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政經人生和韭菜:貨幣的基因圖譜和內涵外延
是誰決定了貨幣的內涵與基因?考察這個問題必須要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來揭開答案,而不是從貨幣主義的經濟理論里,或者從當代貨幣學里派生出來。在我看來,認識當代世界經濟領域的貨幣現象,應該沿著這樣一個軌跡來明晰邏輯關系:一、交換。二、貨幣的本質。三、國家信用和商業信用。四、英格蘭銀行。五、布雷頓森林體系。六、石油工業的形成及美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
完成以上六項內容的概述,并對相關定義進行論證,這不是我們在網絡論壇的任務。在此,探索一個脈絡,主要是研究韭菜和政經人生等網友所提問題進行的前期交待。那么,所提軌跡僅有如下說明:一、交換。請參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資本論》;二、貨幣的本質。請參照馬克思《資本論》;三、國家信用和商業信用。請參照馬克思《資本論》有關信用制度的論述,請參照百度百科的解釋。國家信用:是以國家為主體進行的一種信用活動。國家信用是一種國家負債,包括國內信用和國際信用。有關商業信用的解釋,主要有三種,而商業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賒購商品、預收貨款和商業匯票。 四、英格蘭銀行。請參照百度百科介紹。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金本位貨幣制度。五,布雷頓森林體系。請參照百度百科介紹。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國際貨幣體系以及自由匯率的形成。六、石油工業的形成及美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請自行在網上查閱或查閱其它資料,了解以石油為動力的當代工業體系內,石油的國際貿易結算。
如果能夠尊重歷史,就可以看到,隨著勞動實踐的發展,貨幣起源于人類社會的交換行為。起初由于不同人群的勞動需要或者說個體偏好,貨幣大多保留了自然物的屬性。當商品經濟萌芽并發展,具有現代意義的貨幣天然選擇了金銀。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暴力工具,需要在經濟領域取得控制時,鑄幣應運而生,國家管理在經濟領域不斷標準化,交換行為的貨幣媒介抽象為了所謂信用。工業化生產首起在英國興起,隨著工業化的商品生產突破了國界、沖破了民族,貨幣也撐破了物質的外殼。它以紙幣的形式繼承了歷史的托付,虛偽地擺脫了它所能看到的一切束縛,把自然賦予我們的物質財富轉化為了人與人之間的權力資源,用一個具體的、帶有數理關系的結算符號企圖掩蓋所有的人類社會意義和自然發展的規律。然而,石油卻按照自然的規律一步一步顯露了歷史的真相,貨幣作為階級統治的一種民主管理手段,最終必定會成為資本生產培養的一個霸權。國際貨幣體系的崩塌就是貨幣自身消滅,生產回歸自然的前提。
交換決定了貨幣的基因,歷史豐富了貨幣的內涵。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已隨交換方式的發展,真實地為我們顯現出來了它的基因圖譜。歷史的演變使貨幣內涵的豐富程度為我們提供了足夠多的素材,貨幣的具體外延越來越清晰了,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去掉對貨幣的幻想,讓勞動實踐回歸在無邊的自然里,這是人類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貨幣在這樣的一個回歸過程里,是怎樣地完成了一個輪回呢?這樣的問題既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僅是一個道義問題。在此,我這里還無法周密地說明,但在一個小小的側面,去解答一下韭菜網友的提問。就是關于劣幣驅逐良幣。“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也叫“格雷欣法則”。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后,人們就傾向于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后,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進入了紙幣流通的時代,貨幣的不足值性更加明顯,國家也必須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償性。也正是在這時,這一法則開始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事實上,沒有良幣出現,或者有強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幣的使用,劣幣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另外,大家還討論到一個相反的法則。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外匯市場,亦即沒有任何法律強制干預的市場,在各種貨幣之間,并沒有一定的法定比價存在,而這些貨幣之間價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勢堅挺、含金量較高的貨幣被認為是硬通貨,即“良幣”;反之,走勢疲軟的貨幣被認為是軟通貨,即“劣幣”。在國際貿易當中,人們往往樂意接受硬通貨,即“良幣”,而不愿意要軟通貨,即“劣幣”。從而優勝劣敗,形成了“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此可謂“格雷欣法則”的反例,也可稱為 “反格雷欣法則”。
“劣幣驅逐良幣”法則的真理性幾何?弄清楚這些,并不是一個很難的事。關鍵在于兩點,一要把握住這種現象歸總的歷史條件,二要明確此法則受著劣幣、良幣概念內涵的決定性影響。其實,劣幣、良幣是主觀性很強的一個不明確概念。與豈以這個法則去描繪貨幣形式的變換,不如以唯物主義辯證法明白地揭示貨幣內涵的發展。劣幣驅逐良幣沒有說明貨幣形式變換的實質,在解釋貨幣現象時帶有很大的主觀性,遭遇質疑是必然的。貨幣形式的優劣實質上并不是一個主觀的東西,貨幣形式的變換受社會生產力發展影響,由交換方式在不同歷史階段內進行確定。在原始人類還沒有商品經濟的條件下,交換就是簡單的物物相易,代表了一般人類勞動的交往方式。而后,農耕文明形成,交換行為更進一步。以勞動工具為代表的生產活動使交換也像生產方式一樣變得復雜和進化了,金屬冶煉作為勞動工具改良的基礎,必然地要成為交換的中心。貨幣采用金屬的形式是一個不算太短的歷史時期,隨著生產方式的不斷細微變化,金屬貨幣也并沒有表現為一成不變。當國家暴力浸染了交換行為,金屬貨幣便變得更具有穩定性,金銀成為了金屬貨幣的代表。我雖然信仰馬克思主義,但我也諒解馬克思在論證個別問題時的不足。他認為“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而我卻不這樣認為,在特定的歷史發展中,貨幣必然是金銀。因為馬克思在論證貨幣本質和金銀作為貨和貨幣的自然條件時,有兩點忽略了:一是金銀的冶煉產生集中地體現了當時的人類勞動生產水平;二是在交換行為中,金銀更加方便于普遍意義上的暴力掠奪,包括國家通過金銀對勞動的掠奪。
鑄幣又驅逐了金銀。人類的生產工藝復雜起來,商品經濟隨著產品的增多發達起來。勞動者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意識的隨機運動導致了生產工藝的多樣性,人類的勞動生產水平很長一段時間是隨著生產工藝的突破而逐步提高的。鍛造工藝處在了農耕生產與工業化生產的結合部,綜合地體現了當時的勞動生產水平。同時,國家暴力轉換方式,形成了信用機制,成功地整合了國家信用和商業信用,以新的方式鞏固了統治階級對于勞動的掠奪。貨幣在歷史地塑造自身的過程里,按照交換的“變異”,使自身受到了一次“異化”。這就是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斗爭中發生的揚棄。工業文明極大地促進了勞動過程的生產工藝,人類生產勞動實踐已經由完全地受自然環境支配發展到了勞動實踐與自然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階段。能源工業成為當代工業生產體系較為核心的代表,石油生產在社會發展的選擇中更容易地體現了當代人類一般勞動生產水平。紙幣驅逐了鑄幣,在英格蘭銀行印制的銀行券基礎上,美元完成了紙幣的華麗轉身,石油的貿易結算緊緊地靠在美元身上,美元代表了石油對現代工業的驅動價值,代表了對其它商品的衡量標準和支付手段,代表了對石油的分割和儲存。由此,以美元為代表的貨幣管理著勞動,創造了所謂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繁榮,神奇的美元!可是,美元華麗的外衣隨風搖動時,能夠瞧見的裸露身體上面分明是滲著骯臟血液的毛孔。以美元為代表的現代貨幣體系形成歷史,就是一部資產階級對內壓迫剝削,對外搶劫掠奪的戰爭史。貨幣在交換中,被生產關系確定為了一種丈量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關系的符號。貨幣不再是一般人類勞動的交換,不再是物質財富本身,不再是特殊商品。貨幣作為階級統治的一種民主管理手段,在國家內部逐漸演變為一個支配人民的權力,在國際上最終必定會成為資本生產培養的一個霸權。
傳統的“劣幣驅逐良幣”法則只不過是對商品經濟或更高級的市場經濟投機性的集中總結。而這個法則深層次的原因根本不是所謂的信息不對稱,現在看來,劣幣驅逐良幣主要是在于:私有制產生以后,隨著交換的發展,先進的生產否定落后的生產,人們利用交換過程進行投機,以勞動產品否定勞動過程,以自然物否定勞動結果,以一般物品否定一般勞動。即,金屬驅逐了物物相易,鑄幣驅逐了金銀,紙幣或結算符號驅逐鑄幣,最后,歷史要倒過來,人類高級的勞動方式要把貨幣本身驅逐出生產的舞臺。而這一切發生的基礎,將是勞動生產水平的提高和階級斗爭的發展。寫到這里,我們已經沒有必要把貨幣異化或神化了。因為貨幣的異化實質就是貨幣根據人類社會交往的發展,出現的貨幣自身否定貨幣的一個歷史過程,貨幣的概念成為歷史以后,它才可能會被人們認為是一個神話。
科學是冷冰冰的,如果不與階級斗爭相互糾纏,共同發展,請不要把科學與正義緊密聯系在一起。貨幣的異化難道是對人類的奴化嗎?貨幣奴化人本身主要體現在統治階級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下,以貨幣的名義對勞動階層的剝削;另一方面體現在特定思想文化體系內,人們對貨幣現象的迷信,即所謂的“崇拜金錢”。這都說明無產階級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放,人類也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放。現代貨幣的形成機制并沒有想像的那樣復雜,它全部的過程就是把通過剝削勞動所獲得的價值轉化為特定的物或者是轉化為特定的物化形式內,而這些價值的來源分別包括:掠奪,土租,利息和特定法權內的負債。所以,世界各個國家的貨幣面值上其實都只印著兩個字:剝削。
還有兩個問題,對于研究當前的經濟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一是所謂貨幣的國際化問題。第二是在事實上根本沒法平均量化的基礎上,如何把握準確馬克思所提出的一般人類勞動。假期不再允許我們有太多的討論時間,同時,這些問題的討論也意味著更加嚴厲的批判和揭露,也將掀開生活深刻變革的幕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