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思維邏輯——讀《學習時報》評論員文章有感
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同一天,《學習時報》發表題為《當前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文。此前,該報還相繼發表了《警惕和防止往回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要不要改?》、《我就擔心喪失機會》等文章。將《學習時報》近期發表的系列評論員文章與胡錦濤的《講話》對照著看,一種不和諧的感覺油然而生,讓人深為詫異。
以《當前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文為例,該文強調“在當前的戰略機遇期,最大的戰略風險就是喪失機會。”認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和決策的深刻性就在這里。這都是以現實問題導向的,是在戰略全局上防范并化解風險、抓住時機發展中國的大方略,其實質是在新的條件下堅持鄧小平理論,堅持這個理論所確立、所代表的中國的發展路線?!薄鞍l展靠什么?從根本上說,靠改革。不改出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來,就不能支撐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發展不能喪失機會,就是改革不能喪失機會。實際上,科學的發展觀同時也是科學的改革觀,要以此為指導,加快、深化改革?!?/p>
從表面上看,該文是在提倡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但從下文提出的三個“當前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來看,卻顯然又是另有用意。似乎總是意圖在掩蓋什么,堅持什么和否定什么。
文章說,“第一,不可將改革中的某些失誤和改革不到位引起的問題歸咎于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原則。中央關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兩個重要決定,明確提出了改革的方向、目標和一系列指導原則,都是完全正確的,必須堅持貫徹。若干年來,有些方面沒有貫徹好,既有某些具體方案上的失誤,又有關鍵環節上的改革遲滯或不到位的情況,以至引起或加劇了不少問題和矛盾。如果不作具體的分析,反而對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一些重大指導方針產生懷疑動搖,輕率地要求修改這個,修改那個,勢將不斷引起混亂,延誤改革。”
“第二,不可將違背市場經濟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直接損害市場經濟發展的問題歸咎于市場經濟本身。尋租、腐敗、侵害民眾基本權利等等,根本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及與之相適應的民主法治條件尚不健全,不可錯誤地提出問題,反而去批市場體制和所謂‘市場迷信’”。
“第三,不可用某種民粹化思想和情緒對待某些社會矛盾,錯誤地理解社會公正、平等、和諧等等重大概念,提出一些不正確或不恰當的社會政策主張。否則與一些專家學者和媒體工作者的良好初衷相反,不僅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窮人和弱勢群體,而且誤導民眾,適足加劇社會矛盾與對立,很危險?!?/p>
讀了以上似是而非的“評論”,對文章中所表露出來的那種思維邏輯,讓人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三十年前,當鄧小平一度恢復工作,試圖糾正“文革”中的錯誤的時候,我們也曾聽到過一種要“繼續革命”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不能把“文革”中所出現的問題和錯誤歸結為是“文革”所造成的,恰恰是由于“文革”不徹底的緣故。把人們對“文革”的不滿指責為是“全盤否定文化大革命”,所以要“反擊右傾翻案風”。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后,還有一個時期要大家堅持“兩個凡是”,堅持“繼續革命”。后來,在全國范圍展開了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才使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令人難以想象的是,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實踐之后,一些口口聲聲要“深化改革”的人竟然也用起了類似“繼續革命”的思維邏輯,豈非發人深省?
想當初,改革也曾經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提“深化改革”卻恐怕難以得到絕大多數人民的熱烈響應。其實,原因只有兩條:一是在改革實踐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失誤。至于這種失誤究竟屬于什么性質,只要看看改革實踐的結果是否偏離了目標和方向(也就是中央決定中所提出的內容)就行了。二是少數人利用改革之機大肆掠奪國家資產,為自已謀取私利,嚴重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實際利益。這就從根本上敗壞了“改革”聲譽,為“深化改革”人為設置了障礙。在這種情況下,現在提出“深化改革”已經缺乏動力,更難以得到絕大多數百姓的支持。所以,在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改革實踐后,改革的成效和后果都已經顯現,此時“抓住機遇”對改革及時進行反思,正是為了進一步明確目標,堅持正確方向,糾正失誤,及時采取調整和完善的政策措施,就是為了再次凝聚人心,實事求是地根據天時、地利和人和,在社會承受力具備的情況下逐步推進改革,只有這樣才能“不喪失機會”,才能將全體人民統一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偉大事業中來。現在有一些人不顧現實情況,以“抓住機遇”和“不要喪失機會”為名,迫不及待地要“加快改革步伐”,真讓人懷疑,這些人究竟是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還是為了少數既得利益集團維護和鞏固個人利益的需要?
對此,我們也能從《學習時報》的上述評論員文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例如,該文在大談要“堅持鄧小平理論”時,恰恰沒有全面、完整、準確地堅持鄧小平理論最根本的精神實質,恰恰忘記了鄧小平理論中最重要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文章只提目標和方向不明的所謂“改革”和“發展”,只字不提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究竟走什么樣的道路才能實現這一目的。實際上,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就是對“發展是硬道理”的一種補充和完善。
再如,該文不敢直面改革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敢實事求是地揭示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和后果,而是竭力淡化和回避對改革中出現失誤的反思,恰恰就是不談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該文無視中國改革的目標是根據中國國情建立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恰恰是以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態度否認市場經濟也存在其“失靈”和一定的負面作用,堅持照抄照搬“市場經濟”,以為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地建成“好的市場經濟體制”?
又如,該文混淆“民本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根本區別,以那種模糊不清的“某種民粹化思想”來指責“以人為本”,指責“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自以為是地以那種一貫準確的口吻,指責別人“錯誤地理解社會公正、平等、和諧等等重大概念”,實際上自已恰恰忘記了執政黨的根本宗旨。
以上這些都說明,反思改革才能“抓住機遇,不喪失機會”,真正讓改革按照正確的方向穩步推進。拒絕反思和違反民意,急于強行推進“改革”,只能葬送“改革”。“改革”絕不能搞“運動”,“深化改革”必須拒絕“繼續革命”式的思維邏輯。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算起,中國的改革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在肯定改革所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多年來的改革實踐進行反思。一個國家的“革命”固然不能成為“常態”,“改革”也不能成為“常態”。“不斷革命”當不可行,“深化改革”也應有時,更不能讓“改革”成為一些人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的“招牌”。我們要堅持的恰恰應當是“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實際上,讓國家盡快進入一個穩定發展的“常態”,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從這個意義上說,那種搞運動式的“改革”應當盡快結束。
2005年7月1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