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曾經有那樣一些知識精英……
★郭松民
兩年前,錢學森去世時,有網友在跟帖中深情地寫到:“感謝錢老,他帶給了一個民族安全感!”
這個判斷當然不能算是非常全面的,因為中國人民安全感的獲得,首先來自于新中國的成立,毛主席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以及人民軍隊的強大等因素,但是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代愛國知識精英,毅然放棄在海外舒適優越的生活,返回百廢待興的祖國參加建設,并在他們的積極參與下,新中國在成立后短短三十年的時間里,就建成了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一躍而成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并且擁有了“兩彈一星”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自近代以來不斷被入侵的百年噩夢被一掃而空——這些成就的取得,錢學森等知識精英確實是居功至偉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網友的判斷又是非常有道理的。
近期,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以紀實的風格,全景式地展現了這一段催人奮進的歷史,盡管不無細節瑕疵,但該劇仍然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新中國“兩彈一星”研制時的國際國內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比較真實地記錄了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開國領袖們與錢學森、郭永懷、王淦昌、鄧稼先、王永志等一大批新中國杰出科學家們的不朽功勛。在今天電視熒屏上充滿了誨淫誨盜的作品,“無床不成戲”的大背景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應當說是一部十分難得的優秀電視劇。
“中國一定要強大”——這一判斷可以說是中國的“近代史共識”,被買辦階級之外的中國所有其他社會階層所共同接受。這一共識的形成,主要來自于中國自1840年以來不斷遭受西方列強入侵的慘痛歷史。其基本規律是每遭入侵必戰敗,每戰敗則必割地賠款,泱泱大國的首都居然平均每隔40年左右就要被外國軍隊占領一次(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占領北京,中國賠款四萬萬兩白銀;1938年,日軍占領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在中國不能有效保衛自己安全的基本態勢下,中國人民的自由權、生存權、發展權等一切權利,都無從談起。
如何才能使中國強大?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這些探索都失敗了,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才真正找到一條解放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國選擇了一條“高積累,低消費”(1970年,中國的消費率只有63%,積累率達到37%,而同期印度的消費率為78%的產出,積累率22%),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道路。這一選擇,是對“近代史共識”的積極回應,也是當時中國被西方列強封鎖和武力威脅的時代背景下的最優選擇。
中國通過“高積累,低消費”的方式,如前所述,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就建成了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這一歷史任務的完成,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繼長城、大運河之后的第三個“千年工程”——如果說長城使得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農耕民族,能夠在自己的文明完全成熟起來之前,抵御住游牧民族的入侵,不至于湮滅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大運河使得中國南北之間從地理、經濟和文化上真正聯為一體的話,那么新中國建立起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就使得中華民族在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中站穩了腳跟,獲得平等一員的資格,并為最終改造這個體系,為人類文明開辟新的道路,創造了前提!至于“兩彈一星”的積極意義,就更是毋庸贅言了。
實現“近代史共識”,不是沒有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普遍貧困”,即消費水平的普遍低下,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刻,甚至需要勒緊褲帶。出現這種情況,不是什么計劃經濟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因為非“低消費”,就不能實現“高積累”,就不能快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由于中國實行的是“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工人、農民承擔了“低消費”的代價,精英也承擔了低消費的代價。
面對這樣的狀況,精英們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以錢學森為代表一大批新中國杰出科學家,欣然接受了這一選擇,他們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他們甘愿付出個人的享受,甚至健康和生命,當然他們也感受到了別人所不曾感受到巨大幸福,比如當蘑菇云在沙漠上高高升起,當“東風”系列導彈拔地而起,當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巡游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的時候……,《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就生動地再現了他們選擇、他們的奮斗、他們的幸福!
但也有不少知識精英,主要是人文知識分子,始終無法理解“高積累,低消費”的戰略選擇,他們的視野里只有自己的舒適、情調、享樂,他們對自己生活水平的相對下降始終耿耿于懷,他們一直留戀三十年代上海租界里的生活,他們對個人境遇的關心超過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政治運動,無不帶有改造知識分子的內容,不是沒有原因的,其出發點,無非是想讓他們超出個人得失的狹隘眼光,認同國家民族的大目標,把個人的利益和人民大眾的利益結合起來,但很遺憾,這些努力看起來沒有取得成功,“傷痕文學”、“牛棚文學”就是這些知識精英對這段歷史的反映,在他們灰暗的眼光里,《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里的那段凱歌行進的歷史,也是無比灰暗的。
到了今天,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錢學森那樣的知識精英,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們是高山,而傷痕文學們只是高山腳下的一坯黃土!電視連續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肯定了錢學森們作為高山的地位,為新一代知識精英如何選擇提供了榜樣,因此是值得歡迎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