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雇傭化之后中國資本專制所能達到的超高強度――解讀華北油田工人的離婚熱
作者:老田
雖然華北油田還是所謂的國有企業,但是二十多年的改革,不僅實現了工人的雇傭化,而且徹底實現了經營性質的資本化。這一切都可以回溯到當年關于“物質刺激”和“利潤掛帥”的爭論,物質刺激實際上代表著一個這樣的改革方向――把工人的利益作為管理手段運用;西方人寫的企業管理著作,也總是說企業的責任至少包含三個方面:對政府、對職員、對股東,而利潤掛帥則意味著絕對按照資本的邏輯來經營企業。而在中國的現實之間,最近二十年基本上實踐了這一過程:工人地位逐步下降到雇傭化地位上,而企業經營的目標確實是逐步單一化的。
工人在企業中間的地位,在改革之后有兩次比較大的下滑,第一次是打破“鐵工資”引入物質刺激作為管理手段使用,這一次改革在政治上的意義是工人政治地位的下降和管理者地位的上升,工人的收入成為管理精英的管理手段,工人的收入從此成為由管理者“說了算”的事情,這還只是一次量變過程。第二次打破“鐵飯碗”實行所謂的合同制和聘任制,這一改革則是一個質變,其政治含義是工人的就業機會也成為管理者可以使用的管理手段,工人的地位終于下降到雇用勞動者的地位上了。
華北油田關于上崗的一個小小的規定,工人們都積極地行動起來相應,采取在名義上終結家庭的方式去爭取一個上崗地位,這深刻地說明了工人權力的下降程度和管理權力的專橫強度。許多自由派法西斯常常抨擊毛澤東時代如何專制,夫婦之間為了政治觀點不同而發生嚴重爭執,那么今天的資本邏輯下的統治強度,可以輕飄飄地破壞工人家庭的穩定性,這個資本權力的強度和所達到的高度,絕對是空前絕后的。
因為企業的利潤高于一切,所以工人下崗就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前任總理朱镕基“減員增效、下崗分流”政策的背后,實際上蘊含著這樣一個邏輯:“在快速實行資本增值的企業目標面前必須放棄其他一切目標”,這實際上是典型的私人資本積累的邏輯,任何人的福利和生存都不是私人資本經營的目標,有且僅有盡速積累貨幣才是私人經營者的唯一目標。在這樣的經營理念下,全國各國有企業都大力推行了減員增效政策,華北油田也不例外。這一轉變是根本性的,是“非科學發展觀”的最主要政策措施,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快速積累資本為本。
由于減員成為政府推行的“共時性政策”,幾乎每一個工人都發現到處都找不到工作,為此,每一個可能的工作崗位都是極其寶貴和難得的,為了達到油田的上崗標準,華北油田的許多下崗工人不惜離婚以滿足上崗條件,結果導致當地民政機構的結婚證都用光了。請看相關報道是怎么說的:“8月12日,華北油田貼出通知,要求符合條件的下崗職工去人事部門填上崗意向登記表。上崗條件中標明,離婚后的下崗職工等同于單職工,可以上崗,但以離婚證為準。”“記者從華北油田總部所在地任丘市的民政部門了解到,12日至17日,在當地婚姻登記處辦理離婚手續的華油職工已達65對。 因離婚人數集中,18日上午,婚姻登記處的離婚證已經用光。同時,據職工反映,華北油田管理局有關部門已緊急通知,8月5日以后的離婚證視為無效。”
油田方面沒有什么失誤,甚至出臺這樣的規定還表現了管理者的“仁慈心腸”:給那些夫婦離異無所歸依的單身下崗員工以優先權。問題是出在工人的弱勢上,就業崗位太少而上崗的愿望又極其強烈,又或者下崗帶來的問題極其嚴重,工人為結束下崗狀態愿意付出一切代價。工人對油田的一個上崗規定,作出非同尋常的反應,體現的是勞動和資本之間的權力關系,在資本經營者面前,工人的愛情和家庭責任完全不堪一擊。工人的弱勢,與管理者本身的主觀動機無關,與制度也沒有什么關系,而只與中國中國現實中資本與勞動的相對地位有關。
什么叫“弱勢群體”,從此就讓人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命運完全操縱在資本運作者手里,為了工作機會必須犧牲一切的人群。什么叫改革力度,那就是讓工人地位下降到什么都沒有的地步,這個時候的管理成本就肯定非常低,在管理者的權力面前,再也不會有一個不聽話的工人了。
個人網頁:xuezhe/laotian
二○○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