄了媒體的職業道德底線。
事實上,任何國家和社會都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媒體的目光如果老盯著犄角旮旯里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恐怕多少版面都報道不完。一個社會所需要的,不是大量負面新聞所暗示出的不安定感,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我們的社會有那么多的好人好事,我們的國家有那么多的發展成就,可一些媒體就是看不到,或是假裝看不到。如前所說,中國的社會本身就很龐雜,現實又很復雜,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的發展整體上是進步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這些問題更多是中國發展主旋律中的不和諧音符。作為媒體,就應該將一個真實的中國全面地、準確地介紹給國內外讀者,毫無節制地糾纏于個別音符,有意無意地抹掉發展成就,甚至抹黑中國社會,這不是一個負責任媒體所應有的報道取向。
我們中國社會需要的,不是那些打著“客觀報道”的旗號指手畫腳的媒體,而是有責任、有擔當、真正維護國家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媒體。我們的媒體,理應成為中國富強和發展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以積極的態度和“陽光”的心理傳遞正能量,去促進社會的正向發展,營造出積極、鼓勁、向上的輿論氛圍。中國當下利益高度分化,沖突對立客觀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媒體要做的就是站在建設性的立場上去紓解矛盾、彌合對立、凝聚共識,而不是揣著利益的目的去圍觀起哄、煽風點火而故意營造出一種亂象的錯覺。
一直以來,西方的那套新聞理論和新聞觀在國內一些人中十分吃香。有的媒體人更是言必稱西方,將“新聞自由”、“第四權力”等奉為金科玉律。在他們眼中,宣傳國家的發展成就就是“虛偽”的,而揭黑唱衰就是“社會責任”的體現。實際上,這恰恰是不懂西方新聞觀的表現。在西方兩黨和多黨政治形態中,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政治立場,為了得到執政機會,大作負面新聞,相互攻訐,造謠抹黑是其慣用伎倆。我們的國情與西方不同,如果照搬西方這種“烏賊戰術”,極易渙散和分化我們的社會共識,不利于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強調,“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是憲法確立的我們必須堅持的制度。“中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對于每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來說,包括媒體在內,維護我們的國體,維護我們的社會穩定和諧,是權利也是義務,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情。
中國的媒體要堅持自己的新聞觀,西方的那套東西根本不值得效仿,照抄照搬只會造成無可預料的社會后果,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新聞媒體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要求我們的媒體在從事報道活動時,要更加注重國家利益和社會效益,不能為了那一點蠅頭小利,就自降格調,不顧廉恥,甚至心甘情愿地被人當槍使,當炮灰,當俘虜,做金錢的奴隸。
一直以來有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媒體大肆宣傳血腥慘案后悲慘事件依舊發生?難道這不是模仿型犯罪嗎?為什么一個惡搞的新聞消息你轉我載,把公眾引向誤區,追求低級下流的東西?在這種畸形變態的輿論環境下,到底是誰在向這群變態的人灌輸這些變態的思想?每天都是惟恐天下不亂,難道媒體不應當反思嗎?
我們應當認識到,媒體是黨和政府直接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始終堅持人民性,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宣傳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媒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充分利用媒體上通黨委政府、下聯社會各界、信息渠道暢通快捷、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緊密聯系的優勢,自覺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把更多的話筒和鏡頭對準人民群眾,更多地反映民生、民意、民情,更多地報道人民群眾的創造實踐活動,了解人民群眾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訴求和意見建議,最大限度地把宣傳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結合起來,努力使媒體更加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突出人民性。
在此,我們必須重申,媒體作為黨和政府及人民的喉舌,必須始終堅持傳播正能量,排除社會上的各種“雜音”,把體現黨和人民的意志放在首要位置,辦的更加貼緊黨和政府的工作,更加貼緊人民群眾的心聲。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始終堅持媒體的正確功能定位,體現為黨和政府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根本要求;要對受眾的思想和生活進行啟迪和引導,更加有效地發揮其團結、教育、鼓舞人民群眾的作用。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讓人民群眾在愛聽愛看中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凝聚思想和人心,產生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總之,我們的媒體必須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唱響主旋律,這是由我國的政治制度和國情現狀所決定的,符合我國這個13億人口大國的實際。這個實際就是,中國要發展必須保持社會穩定,必須造就一個有利于穩定局面的輿論環境。這是我國媒體的社會責任和公眾良心所在,更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希望我們的媒體不要辜負我們這個時代,不要辜負我們這個國家,不要辜負我們這個國家的人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