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凱恩斯資本主義模型的前提,是認可凱恩斯的理論模型確實在一定的歷史和要素條件下,比較有效地解決了資本主義經濟有效需求不足、資本積累相對過剩的問題。資本主義走到今天,它暴露出的主要困境,仍然在于需求方面。但現今,簡單利用凱恩斯的模型已難以奏效。
承認凱恩斯資本主義模型有困境,并不是認可供給學派。從“薩伊定律”的 “供給創造需求”的虛擬假設出發,推定凱恩斯式的資本主義輸在了壓抑供給,本身就缺乏事實證據。供給邏輯中的凱恩斯困境,更多的是來自對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下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的誤讀。
那么,二戰后曾主導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凱恩斯模型,它的成功條件是什么?回顧當時的歷史,凱恩斯模型有如下背景:貿易自由,但是資本的跨境流動受到管制;這意味著,雖然凱恩斯不直接論及財富和收入再分配,但由于資本難于跨境流動,在一國境內,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和低利率事實上降低了貨幣資本的相對價值。典型的凱恩斯模型,可由政府舉債投資公共項目、公共事業、重要工業,來應對有效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而伴隨舉債而來的貨幣資本擴張既給失業者提供了收入機會,也促使貨幣資本所有者在缺乏跨境轉移機會的情況下,為應對貨幣資本的相對貶值而擴大生產投資。
如此,凱恩斯模型的有效運行,仍要有其它條件,一是不存在可以完全替代貨幣資本,甚至優于貨幣資本的儲值品,二是擴大的生產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向邊際消費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公平分配,三是政府部門沒有普遍腐敗。
可以完全替代貨幣資本的儲值品,只能來自不可貿易部門,而且是可以長期儲存、缺乏價格彈性、確保資本收益的生活必需品。如果有這種儲值品,政府投資不但難以帶動貨幣資本持有者的生產性投資,貨幣資本持有者還會涌向替代性儲值品來確保資本收益。糧食的可貿易性和儲存難度讓它無法成為貨幣資本的替代品,住房卻很容易成為貨幣資本替代品。但在凱恩斯模型的黃金時代,住房在發達資本主義世界并沒能成為代替貨幣資本的儲值品。和住房捆綁的投資稅或財產稅等限制了投資住房的資本收益,英國等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公共投資建設了大規模的公屋住房,美國則有傳統的地廣人稀因素。沒有貨幣資本替代品的情況下,二戰后凱恩斯模型黃金時代的公共投資有效帶動了私人部門和貨幣資本持有者的生產投資。197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仍然很高,否定了凱恩斯模型抑制私人部門投資供給的假說。
在公平分配層面,二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在凱恩斯模型的管轄之外,進行了普遍的保障與福利建設,以及由財產稅、收入稅等直接稅所支持的稅收調節,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擴大的投資最終被消費需求所消化。而當時的民主水平,讓普遍腐敗也沒有立足之地。最終是國際政治變化引發的石油價格飆升,讓石油既是工業必需品還是生活必需品的發達資本主義從生產成本到消費物價雙重受傷,為意圖推倒凱恩斯模型的政治力量提供了環境。
凱恩斯模型要求資本管制、杜絕貨幣資本替代品、公平分配和沒有普遍腐敗這一組合條件。否則,要應對資本主義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仍待其他道路出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