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評電視劇《保衛延安》——
特型演員表演,有損偉人形象
本人在《評電視劇〈保衛延安〉》一文中對特型演員的表演曾提出了一些問題,這里作為專題再次論之。
特型演員表演偉人毛澤東是神圣的工作,演員需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政治責任感,時時刻刻記住,所表演的是——偉人,是一代英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表演的像嗎?有沒有歪曲領袖的形象。慎之再慎,不可掉以輕心!表演毛澤東,特別是表演轉戰陜北的毛澤東,必須具有六方面知識:一是,懂得中國革命戰爭史,特別是解放戰爭史;二是,懂得毛澤東軍事思想、軍事理論、戰略術;三是,懂得毛澤東的韜略、膽識和氣魄;四是,懂得毛澤東的風格、風彩和風度;五是,懂得毛澤東的文風;六是,懂得毛澤東的語言特質,而如果這些你都不懂,或不甚懂,那么你演出的毛澤東必然不像毛澤東!像什么?像你自己,或者像自己的裝模作樣。
一些演員,只是模擬毛澤東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如怎樣走路、怎樣吸煙,追隨一些歷史現象,卻不能進入歷史,不能進入毛澤東的智慧。這樣做,已有幾分成績了,但距他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政治責任仍然相差甚遠。還有些人,化了裝演偉人,卸了裝作廣告。他們表演偉人像作廣告那樣佻薄,隨心所欲。嚴格地說他們是商人,作為特型演員很不合格。
下面講些具體事例:
問題之一:7月下旬小河會議那出戲:
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在會上講述奪取中原的戰略計劃……最后說:“我的計劃像沒有‘準星’的稱,請大家把‘準星’添上”。這不是毛澤東的話,而是唐國強在胡謅。毛澤東的風度和風格,從來都是成竹在胸,勝利在握,一切都在把握之中;從不打無把握之仗,不開無把握之會,不說無把握之話。沒有“準星”的稱,拿出來做甚。作為表演偉人的特型演員,競是如此隨心所欲,想說啥就說啥。
再以史實而論:早在1947年1月間,毛澤東曾兩次指示劉(伯承)鄧(小平),準備于5、6月間舉行戰略出擊,向中原出動;5月初再次指示劉鄧,6月1日后,獨立經冀魯豫出中原;6月8日再次指示劉鄧,以敵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區為主要突擊方向,實施中央突破。6月30日,劉鄧大軍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在魯西南展開大會戰。7月23日,毛澤東指示劉鄧:“立即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新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從1947年1月毛澤東做出部署,經過半年的深思熟慮, 7月23日下達進軍大別山的命令。7月23日,歷史上的今天,毛澤東指揮劉鄧進軍中原,電視劇中的今天,卻讓毛澤東說:我的計劃是無“準星”的稱,似此胡亂安排歷史,任意涂抹毛澤東,豈不荒唐!
問題之二:沙家店戰役中的兩出戲:
其一,8月15日,毛澤東離開綏德時在無定河大橋上立一塊木牌,上寫“毛澤東由此上山。”
確有其事。
但導演和演員并不知其事之根由,更不知毛澤東此舉對戰局引發的重大變化。當時的戰局是這樣:西北野戰軍攻打榆林誘敵北上掩護陳(賡)謝(富治)集團南渡黃河的戰略計劃實施后,蔣介石親抵延安坐陣部署:鐘松率三十六師2.5個旅由安塞出發,沿長城線走捷徑直撲榆林;劉戡率8個旅走大路經綏德到榆林。西北野戰軍完成調動敵人的任務后,于11日撤圍榆林。敵鐘松12日到達榆林,13日南下,14日進抵鎮川堡;劉戡,15日到達綏德,距鐘松35公里。蔣介石的部署是:鐘、劉兩部匯合于鎮川堡,封鎖無定河咸榆公路,迫我軍于無定河、黃河夾角區之東西100公里,南北150公里之米脂、佳縣交界地區而殲之。敵軍這一部署其決定性環節,是鐘、劉兩部會師鎮川堡。為了剪斷其這一決定性環節,毛澤東親率兩個連、誘使劉戡東去黃河邊,這就是毛澤東在綏德大橋立木牌之由來。為了行動方便,也為了中央機關安全,毛澤東命賀龍保護中央機關東渡黃河。當蔣介石發現毛澤東和中央機關在佳縣后,命劉戡圍殲毛澤東和中央機關于佳縣黃河邊,同時命鐘松東進與劉戡會合。毛澤東這塊木牌作為誘敵之計,改變了敵我戰場態勢,錯亂了敵軍計劃,為西北野戰軍殲敵創造了戰機。敵之原計劃劉戡會合鐘松于鎮川堡殲滅我軍于佳、米交界地區,其后則變為鐘松會合劉戡于佳縣黃河邊。當鐘松脫開咸榆公路東去會合劉戡時,陷入我軍重重包圍,敵軍戰場態勢是:西邊鐘松2.5個旅,陷入絕境,東面劉戡8個旅,棄之無用,其結果、鐘松被全殲。
電視劇,僅僅是模仿了歷史現象,而沒有進入歷史,沒有進入毛澤東智慧,可見導演和特型演員知識之淺薄!
其二,電視劇安排的另一出戲,沙家店戰役后,毛澤東主持召開了西北野戰軍干部會議,對戰役有功者一一作了點評。以常人、常規、常理解釋這出戲似在情理之中。然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以“常人、常規、常理”來安排那個狂風暴雨歷史大變動時代。
讓我們看一看歷史吧:
沙家店戰役結束后,西北野戰軍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后撤20公里,準備了一個口袋陣,誘殲劉戡。22日,陳謝集團南渡黃河挺向隴海鐵路。蔣介石急令劉戡迅速南退,準備增援關中。毛澤東令彭德懷扭住劉戡,不使其脫逃。歷史告訴我們——戰局沒有留給西北野戰軍召開戰役總結會議的時機(即使真有這樣一次會議,戰役總結應該由彭德懷做,毛澤東不會包辦代替)。由于導演和演員不懂全國戰局,不知道應該怎樣體現歷史,不讓全軍最高統帥去指揮全國戰爭,而是在常規情況下讓毛澤東例行戰役總結會,把最高統帥演成了一般政工干部。
讓我們看一看沙家店戰役后的全國戰局吧:
8月20日沙家店戰役結束;22日陳謝集團南渡黃河;23日,劉鄧司令部、中共中央中原局和第六縱隊渡過汝河;同日、前衛軍第一、第三縱隊渡過淮河,26日,劉鄧全軍踏上大別山。漠北、大江2000公里戰線上六天連奏六捷。早于8月中旬,毛澤東就指示陳(毅)粟(裕)組成西線兵團,舉行外線作戰,協助劉鄧經略中原。8月下旬西進兵團在開封、徐州間的魯西南完成集結。
從8月20日沙家店戰役結束,到26日的六天內,毛澤東駕馭著歷史車輪飛奔在奪取中原的廣大戰場上,這才是歷史上的毛澤東。
問題之三,特型演員作風輕浮,語言粗俗
特型演員登臺表演是節目中的主人公,卸了裝回到生活仍然是你自己。這里的問題是——是以自己的習俗充代節目中的主人公,還是以節目中的主人公的特質要求演員。電視劇《保衛延安》中扮演毛澤東的演員唐國強是他把自己的習俗、特別是語言上的粗俗加給毛澤東,嚴重損傷了偉人形象。
舉其兩例:
其一,戲中的毛澤東在講自己的戰略計劃時說:“打他的左腰子、右腰子”(他:指蔣介石)。像這樣粗俗、淺陋的語言,分明是唐國強自己的話,戰略部署必須使用軍事術語,唐國強不懂軍事術語,只好胡謅。毛澤東所部署的三路大軍奪取中原的態勢是:劉鄧軍為前鋒,陳謝軍為右后梯隊,陳粟軍為左后梯隊,這才是軍事家、戰略家的語言。唐國強的“打他的左腰子右腰子”,其用語不倫不類,荒誕不經。
其二,戲中的毛澤東在解釋《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說:“吃他、打他”(他:指蔣介石)。這又是唐國強的胡謅。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是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這一方針是針對蔣介石的反革命方針而提出的。蔣介石的方針是,將戰爭長久的停留在解放區、消耗解放區的經濟,破壞我軍的生存條件。毛澤東與蔣介石針鋒相對,提出自己的方針,旨在把革命戰爭與發展經濟統一起來,叫作——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這是當時的軍事、經濟、政治的總方針。唐國強用自己的膚淺、庸俗帶有幾分無聊的話,冒充毛澤東的戰略方針。
本文開頭便提出,表演毛澤東需有六方面知識(詳前),這里僅就毛澤東的文風和語言特質略述一二。其特點有四:一是,文化含量大,意境深遠;二是,語言質樸、簡潔、鮮明;三是,字字千斤,擲地有聲;四是,針對性強,特別有戰斗力。像唐國強那些“沒有準星的稱”,“打他的左腰子、右腰子”,“吃他、打他”……之類的庸俗、粗糙、淺陋的話,與偉人的氣質、氣度和語言特質,是格格不入的。嚴重損害了偉人形象。
特型演員表演偉人,這樣神圣的工作,不是隨便什么人、隨便怎么做都能成功的,特別是一些滿身銅臭味的貪婪的見錢眼開的商人習俗的人,注定是要失敗,而為世人所不齒!
陜西省社會科學
張宏志 2009年6月1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