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
應韓導之命,半年前寫的一個新聞稿。本來這片子準備今年3月播的,一來二去就到了現在。新聞稿因此也成了舊聞了。不過,這片子什么時候看都不晚。畢克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片子中的列強今天還是列強。中國比當年好了一點,但還沒有完全擺脫受氣包的角色。國人仍需努力!
鴻篇巨制 歷史大戲 《臺灣·1895》推出
“豪情義舉中華劍,同根一脈保江山……風雨百年情不斷,魂牽夢繞是臺灣”。一曲蕩氣回腸的悲沉韻律,即將隨著《臺灣·1895》2月16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的播出,在神州大地回響。
由國臺辦組織指導拍攝、著名導演韓剛執導的37集電視劇《臺灣1895》,是第一部以“臺灣如何被割讓”為主題的重大歷史題材作品。本劇通過聚焦中國近代史上最有標志性的事件——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作為立體觀察自1873年至1945年近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切片。
在全景式的視角下,劇作展現的不是一個主人公的命運,而是橫跨歐亞各國,縱及朝野綠林,鋪漫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領域的大畫卷。導演以近乎白描的影視手法,從狂嘯的槍口炮口上,從邋遢的條約長卷里,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弱肉強食的貪婪本性,和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衰朽、崩潰的內因,躍然熒屏。通篇鐵火血淚的間歇處,在看似不經意的人物對白和畫面轉換間,劇作敘述了日本變革圖強及侵略國策的制定、實施過程;同時像鏡鑒一樣,觀照中國先于日本受辱和變革,結果卻落于日本之后并慘遭日本蹂躪的一幕。和近代史上其他的一切屈辱都不同的是,臺灣的被割讓是近代中國“改革”失敗的直接結果。由這一結果上溯原因,才是本劇真正著力點所在。伴隨著鱗次櫛比的歷史密室被一個個打開,那個塵封在百年歲月里的無聲問號在客觀的、必然的邏輯里得到詮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并最終固化為思想史。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這一絲理性的天籟之音透破并不遙遠的時空,歷史的回聲已如黃鐘大呂,久久轟鳴。
本劇的一切故事和鋪陳,都緊緊圍繞臺灣展開。通過從中法大戰,到日本非法吞并琉球并蓄謀已久,制造事端偷襲北洋艦隊,迫使清廷簽立城下之盟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和各種矛盾的交織,脈絡清晰地再現了臺灣被割讓的歷史全過程,并在劇終用歷史鏡頭的方式,重現了抗日戰爭結束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的場面。對于普通的觀眾,這是一次系統的歷史知識普及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而對于叫囂臺灣地位未定圖謀分裂祖國的臺獨分子,則不啻為一記事實的鐵拳;對于當今國際反華勢力,這也是一聲有力的斷喝。
留在心底的傷疤,任何時候揭開都會讓人顫栗。但本劇在展示中華民族被凌遲和屠宰的的場景時,生發的不是哀痛的呻吟,而是絕地奮起的怒吼。編導匠心獨運,將劇情涉及的國內外100多位真名實姓人物,劃分為陣營分明的三大群體:外國侵略者、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和堅決反抗侵略的中國朝野英雄。以法國遠征軍司令孤拔和日本睦仁天皇、陸軍總督山縣有朋、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代表的列強狡詐、兇悍,得寸進尺;以西太后、李鴻章為代表的晚清統治者無能、無恥,自毀長城;這一切都成為以抗法、抗倭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保衛臺灣的沈葆禎、劉銘傳,鄧世昌、丘逢甲等英雄群體的悲烈襯托。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有多長,雄渾激蕩的慷慨壯歌就有多長。或在邊防、海疆,或在臺灣和北京朝堂,各有各的使命各用各的方式,但熱血全都流向同一個捍衛民族利益的戰場。各路英雄先后亮相,次第登場,象征著中華兒女堅貞不屈綿綿不絕的意志。這是一個深遠而強烈的寓意。18世紀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說:當歷史不再昭示未來時,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顯然,編導是要通過表現這些為民請命為國死戰的人們,雖然沒有改變當時的政治結果,但其前赴后繼的犧牲,卻蘊涵著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精神偉力。正如緊接著這一頁屈辱歷史翻開的中國革命史所證明的那樣,這種精神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這種精神孕育了新中國,也孕育了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這是一部凝聚了編、導、演和戲里戲外眾多部門和專家學者巨大心血的作品。國臺辦領導同志和各業務局及一些歷史學家和研究臺灣問題的學者,以各種形式予以指導并參與創作。編劇楊曉雄感于責任重大,身患癌癥,依然夜以繼日創作,并親臨實地采風考察。在交付第三次修改稿后不久,即與世長辭。無論是劇本創作、導演拍攝、演員表演、史料鑲嵌、特技運用、美術置景、服裝道具等方方面面,都貫穿真實還原的原則。導演率領劇組在酷暑之中輾轉全國各地,盡可能在本劇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發生地進行實景拍攝,演員則精益求精,努力做到每個歷史人物都有真實而個性化的出色演繹。正是這種對歷史負責、對觀眾負責的神圣理念,和嘔心瀝血的精良制作,使漫漫長劇既恢弘壯闊又栩栩如生,自然可信而又意境悠遠。全劇以黑、紅為主色調,黑的陰謀黑的硝煙,紅的火焰紅的熱血,讓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故事展開以事件為結點以時間為主線,百川歸流般地匯集、穿插各種歷史線索,似大江東流般跌宕起伏,浩氣磅礴,韻律鏗鏘,自始至終充溢著撼人心魄的力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