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論》主要觀點
在階級社會里,發展的目的就是為階級爭取生存空間與發展空間,為階級謀取生存能力和階級利益。
把生存問題與發展問題相隔裂開來,就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是一種機械的唯物主義發展觀。
離開了階級的發展問題,只有自然屬性,沒有社會屬性,所以是毫無現實意義的。
階級斗爭的實質就是不同的階級之間為生存權與發展權、生存空間與發展空間的爭奪。
無產階級沒有自己的發展觀,就不知道怎樣發展,無產階級看不清發展方向,就分不清為誰發展,最終,無產階級只能為資產階級數自己的賣身錢。
決定社會性質的是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這種生產關系的核心。
資本主義越發達,社會的貧富差距就越大。
沒有勞動力也就沒有生產力。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私有制,私有制是一切社會不平等的根源。
資本主義是私有制,科技、生產資料、勞動力都是商品,它需要從商品職能轉變成使用職能,才能成為生產力,這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現象。
無產階級是指私人沒有生產資料;不占有部分公有生產資料;對公有生產資料有管理權,但個人沒有對公有勞動產品的分配權,不占有部分或全部公有勞動產品;對公有生產資料有支配權,但沒有成為私人占有公共生產資料及勞動產品的公權力,通過自己的勞動謀生,或在公有制范圍內平等參與社會勞動獲得平等收入的社會集團。
改革,應該明確這樣的關鍵問題:要改什么?為什么要改?要怎樣改?要改成什么樣?
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就掌握生存空間,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就擁有生存權。
在社會的階級斗爭中,一切涉及生存空間的矛盾,都是最尖銳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矛盾;一切涉及生存權的階級斗爭,都將是生死斗爭。
發展在時間線上是發展歷史與發展趨勢的總和,發展權是事物在每個時間點上生存權與生存空間的總和。
階級社會中發展權的范圍是階級賦予的,也是一個國家以法律形式賦予和保障的。
在社會的階級斗爭中,一切涉及發展空間的矛盾,都是爭奪階級利益和戰略高點的博弈,一切涉及發展權的斗爭,實際都是階級之間的路線斗爭。
包含生產力的生存權與包含生產資料的生存空間,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無產階級只有奪取政權,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權,從而才能獲取發展權。
資源空間也是衡量生存質量的一個標準。
生存空間是社會矛盾的核心問題。
沒有發展權的生存權是沒有希望的,沒有發展權的發展空間是沒有意義的。
只有公有制才能保障勞動者對勞動成果擁有所有權的主人地位,讓各種勞動得到同樣的尊重,實現在相同必要勞動時間內所做的“工”,獲得相同的“酬”。
沒有了發展空間,生存空間也是沒有前途的。
無產階級沒有充分的生存空間,也就沒有相應的發展權和發展空間。
發展空間的爭奪也是發展前途和未來命運的爭奪。
發展權的爭奪是關于現實發展主導權的政權斗爭。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要消滅剝削,那就是只有徹底消滅資產階級,也就是不僅要剝奪資產階級的發展權和發展空間,還要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和生存空間,無產階級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放自己。
資產階級對民生的所為仁慈,是基于剝削基礎上的仁慈。
主導性轉換是戰略求勝、戰術求變、戰機求準、戰速求快的生存與發展策略問題。
矛盾更尖銳、斗爭更激烈的卻是表現在體現事物性質的發展方向上,尤其涉及生存權的斗爭更殘酷、更無情。
這種發展的對立性否定往往會有妥協性,這就回答了為什么即使是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仍然有封建皇權存在的問題,只有在社會主義階段才根本性地改變了社會性質和發展的方向。
完成一件事或作出一個決定,不能超越自身的權力和能力范圍。
養老問題也是人們在生存期間對財富積累與消費的分配問題,消費空間擴張越大,積累空間相應越小,養老的安全空間也就越小。
事物的發展都具有二面性,權利和義務、效益與風險、機會和挑戰、獲取與付出都是并存的。
發展不是硬道理,生存才是硬道理。
確立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確立風險意識,要積極規避,主動防范;確立全局意識,要統籌兼顧,張弛有度。
對于資本主義的一切進步、發展和勝利,都是社會主義的倒退、停滯和失敗。
決定社會性質的公有制與私有制是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的,它們之間只有被相互否定,絕不會殊途同歸。
社會主義的確立是由其所有制性質的決定的,并不是以冠以諸如“特色”之類的名稱所決定的,走社會主義道路,就必然牢牢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要揭露詭辯背后的真相,就要看問題背后的問題。
在生存與發展中,權力所體現的是事物的主體,權力問題要拋開現象看本質;空間所體現的是事物的客體,空間問題要揭開表面看方向。
權力和財富往往能被結合在一起,尤其在剝削社會,這種結合使社會變得更腐朽、更無恥、更骯臟、更不擇手段。
在弱肉強食的階級社會中,無產階級需要擁有代表自己階級利益的組織,且只有在這個組織里才能最大程度的爭取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和空間。
建立在沒有“認同感”的大眾意識形態不是多樣,而是混亂。它反映出政治方向的迷失和政治目標的缺失,也反映出社會價值觀缺失和亂象。
沒有生存權的平等,就不會有生命權的平等。
正視人與人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尊重不同人群的生存權與發展權;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保護文化多樣性,培育文化認同感;尊重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宗教自由,求同存異,建設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正視社會存在的發展差距,構建以代表絕大多數人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或勞動者集體所有,是全體勞動者平等享有支配生產資料權利的社會形式。
也只有在公有制條件下,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全體勞動者共同掌握生產資料,也就共同掌握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從這個時刻起,也就真正成為了社會的主人。
形成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源是由私有制下的生產方式所造成的。
檢驗國有企業是否具有社會主義屬性,一是看國家所有制形式,二是看社會生產關系在企業中的表現。
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是全體勞動者用血汗和無私奉獻精神創造和積累起來的,是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經濟支持,是無產階級掌握自己生存與發展命運的物質基礎。
中國國有企業的主要矛盾是全民利益與集團利益的矛盾,是公有制與私有化的矛盾。國有企業的矛盾是中國社會階級矛盾的具體反映,對國有企業的爭奪是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在經濟領域的集中體現。
出賣國有企業的人,就是人民的公敵,國家的敗類,歷史的罪人!
人人當家主是獲得充分政治權利的基礎,人人能充分行使權力,才有政治上的民主。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事實證明了發展的道路和發展的方向是可以選擇的,
公有制要消滅剝削,私有制則產生剝削。
沒有了經濟基礎的公平就不會有法律這個上層建筑的公平。
社會主義的自由是建立在集體利益基礎上的自由;資本主義的自由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個人利益上的自由,是無政府、無組織、無約束,且沒有道德的自由。
在判斷階級內部的個人獨裁,關鍵看個人在生產關系中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支配程度。在一定組織范圍內,能聽取不同意見,能執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也是判斷民主與獨裁的試金石。
生產關系決定社會性質,也是判別社會本質的唯一依據。
國家的領土是戰爭的結果,同樣需要由國家的綜合國力來保障國家對領土所行使的權力。
國家的動產財富一旦失去還有機會重新獲得,而不動產的土地一旦失去,便將是永遠的失去。
當土地這個特殊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分離的時候,也是生產力停滯的階段,所以,私有制在本質上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從表面上看,這些多樣化的生產方式顯得比公有制更有活力,但其社會生產關系卻更顯復雜化,依附在權力上的利益矛盾更為尖銳。
失去國家主權或國家主權遭到挑戰情況下的不動產所有權是危險的、暫時的,其利益是沒有保障的。
土地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甚至是政權問題。
而在私有制下,住房作為商品資本參與社會生產,從而最大程度地獲取利潤。
住房的價格其實并不只是包括房屋的本身,還有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房屋所占有的土地。
依附在動產之上的一切物權,都是由所有權決定的。不動產所有權必須服從國家主權,物權必須也必然受國家主權的制約。
復雜和矛盾,源自公有制的體制和私有化的經營模式之間所產生的矛盾。
社會主義國有企業被瓦解,工人階級便失去了當家作主的權利;社會主義生產資料被剝奪的時候,正是工農大眾被掠奪的開始。
階級的話語權是由階級經濟和政治地位所決定的,它的基礎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程度,以及階級所掌握的國家機器。
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國有企業,其所有權歸全民所有,所有利益理所應當歸全民共享。
經營權不能代替收益的權利,對國有資產擁有管理權和使用權的人,和對國有企業擁有經營權的人,不能侵占國家資產和經營收益。一切侵占國家資產和經營收益的行為,都是對全體國民的掠奪和侵犯,就是對國家和國民的犯罪。
政治權力對意識形態的可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矛盾與斗爭的程度。
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什么樣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什么樣的發展道路。
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就掌握生產成果的支配權;掌握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就掌握分配社會財富的決定權。掌握產業的核心技術,就掌握了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掌握生產資料就掌握生產過程,而且還掌握勞動產品的分配權。
保護和節約資源,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延長發展時間,也是在發展的時間線上獲得發展空間。
只有消滅了剝削的社會,人才能實現自己的權利。
要解放生產力的關鍵是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
科學技術本身不是生產力,但可以轉化為生產力。
生產關系是由所有制與所有權決定的,所有制是解決為什么要發展生產力的問題,所有權是解決為誰發展生產力的問題。
權力掌握在誰手里,社會資源就會被誰所利用,要控制社會資源,首先要控制權力,只有權力的公正,才會有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
沒有生存的條件,就沒有發展的條件,生存條件得不到保障,發展的條件就沒有可能。
沒有發展條件的生存,是沒有生命力的存在,也是沒有生機的生存,更是沒前途的存在。
革命是關于生存問題的斗爭,就是對存在、生命、權力的合法性的否定。革命就是改變現有的資源分配規則,解決革命問題的根本就是要解決利益問題,革命問題的關鍵是政權問題。
土地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就會引發社會矛盾的斗爭,直至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圍繞利益和權力的土地革命,其實質還是生存問題。
發展不是硬道理,生存才是硬道理。
紛繁的寄生關系都不會改變掠奪的本質。
沒有權力保障和實力基礎的依附是危險和不持久的。
只有從階級的角度才能判斷似是而非的社會現象的價值問題。
有了生存才有發展,生存是發展的前提。發展的目的:是要為生存拓展更大的空間,就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付出勞動力是核心,付出勞動的量是標準,創造勞動成果是勞動的價值,這是判別勞動的依據。
剝削和掠奪者在其生產過程中也付出包含體力和精力的“勞動力”,但它不是作用于勞動對象的客體,而是作用于勞動者的主體;剝削和掠奪者的“勞動”不僅沒有為社會財富總量創造和增加勞動財富,而且也沒有社會的勞動價值,卻在消費社會更多的財富。
中國從公有制向私有化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性質從量變向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社會現象也是質變的反映,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矛盾斗爭是社會生產關系質變的體現。
產業的差別對于人的生存與發展而言,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別,但不一定是生存方式的差別。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同一個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生存方式,如資本家和工人。判斷生存方式的依據是生產關系,體現生產關系的是分配制度。
勞動的價格與勞動的價值,其背離程度作為一定時期的社會現象,反映了社會矛盾的程度和社會生產關系的狀況。
一個能充分為勞動者提供勞動機會,能使全體勞動者都能實現勞動價值的社會和制度,才是真正地發展生產力。
只有在社會公平和人的平等基礎上,勞動量的價值體現方式才有意義。
有了時間價值的平等,才有勞動價值的平等。
沒有階級地位的平等,就沒有社會生產關系的平等,也就沒有勞動價值的平等。
生產關系的不平等,財富分配也就不平等,并通過收入分配表現出來。
因此,沒有經濟基礎的平等,就沒有勞動價值的平等。
不論生產力怎樣的發展,其改變不了社會的本質,也改變不了社會的發展方向。
決定社會本質優越性的是社會生產關系。 “唯生產力論”是錯誤的。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競爭的程度隨著生產主體空間規模的擴張而變得越加激烈,甚至是不擇手段的。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制造了貧富差距,是產生社會矛盾的根源。
壟斷支配權和話語權的資本主義民主是虛偽的。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和平等是虛假和表面的,而不公平不公正才是本質的。
資本主義壟斷經濟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障礙。
標準之爭,是資本主義競爭的矛盾體現。
貨幣不僅代表著財富,還體現著社會財富的分配。
資本就是權力與能力的信用憑證。
資本主義的科技發展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因為社會主義尊重勞動力,所以社會主義才是解放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競爭是縮小和消滅貧富差距的競爭。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塑造人們美好的精神靈魂和崇高的社會道德風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資本主義必然掠奪,帝國主義必定爭霸。
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發展文化和科學技術,才能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才能真正發展生產力。
不是計劃經濟的問題,恰恰是轉制后的資本主義化的問題。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婦女真正完全徹底的解放。
劃分這些社會性質的正是生產關系,而不是生產力。
生產力決定產生關系,實質上是代表生產力以勞動力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在生產關系中的決定地位。
生存方式的性質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
貨幣的貶值,既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減少,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掠奪的結果。
國際貿易是跨越主權的物質流通,流通環節也是國際市場的生產環節,權力必定會在需要的環節發揮作用。
由國家主權參與的必然是政治,主權經濟就是政治經濟,國家主權下的一切經濟都是政治的內容。
私有制的活力只是個體的活力,也是為社會挖掘墳墓的活力。
資本主義賦予了“資本是第一生產力”的謬論,以此粉飾和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
破壞性生產能建立起新的市場供需關系,也能加速資本流通,因此,“破壞性生產”創造財富是資本主義畸形生產方式的特有產物。
資本創造的財富是對勞動生產價值的掠奪,“資本創造財富”論是資本主義腐朽的理論,是資產階級掩飾其掠奪本質的謊言。
有風險的市場就必然有不平等。
剝削剩余價值的資本主義市場,不是公平和自由的市場。
因此,資本主義在激發人的獸性的同時,還泯滅了人的人性。
表面上價格漲落機制可以調節市場供求平衡,但實質上是資本操縱價格影響了供求關系。
實體經濟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市場的火爆,恰恰是經濟泡沫的開始。沒有實體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就沒有社會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一個腐朽的社會制度,必然讓良民棄善從惡,非人似鬼,讓良女賣身從娼,自甘墮落。
關于所有制的斗爭,是關乎階級前途和命運的斗爭。
生產關系反映了階級地位和階級前途,是社會發展方向的航標。社會發展的根本是改善生產關系,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改變人類社會私有制以來,剝削與反剝削的歷史,建立新的社會生產關系,發展社會生產力。
《發展論》提綱
一、發展的概述
二、兩種不同的發展觀和發展道路
三、發展中的辯證關系
四、所有制與所有權
五、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
六、社會現象和發展方向
七、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
八、生存策略與發展戰略
九、權力系統與空間系統(社會系統與發展系統)
十、人類社會的發展
十一、生存與發展的矛盾問題
十二、戰爭手段與戰爭資源
十三、國家主權、民族獨立與發展權
十四、多種發展模式共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