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的生活用品,它不但可以用來照容整妝,它還成為人們居家生活的裝飾品。鏡子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古人在實踐中發現,清澈平靜的水面可以照見自己的容顏,后來人們用盛水的器具來照面整容。盛水的器具先是用陶做的,后來又出現了用青銅鑄造叫做“鑒”的器物。以后,“鑒”這個字被引申為檢驗或對照自己的行為,具有了更加深廣的文化含義。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將銅鏡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鏡子被當做愛情的信物、禮品貢品和驅晦辟邪的用具。古代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常常以鏡鑒可以觀面修飾的功用,引喻社會、歷史中的大事,闡發出某些人生的哲理。孔子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成語“前車之鑒”,意為前面車子翻倒,可以作為后面車子鑒戒,鑒為鏡子,引申為教訓;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成為后人傳誦的至理名言。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都應該甚或必須有一面鏡子。 但如今,這些淺顯的道理似乎正在被某些人遺忘。最近,電視劇《蝸居》以直面現實的勇氣,真實地反映了80后一代在城市艱難的生存環境,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但是,卻無端受到了來自官方的抨擊。12月9日,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制片委員會2009年度大會上,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管理司司長李京盛猛批電視劇《蝸居》價值導向錯誤,說它有很大的負面社會影響,靠性,靠葷段子,靠官場腐敗,靠炒作來吸引眼球,并遭到禁播。
《蝸居》是不是像李司長所說靠官場腐敗炒作吸引眼球,最重要的是應該看一看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官場腐敗?請問一問工人,問一問農民,問一問士兵,問一問學生,問一問退休的老人,并拍著心口問一問自己的官是怎么當上的就一清二楚了。據孤陋寡聞的我所知,僅今年以來,就有劉志華、鄭少東、王華元、陳紹基、許宗衡、陳同海、李堂堂、宋勇、黃瑤等15名省部級高管因腐敗而落馬,創歷史之最。
顯然,現實生活中的官場腐敗比《蝸居》反映的要嚴重的多,《蝸居》充其量只能算是蒙上了一層灰塵的鏡子。如果現實生活中沒有官場腐敗,那《蝸居》就是無中生有。退一步說,即使是《蝸居》無中生有地編造,那也符合藝術作品可以虛構的創作原則。毛澤東早就指出了共產黨對批評和監督的態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問題是,現實中的官場腐敗豈能是一句“炒作”就能否認得了的?!
丑女不愿意照鏡子,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作為旁人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丑女照鏡子可能更加傷害她的自尊心。但是,丑女因為自己丑,而遷怒于鏡子,甚至把鏡子砸掉,那就是她的不是了。但即使是她砸了鏡子,我們還是應該寬容她,因為她沒有影響別人的生活。而作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就不同了。每個人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一員,大家希望生活的光鮮燦爛,是需要常照鏡子的。這個鏡子或許是現實的、歷史的、書本的或實踐的,常照鏡子會使我們這個社會更加健康地發展。而如果采取丑女的態度,因為有丑陋現象而不愿意照鏡子,甚至把自己的丑陋說成是別人強加的偏見和污蔑,那么這樣的社會是很危險的。
丑女怒砸鏡子與美無補。同理,我們的官員們千方百計掩飾腐敗,對腐敗視而不見甚至心安理得,這樣的社會還有什么希望?任由道德滑坡、權力濫用、官商勾結、信用缺失、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驕奢淫逸、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丑惡現行繼續加劇,國將不國。對問題視而不見、粉飾太平,甚至掩耳盜鈴、諱疾忌醫式的丑女砸鏡子的事情還是不要做得好,因為砸鏡子與自己的美無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