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打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材體系 抵制西方錯誤觀點 壯大主流意識形態
3月7日,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別聯組討論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教材是一個國家意志的體現,加強大學課堂教材的建設管理是各國的普遍做法,中國辦的大學是社會主義大學。“對大學教材的管理不是不要開放,而是為了更好地開放。”“我們就是要通過教育來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的自信。”
袁貴仁的這番話是有針對性的有感而發。一個多月前,袁貴仁在教育部學習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精神座談會上指出,《意見》的貫徹落實要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管理,特別是加強教材建設和課堂講壇管理。加強對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我們的課堂……隨后,該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強烈反響。
抵制西方錯誤觀點的教材
隨著中西方學術交流的持續深化,我國高校使用西方教材的數量和種類呈現增長趨勢,這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多位被訪學者表示,種類繁多的西方教材中,一些原版教材打著“學術旗號”,傳播著西方價值觀念。因此,我們要加強陣地建設與管理,堅決抵制那些傳播西方錯誤觀點的教材進入我們的大學和課堂。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宋月紅看來,這些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主要存在四種傾向:政治學、法學和社會學領域,存在傳播西方價值觀的政治理論、國家學說,尊崇以私有制和個人自由為基礎的西方法律觀念和法治理念的現象;歷史學領域,存在宣揚唯心主義歷史觀、西方中心論的世界歷史觀和歷史虛無主義;而在經濟學領域,存在宣揚私有制的優越性、私有化的必然性和自由主義的普世性的現象;哲學領域則表現為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宣揚唯心主義、抽象人性、個人英雄主義和精英哲學等。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那些政治性、意識形態屬性強烈和明顯的學科尤為突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告訴記者,這些教材通常以參考教材的形式出現,也有一些分散在必修課程和必讀教材的某些章節中。宋月紅介紹說,這些教材的來源和使用方式,多以原版、原著和翻譯版的方式被“搬用”。此外,還有的以西方理論與方法為基礎,研究和闡釋中國理論與實踐。一些學科領域或研究方向,以套用西方研究范式為應然,以引用西方教材為必需,以西方價值為是非標準。
“經濟學領域問題更加嚴重。”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程恩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越來越多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課時每周約三四節課,西方經濟學課時每周則有十幾節課。在研究生的經濟學入學考試中,也只考西方經濟學知識。“這極易影響學生將來的經濟學取向,導致他們疏離政治經濟學,進而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西方經濟學并沒有解決金融經濟危機、貧富分化等嚴重問題,怎么可以成為我國經濟改革的主導理論和政策呢?”程恩富憂心忡忡地說。
歸根結底是培養接班人
“高校使用什么樣的教材?雖是教育問題,但歸根結底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接班人的問題,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關系當代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興衰成敗。”宋月紅表示,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大學,勢必造成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培養的侵蝕和消解,并為“西化”、“分化”我國,滲入意識形態和社會層面。
“在一些學者眼中,西方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屬于學術,而一旦提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則被歸為意識形態,就認為是‘上政治課’。這帶有明顯的西方學術話語權色彩。”程恩富告訴記者,即便在西方國家,高校也只會選擇符合西方價值觀的教材作為主流教材。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認為,教材只是傳播西方價值觀的方法手段之一,授課老師以何種立場解讀西方教材同樣重要。
“一些教師在大學講臺上,不加分析和判斷地隨意傳播西方價值觀,有的甚至公開發表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也有老師‘樂于’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傳遞一些消極、負面的內容,造成學生價值觀念的混淆、理想信念的動搖。”鄭保衛說。
采訪中一些學者表示,“高校教師應對言辭有基本的約束和克制。”“因此,要加強教材建設和課堂講壇管理,而加強對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是有針對性的。”鄭保衛表示。
不斷壯大主流意識形態
我們要正確使用西方教材,做到“洋為中用”。鄭保衛表示,“首先不要被西方理論牽著鼻子走。”“我們一向善于吸收借鑒國外優秀學術思想。但不必在教材、論文和學位等問題上迷信西方、事事以西方學術為準。否則,就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主動被殖民化。”程恩富說。
宋月紅認為,對于西方教材、西方價值觀,一方面,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予以借鑒吸收,另一方面,要實施“走出去”戰略,與西方教材、西方價值觀展開平等對話。
袁貴仁在《求是》雜志2015年第3期撰文指出:“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體系創新,堅決抵制那些傳播西方錯誤觀點的教材進入我們的大學,打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材體系,為壯大主流意識形態提供堅實支撐。”
對此,宋月紅提出,要全面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教材體系;深化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科教材的網絡傳播能力和影響力,不斷豐富和拓展傳播方式、途徑與手段。鄭保衛表示,高校教材的編寫必須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底線。
自2004年啟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下簡稱“馬工程”),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編寫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基礎教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據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等一大批高校重點教材已進入課堂,大量相關理論文章在主要報刊陸續發表。
“‘馬工程’教材是反映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成果、體現當今中國學術研究和教材編寫最高水平的重點教材體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吳向東談道。
但“馬工程”教材目前在高校只作為推薦教材,并不規定必須使用。程恩富提出,“應盡快制定具體的制度、措施、考核標準,促進我國教授主編的‘馬工程’教材和自編高質量教材在高校落地,推動自主創新教材切實轉化為教學行為。以實現打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術創新教材體系,為壯大自主學術和主流意識形態提供堅實支撐的目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