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往的支柱產業是鐵路、鋼鐵、石油、飛機和汽車制造業,現在是航天、信息產業、壟斷軍火。靠著這些“支柱”,以暴利支持其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的主導地位,正全方位打造信息時代的全球帝國;日本是靠汽車、電子、光學和高技術產業奠定世界經濟第二的基礎,實現了國家復興。
雄心勃勃躋身第三的中國本來是靠廉價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但近年來出口重創甚至負增長,消費率更是持續萎靡。政府對人民一向炯炯的目光瞄向了國人的傳承陋習——攢錢、蓋房(買房)娶媳婦(不然徽、晉二商留下的就不止只有深宅大院和妻妾成群了),撬動21萬億的不消費的居民儲蓄,唯有彼矛擊彼盾,三代人的積蓄窮盡一生的債務就此流向了房地產。為了鑄就共和國立竿見影的輝煌,保增長成為第一要務,在這樣畸形的價值取向下,房地產業成了誰都不敢得罪要寵著、慣著、敬著的產業,就剩下的這一架馬車在一條通向地獄的道路上狂奔,誰也不能不敢讓它停下來,加之無暇顧及的海外熱錢不斷狙擊投機尤其是房地產領域,一個被房地產全面綁架的蝸居時代就此到來了。
《蝸居》意圖反映的就是這樣的現實,卻有半數以上的觀眾卻執著于貪官宋思明和其情人是否真愛的討論,很有蓋過該劇批判現實主義的苗頭,唇槍舌劍中,社會責任的缺失和社會道德的混亂,預示著讓我們“精神也蝸居”的緊箍正在扣緊我們的頭腦,就像中國的支柱產業核心技術“空心化”一樣,人民的思想與精神也象被房地產綁架的中國經濟一樣正遭受著空前禁錮,這一點更令人不寒而栗。
身處蝸居時代貧富分化加劇,人們被撕裂在兩個隔離的世界中,富裕群體驕奢淫逸、花天酒地,貧困群體無助絕望。人們的價值觀被物欲引導,人性的溫情、互助越來越淡漠,富裕階層擁有巨大影響,成為道德、倫理的標桿。《蝸居》中的幾個小資和白領麗人成天忙碌,終究還是避免不了在資本面前被研磨成“奴性”十足的附庸 。 這樣一個嚴酷的現實,給了那些沒有靈魂的知識分子,及自我感覺良好的主流精英確實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為一套住房,要耗盡三代人積蓄窮盡一生的收入來償還債務(銀行按揭貸款),而成為可憐“蝸居”(茍且偷生)的房奴,到多少拆遷殞命,中國百姓的苦難和不幸永遠無法喚醒被金錢、虛偽吞噬了靈魂的權貴們,中國人的不幸仍將繼續。當共和國那耀眼的GDP光環背后盡是蝸居的森森白骨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誰導演了中國的海市蜃樓——“蝸居”這樣的現實大片?究竟是誰還在繼續導演著中國人的悲劇?難道這就是我們曾經期待的與世界接軌的盛宴?這就是我們引以自豪的“中國經濟奇跡”?我們追求GDP增長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難道就是要為了回到“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那樣真正的勞動者卻過著的是窮苦生活,達官貴族穿錦玉食跑車別墅的年代嗎!
民族要復興大國要崛起,先要有一個活躍、開拓以人為本的核心文化,絕不僅僅是房地產泡沫。為一套基本的生活必備品——住房要耗盡三代人積蓄,窮盡一生債務的廣大中堅階層,幸福指數為零,活得就像奴隸,“每天清晨一睜眼,腦海里就蹦出了‘房貸N千,吃穿用n,冉冉上幼兒園n,物業費n,人情往n……’一連串壓得透不過氣的數字”你能想象他們思想還會飛翔嗎?籠罩在“蝸居”文化魔爪下的民族窮得只剩GDP。 人心已死,人文已亡,我們呼喚象《蝸居》這樣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輩出的時代快些到來吧,民族的靈魂急需拯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