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分期與馬克思在中國的勝出
中國追求政治統一、政治本位在古代就有體現,所以中國人重視家庭、宗族、親情關系,政治是正金字形態的。而綜合式詩化語言、重視歷史、重視政治正是中國的文化特點,所以古代中國人崇尚《詩經》、《春秋》、《禮記》、《尚書》,及以歸類、對應、陰陽辯證轉化等樣式的思維為特征的《周易》一起構成中國文化的根本或叫基因,以后各期各派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增減,故被稱為“五經”。在兩千多年時間里,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情況大體是:
第一期,春秋戰國時期有儒、墨、道、法、陰陽、農、雜、兵、名、醫、小說等諸子百家,雙向選擇后,主張親親尊尊、忠孝節義的儒家切中了中國文化的脈搏而被選擇,當然實踐上也吸收了法、道、名、墨、農等其他各家的精華因素,其綜合是由董仲舒完成的。
第二期,主體是天竺印度學,其中主張苦、集、滅、道的佛教勝出,以后由慧能加以綜合及中國化改革,成為文化第二支流。
第三期,兩宋理學、道學,雙向選擇后以二程及朱熹為代表的一派理學勝出,當然后經王陽明改造后吸取了其他各派理學及儒學佛學精華,成為第三期思想正統和主流。而其它十幾種“關學” “濂學”等都衰落。
第四期,即本期,新因素是濫觴之歐學,其中包括生命哲學、意志主義、存在主義、語言分析哲學、馬克思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現象學等各派。由于馬克思主義經濟政治之主張及思維言說方式與中國文化基因是最合拍的,故最終勝出。這不僅僅是歷史的選擇,還在于本質的切合,就如儒家、佛家、程朱理學在前三期被選擇一樣的道理,必然的根據在于它們能與中國文化本根之間的兼容一致性。如今,馬克思主義當然也應該吸收西學各派之精華,且將中國文化基因包括儒、佛、理學各派熔于一爐而成為國家長久之指導!所以到了馬克思主義的“董仲舒”“慧能”“王陽明”一類的人物的出世的時候吧?當然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樣,馬克思的指導地位不能變化,但她要吸收西方現代各派的精華且融化為一爐,再結合諸子百家的其中一派形成各個階段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及國家的指導思想。
這里可以明確的說,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內容及結合的對象是不同的,可以分別叫做馬克思加孔子、馬克思加老子、馬克思加墨子等等,當然最早的是馬克思加孫子,也是第一次飛躍的毛澤東思想了。這是本文的又一個結論。
還有如果說第一期儒家側重倫理觀,第二期就是佛教的生死觀,第三期朱熹派是宇宙觀,時空觀,方法論和認識論,第四期馬克思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政治經濟及社會設計方面與中國社會一致了,就像賈寶玉與林黛玉一見如故那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出,共產黨執政不僅是歷史運動的必然,而且根本上是兩者切合的結果。因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就在經濟制度上選擇了公有制,政治制度上選擇了一黨制和集權制,不搞兩黨制和幾權分離制,而公有制和一黨制是與中國文化相一致協調的。其它許多原則如重視政治的核心作用、唯物主義等簡單的加以改造不就是易經原則的現代翻版嗎?馬克思為中國代言了!所以五四時期西方那么多派別進來卻只有這一派成功不是偶然的,有其內在原因。而因為俄國屬于半歐半亞國家,所以它對馬克思主義只能起到二傳的作用。所以從社會文化上看,全世界只有中國才能修成馬克思主義的正果。這里說的是社會科學不包括自然科學。
再者,如果說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是一個一個層面,生產力經濟基礎是一個層面,那么兩者結合的狀態在歐洲的情況是,手工業時代叫奴隸社會,農業時代叫封建社會,工業時代叫資本主義社會,而在其他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在內,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存在表明中國文化從來就沒有廢除過公有制。
中國是半封建、半奴隸、半資本主義等方式,另一半一直是公有制的。半公半私制的。這與循環和進步的螺旋式上升方向是相適應的。所以中國的社會歷史證明著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可以指導中國。
私有制的不徹底,公有制的也不徹底。奴隸封建資本主義都如此。
歐洲則是完全的私有與完全的公有制的大循環。兩頭公有,中間私有。典型的奴隸封建資本主義。
大體是:私有+手工業=奴隸社會,私有+農業=封建制,私有+工商業=資本主義。
所以各文化的分期是二者結合的問題,各有特色,大體是:私有制+計劃=非洲傳統,公有制+計劃=中國傳統,私有制+市場=歐洲傳統,公有制+市場=印度傳統。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困境如果先去掉俄羅斯,再細分成中國和印度,加上非洲這條輔助線,不是迎刃而解了嗎?至此,眾說紛紜的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爭吵是否可以大體先告一段落呢?
準確地說是生產力,文化,意識形態三者的排列組合,因為與本文關系不大,故這里不展開論述了。而且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現也許是注定的,因為兩者本質上太多相似之處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手段=中國式的亞細亞方式)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主張一黨專政,不是也與中國的官本位,集權制,一家一姓坐天下相呼應嗎?更明確說,在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時空觀等等諸多方面,馬克思主義都與易經相同,只是馬克思主義更關注政治經濟學方面罷了。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理解歐學的鑰匙、門徑和橋梁。
所以,馬克思主義≈易經,這一個公式是打開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秘密。當然了,沒有相似的地方哪有結合的基礎和前提呢?
看中國近代史,五四時,開始有幾十種西方學說被學者們引進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僅僅是一種,僅僅被李大釗認真的研究信仰,陳獨秀也不信,但經過坐牢事件后,陳獨秀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了。從此,建立了共產黨,而且它的隊伍越來越大,形成奪權的潮流和趨勢。所以是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但毛澤東思想僅僅是解決了怎樣做這個急迫的問題,至于理論上理性上所以然的問題沒有回答,所以還是回答了是什么,沒有解決為什么的問題。
相似的還有:存在主義≈印度文化,意志主義≈非洲文化基因,唯心主義≈歐洲文化基因。這個命題這里也僅作為假說提出來。當然文化、意識形態、經濟體制等之間的關系及包含被包含關系也要好好梳理梳理的。因為混亂就產生在這幾種亂七八糟的組合。
這里順便一提,中國歷史的循環現象原因可能與家族觀念,官本位及政治統一的追求及易經的循環時間觀有關,但無論如何,中國歷史周期循環律與政治一元化,官本位等都是中國歷史的特征。
更有趣的是,中國性本善的人性論假設在經濟上必然得出公有制的結論,政治上必是一元論的,集體主義的人情社會,于是也就理所當然的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相適應。而性本惡的假設必然得出私有制的結論,不相信政治、推崇宗教一元化,是個人主義的法制社會,它與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奴隸主義相適應。即:
性本善——公有制——集體主義——政治一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人情社會——動機論者
性本惡——私有制——個人主義——宗教一元——奴隸主義——資本主義——法制社會——效果論者
于是得出: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儒家的“大同社會”,但與佛家的“極樂世界”、基督教的“天國天堂”卻有區別,相當于地上天國吧,由此可見孔子和馬克思都是唯物主義者。等式為:社會主義=大同主義。社會主義=中國文化,所以在當前條件下大約五十年左右時間里社會主義的回歸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是一回事,這是個原理。
另外,儒家“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天下窮人是一家等民本和仁政思想與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方法和主張及毛主席的群眾路線、“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是同一個意思。看來它是政治學第一原理,也是區分窮人和富人政治學的試金石。所以所謂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就是天下窮人是一家。因此現在所說的共同富裕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優先注重公平做法的。說法不同而意思相同。二者可以相互解釋、互相印證。
這里還有必要對幾個概念正下名:
個人主義——社會主義,即個人主義的反義詞是社會主義。
自由主義——極權主義,即自由主義反義詞是極權主義。
自由世界——極權國度,自由世界是極權國度的反義詞。
資本主義——工人主義、工本主義、工農主義、勞動主義、民眾主義、勞民主義、勞本主義
即資本主義的對應詞語應該是工人主義、工本主義、工農主義、勞動主義、民眾主義、勞民主義、勞本主義等。
可見,馬克思主義可以看作是對西方文化的內部否定,中華文化是對西方文化的外部否定。再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現代社會好像母體,西方思想是父體,只有馬克思主義這顆精子使現代社會受了孕,馬克思主義是競爭成功者。而真理是具體的,是要看對象看時間地點的,別的任何五花八門的都是謬誤,至少在中國是這樣。那么這句話可以這樣說,中國社會是土地,中國文化是母體,西方思想是父體,只有馬克思主義這顆精子使現代社會受了孕,馬克思主義是競爭成功者,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歷史是不審判成功者的。哈哈哈哈
以上文字是《中國之出路——社會主義回歸強國的根據與對策》一文的節選,最后一段博大家一笑,黃是黃了點,意思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