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公眾號等媒體上重點討論了社會主義所有制(公有制)問題。在公眾號從1月6日至3月5日的時間內,有20多篇文章是專門討論社會主義所有制(公有制)問題的。在這期間,我讀到了《榮兆梓: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國家所有制的幾個理論問題》一文,因而就榮文中涉及的關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問題進行了探討。
社會主義實踐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因此,要從源頭上搞清社會主義所有制(公有制),我們必須遵循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路線;而當我們具體到實踐中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時,發現由于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特殊性一一即社會主義不是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產生,而是在經濟落后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俄國、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因此,形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過程的特殊性,即在共產黨領導的勞動階級的革命取得國家政權之后的社會主義國家不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必須首先實現工業化,形成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基礎。因此,十月革命之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發展階段中,必須有一個從政治體制形成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與這個過渡階段相適應,也必須有一個相應的過渡經濟模式,那就是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過渡公有制模式。
因此,當我們涉及到實踐中的公有制時,它有過渡公有制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區別。因此,我們從實踐出發來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時,必須遵循過渡公有制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邏輯路線。
在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采用了從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的逐步過渡的方式,并最終形成了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人民公社體制。這種體制由于采用了工分制的按勞分配方式,體現了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因此,它是一種體現勞動者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模式,正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公有制)模式。
由此可見,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公有制)的路徑,應該是從理論到實踐,即從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所有制設想的理解到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實踐;而在實踐中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公有制)時,又應該遵循從過渡公有制模式(產權公有制模式)到社會主義公有制(勞權公有制模式)的路線。
昨日,我用AI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其要點如下:
一、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本質特征
1,雙重所有制結構
社會主義所有制包含生產資料公有制 和 生產勞動個體所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消除了資產者與勞動者的對立,而勞動個體所有制則體現勞動者基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利益要求,按勞分配是這一結構的必然結果。
2,生產主體與目的的轉變
社會主義以勞動者為唯一生產主體,生產目的是滿足全體勞動者的消費需要,而非資產增殖。這與資本主義“資本雇傭勞動”形成根本對立,轉變為“勞動雇傭資產”的模式。
3,分配原則的變革
資本主義按資分配被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取代,勞動者的權利與其勞動投入量直接掛鉤,勞動時間既是生產調節工具,也是個人消費份額的計量尺度。
二、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的核心解讀
1,“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內涵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否定之否定”并非恢復小私有制,而是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建立 勞動個體所有制。這既保障勞動者對生產成果的占有權,又避免剝削關系的再生。
2,社會主義革命的本質
社會主義革命需實現 四個根本轉變:
生產資料從資產階級所有到勞動階級所有;
生產主體從資產者到勞動者;
制度從產權向勞權轉變;
生產力從生產資料支配到勞動支配。
三、實踐中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模式
1,南街村模式的爭議與啟示
南街村被視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踐案例,其制度通過勞動者集體管理 和 按勞分配 實現消費價值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形成對比。爭議焦點在于其是否真正擺脫了市場經濟的資本邏輯。
2,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兩種形態
生產隊模式:通過工分制體現勞動分配權,管理上實行社員大會民主決策;
承包戶模式: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農戶直接享有勞動成果和管理權,兩者均符合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要求。
四、理論誤區與批判
1,傳統理論的局限
傳統政治經濟學僅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角度理解社會主義,忽略了勞動所有權的核心地位,導致對按勞分配和生產主體變革的認識不足。
2,對“虛擬經濟”的否定
社會主義公有制需以實體勞動為邏輯起點,金融創新須服務于實體生產,避免虛擬經濟對勞動價值的異化。
五、現實意義與未來路徑
勞權理論強調,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完善需實現勞權制度體系化,包括勞動者對生產管理、分配的全面主導權。當前改革應避免陷入“產權至上”的誤區,需從蘇聯模式過渡到真正的勞權經濟模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