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導演去世了,紀念活動轟轟烈烈,贊美之聲不絕于耳,被一致尊為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大師,極盡哀榮?;钪娜硕紤搶κ湃サ娜吮硎景У?,我們從小看謝晉導演的電影,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特別是像《女籃五號》《大李老李和小李》《紅色娘子軍》《海港》等,給人帶來的娛樂以及鼓舞教育,記憶猶新,至今仍在受益,可以說,他的電影陪著我們走過了半個世紀,做為老影迷,當然也應該寫些文字,表達自己的思緒??墒钦嬉且獎庸P,又發(fā)現(xiàn)很難。因為他的電影不只是上面提到的那么幾部,而是跨過了三個時代——文革前十七年、文革十年以及文革后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與我們生活過的時代同行,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如果說,你寫某一個時代的謝晉,孤立地寫,容易,因為將這個時代他拍的片子中任意拉出一部來,里面都響徹著那個時代隆隆的(或噪雜的)腳步聲,但是將所有這些電影集合起來,則很可能各時代所表達的主題精神相互作對,或以此克彼,或以彼克此,搞不清謝導到底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令你搞不清什么是真正的謝導了。
在謝導去世前的一些日子,在中央電視臺的一個訪談節(jié)目中,看見謝晉談《紅色娘子軍》,那種憤懣的表情令人難忘。那次采訪中,謝晉幾乎是抱著深惡痛絕的情緒談及當年的事的。什么事呢?就是當年他給女主角瓊花拍了一場與黨代表洪常青的“愛情戲”,這場戲在當時被認為不合適,剪除了。謝先生在鏡頭前那種痛恨的表情,以及主持人在旁邊的配合,使電視機前的觀眾極易認為謝晉導演在半個世紀前也是深受極左“迫害”的一份子。
謝先生在鏡頭前的這個態(tài)度是我萬萬沒想到的,因為他本人在那個時代因為他的電影而獲得了眾多的名譽、聲望,獲得了非常高的社會地位。他那時是包括我們這些小觀眾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所真心實意喜愛的電影導演,這與那些被工農兵群眾們千夫所指的大右派們完全是天壤之別。而他所認為的被“七改八改”并把其中“最好的”、“最絕的”內容剪掉了的那部電影《紅色娘子軍》,卻在當年獲得了電影最高獎“電影百花獎”,這是我們的社會在當年對他及那部電影的最高褒獎,是對他本人的充分肯定!那部電影(以及其中的主題曲)在當時可是風行全國,膾炙人口!就這點來說,即便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謝晉在那個“左”的年代也是賺了的。訪談錄也說:“盡管存在遺憾,但《紅色娘子軍》事實上是奠定了謝晉在中國電影界的地位”,雖然說的忸忸怩怩,但是實情。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沒有這部《紅色娘子軍》就很難說有今天的電影“大師” 謝晉 先生,這部電影算是他當年攀登“電影大師”高峰的第一塊墊腳石,是人生路上淘得的第一桶金。謝導在那個令他義憤的年代不僅賺,而且大賺。
于是我真是想不太通,謝導為什么要在鏡頭前表現(xiàn)出如此深痛的悲情呢?是要表示與過去他走紅的那個時代進行切割嗎?如果真要切割,那當年獲得的種種社會榮譽乃至種種好處,是否也要一并切割并扔掉呢?
紅色娘子軍是一部紅色經典電影,反映的是婦女投奔革命求得解放,反映的是革命的英雄主義,這就是當年的主旋律,是當時的實情,并非空口說大話。(過去我生活的周圍就有紅色娘子軍連的前輩)那一場愛情戲對于這部電影所反映的那個大革命時代的主旋律來說,可有可無,就筆者來看,甚至就是畫蛇添足。拍攝這部電影時全國解放時間不長,那些革命前輩大都在世,甚至正當年,對這類“愛情”的處理最有發(fā)言權。因此,當年的那種處理決不是像訪談錄中所說的是什么“藝術創(chuàng)作遭遇非藝術的干預”,而應是更加符合了當時大革命的真實情況,突出體現(xiàn)了當年的社會本質,完全符合藝術深刻反映社會本質這一基本原則,無可非議。這一點,決不可用當代小資的眼光來理解,也不是謝導這樣未曾投身于革命的從舊社會過來的小知識份子所能理解的。
謝晉導演自己在訪談中講到,他自己出身于“很有錢”的人家,“我是大少爺”,小時候是騎在長工肩上看戲的。(見訪談錄)謝晉自己從未投身革命,當年紅色娘子軍們正在為生存解放而浴血奮戰(zhàn)時,謝導大概或者正在騎在長工肩頭上看戲,或者在上海大都市學戲拍電影,對于紅色娘子軍的生活戰(zhàn)斗,對窮人過的悲慘日子,受的沉重壓迫,他當然沒有一點點親身體會的。他認為“最絕”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愛情”這一部分,也應僅僅是他自己的個人小圈子的小樂趣而已。這至少也說明了他認識上的局限。事實很明顯,謝導始終沒有從根本上用心想一想他自己在這方面的局限性,反而將他自己對生活的局限性當做普世,如果不合他的本意,就激憤,就耿耿于懷,乃至在近半個世紀后的今天還要在公共媒體上忿忿不平牢騷不止。(當然,如果這是刻意表示與過去時代進行“切割”,則另當別論)
按照訪談錄的精神,過去人們處于左的思想禁錮,如今才算是“思想解放”了。那么當今——也就是謝晉導演接受訪談的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再拍一部《紅色娘子軍》,會拍成怎樣的一幅樣子呢?因為我們前面已經有了《色·戒》這樣的楷模,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銀幕上安排抗日女英烈與漢奸在床上亂搞,還振振有辭地宣稱那是合理人性的展現(xiàn),是普世價值,那么可以想像當今文人們會如何褻瀆為革命赴湯蹈火的前輩們了。按照我非常贊成的數(shù)學網友的總結,按照當今流行的電影時尚,無非就這么些:一定要有作愛,一定要有女人洗澡,一定要有打斗,一定要有愛情,……,如果你要是提出質疑,他們會說:呸,你們懂什么藝術。由此可以肯定,新版的紅色娘子軍很可能是女主角與南霸天上床,成為一部新版的《色·戒》,或者是貧窮的女主角與富有的南霸天一見鐘情,成為人家的二房或三房,并利用這個機遇成為新的商界女強人(這可不是我瞎編,看見有報紙用贊許的筆調報道,某花季女子嫁給某六旬賭王做了三房,從此個人事業(yè)蒸蒸日上,譽滿港澳……)。也許這才是某些當代電影大師們潛意識中的審美觀,是骨子里的喜愛與向往!
訪談錄中有這樣的話:“謝晉總是說,自己的電影是注定要‘翻來覆去’的,因為扣準了時代脈搏,所以一定會隨著時代而變幻其‘光澤’”。的確如此??!比如文革前,謝導拍了《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贊美新中國,歌頌中國革命;文革中,謝導拍了《海港》《春苗》,“造反有理”,歌頌文化大革命,批判前十七年;文革后,謝導拍了《天云山傳奇》《芙蓉鎮(zhèn)》,批判文化大革命,批判毛時代“極左”。上面這些片子都在當時好評如潮,榮譽多多,光澤變幻,令人暈眩。
所以你實在搞不清電影藝術大師謝晉先生在他的真心中到底要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所以我在前面說,要寫些東西表達自己的思緒,真的很難……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