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要素論
——馬克思主義主體規定 · 研究系列
(論文成果預告)
【按語】如何研究國家,目前學界爭議甚大。哲學界、史學家都有非常好的貢獻。相較而言,政治經濟學界反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國家研究彌補了“資本的貧困”。現代化進程中國家要素論的主題線索指向社會主義資本命題的道路合法性。其辯證區分、有機聯系“兩個過渡期”:國家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和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國家資本主義是可以消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設法超越國家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發展階段。資本使命隸屬于資本惡工作命題:所謂無產階級政黨歷史存在的時期和國家資本主義的同步,不是彼此相安無事的和諧共生,而是你死我活的道路和路線的斗爭。由此,必須注意到:實證研究根本上是個指標化的過程,類似于質、量關系的質向量的轉化。國家有機構成和資本有機構成一樣,本身不是任何指標,但可以是指標化的經濟體系。單單是經濟肉身不能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如何適應的矛盾問題,幽靈與肉身的如何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主體規定的真正指向。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研究指向:必須在“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高度上,貫徹社會主義主體論,將其同樣作為實踐的構圖,以達成生產一般和國家一般現實之統一。
第一部分:引論
——現代化是現代化進程與現代化策略的統一。
——在理論邏輯上,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對各種要素的內在運用。
——應當依照現代化進程錨定每一時代的現代化策略,準確定位社會發展階段的“時代之用”。政治經濟學不是工藝學,但不能脫離工藝學,社會生產條件的歷史發展同樣不能脫離物質生產條件的發展。現代化作為文明進程,毋寧說成是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的行動和文明的成果形態。
——根據唯物史觀,由現代化進程反映出來的生產條件的歷史類型實際是“生產方式規定的要素”,而非對于各種生產要素形式的直接抽象。它體現歷史生產力。由此有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性質的詢問:究竟以資本要素為本位,還是以國家要素為本位?
——對這一問題的作答,將涉及要素背后的規定,牽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新時代工作方位。其凸顯中國式的學理研究本位在于確立一種有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敘事類型”,本質上是建立對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的道路理解。
——唯經濟的研究是不合時宜的。與之相反,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整體語境中,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擁有“主體論述”。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尋根具有兩個面向:一是面向馬克思主義,一是面向中國。應從中發掘馬克思主義生產要素規定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內在關聯。既然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質是建立對社會主義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的歷史道路形成的理解,那么,應進一步尋求馬克思主義主體規定意義項下的生產要素理論與實踐的相統一、相一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遵循。
第二部分:論證思路與內容提要
——在唯物史觀命名規范上,社會生產條件和生產要素分別作為現代化進程的“道路之行”“系統之知”。
——生產條件包括三重意義——歷史意義、系統意義、經濟意義,對應要素的三種工作類型:(1)主體幽靈,(2)結構肉身,(3)經濟物象。然則,對生產條件歷史類型的追問超出了唯物主義的有機體“肉身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要素研究肩負特殊使命:一是拒絕西方生產要素的平面構圖理論邏輯,向“歷史主體論”復歸;二是從主體唯物主義起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策論中,深化社會生產條件的理論性質與實踐邏輯研究。
——在學理上,資本要素與價值形式構造有關,國家要素和走出價值形式統治場及主體形式構造的形成有關,通過道路殊異性的比較研究,從中找出生產要素的歷史類型學。
——在現代化進程中,應進一步拒絕“普世價值的要素觀”,以主體范疇、主體邏輯破除無差異的理性策略,解除對于理性工具的美學想象。
結 語
國家要素論所針對的是“算法統治”,而不能和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條件系統混淆。以《資本論》的批判宗旨為例,在于堅持走出“算法資本主義”,以道路和系統的力量抑制住“資本的價值算法”“資本的系統算法”“資本的利潤算法”。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新型核算”說到底以國家共同體和計劃為本位,堅持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原則,堅持按“勞”生產與按“勞”分配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原則,以“戰斗的唯物主義”精神在社會主義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包括勞動者規劃、勞動方式規劃、社會教育規劃、國家規劃)全領域內,貫徹主體發展原則。
【重要觀點】資本惡是“價值象”,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象”與之對應,以主體瓦解結構,針對價值形式的統治場域進行有效克服。為了達成新時代的以黨的領導為中心內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形式構造,需要內在結合“歷史辯證法”和“實踐辯證法”,同時堅持政治經濟學批判原則不放松。(1)堅持由自然歷史過程的矛盾主體出發,把握經濟的社會形態通史規定的發展規律。堅持從歷史主體高度看待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將之作為幽靈主體,由國家主導的生產方式逐步引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發育成熟,——這是國家要素論建構的根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種處于運營狀態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財產關系屬于“各種資本”,而非“各類資本”。它們的階級肉身是貫通的,可以說都屬于“社會主義資本”的形態范疇。應該用國家要素論而非資本要素論,尺度這些流通要素概念:把公有資本還原為實現在市場中的公有制生產條件(公有財產形式),把國有資本還原為實現在市場中的國家生產條件(國家所有制的財產形式),把集體資本還原為實現在市場中的集體生產條件(集體所有制的財產形式),以及把民營資本還原為實現在市場中的民間生產條件(社會的私有財產形式),等等。
(2)堅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肉身出發,把握經濟基礎的社會結構形成。徹底的要素肉身論者是認為,“歷史是意義生成和積淀的過程,盡管現在的歷史包含著比以往歷史更為豐富的歷史意義,但這些歷史意義之間并沒有高級和低級之分。”然而,單純的生產要素的國家形式紐結僅僅指示生產方式由“國家”主導。只有和社會主義所有制結合的主體關系紐結規定,才能徹底置換總資本權力。公有制社會主義能否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中繼續自我孵化、鞏固自身,取決于是否堅持社會主義主體邏輯發展方向不迷失。幽靈總在“幽靈的歷史對抗中”誕生,物質條件同樣如是。一個總的原則是:幽靈的誕生與新的物質條件成長同步。所謂“生產力發展足夠”,既指物質生產力發展的足夠充分,也包括勞動過程“主體器官”“精神器官”的充分發育。這意味著黨的領導特別的在場方式 。
(3)堅持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象批判出發,瓦解現象學和解釋學。由于拒絕“自然歷史過程——現代化原理——現代化進程——現代化策略”路徑,資本經濟學必定要將歷史形態的生產力仿真為“效率”,實施純數量策略意義的分析,并拒絕任何的理論自我批判。其引發的真實后果是:“為了正視這種不是借助于神秘的‘看不見的手’,或者黑格爾就整個世界歷史對它進行的系統表述,而是借助于有意識的和自我決定的人類的行動——它是一種能夠這樣行動的行為,以致對拜物教的再生產秩序所具有的粗略地強加的工具性來說,它的意圖都不是一種邪惡的和自我欺騙的掩飾——所達成的社會新陳代謝控制,必然要在資本的結構框架之外采取行動,并放棄其只適宜于某種失控的控制方式之構成的關鍵的物質基礎。這恰恰是賦予社會主義設計以意義的東西。”
【資本主義國家實質:當代資本主義的空間已經成為象征意義上的“社會消費符號”,空間生產制造無數隱匿的資本要素的“市場虛假欲望”,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越來越成功地支配著大眾輿論導向。】
黨領導民營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 - 烏有之鄉 (wyzxwk.co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