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萬事萬物被什么根本規(guī)律所支配?

艾思奇   · 2025-04-21 · 來源:大眾哲學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矛盾的統一,是動的邏輯的第一條法則。

  我們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們認定“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在唯物主義反映論者看來,物質是獨立于人的主觀意識的,同時物質又是永遠運動、變化著的。

  林林總總的物質世界,可以分為各種物質類別,而各種不同的物質,又相互聯系著。艾思奇同志寫的《大眾哲學》中,有一節(jié)題目叫做《牛角尖旅行記》,用童話一般的筆觸,描述了分子、原子、化合物,以及原子核、電子等微觀世界的景物。艾思奇同志描述微觀世界的目的,是想說明“科學的物質”和“哲學的物質”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qū)別。

  艾思奇同志告訴我們,

  物理學上研究的物質,只是物質運動的某一種狀態(tài)或者某一個階段,例如,物理學上把物質分為固體、液體、氣體,又從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出發(fā),衍生出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在微觀層面,化學幫助我們認識了分子、原子以及元素之間的分解、化合過程。而在哲學看來,凡是實實在在地獨立于我們主觀意識之外、獨立地運動變化著的事物,都叫物質。科學上的物質永遠是具體的,如分子、原子,如力熱聲光電,包括無線電、超聲波、激光,都是具體的。而哲學上所講的物質,可以是具體、可見的東西,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一個階級、一種社會勢力,或一件事情、一股思潮,等等。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總是處于運動中,是誰在推動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斷運動呢?世界的背后,有沒有一個大魔術師在推動著世界運動呢?艾思奇同志在《大眾哲學》中告訴我們,

  物質本身會自己運動,用不著其他的力量來推它,宇宙間一切千變萬化的現象,都是物質自己運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魔術師在那里變戲法。

  所以,《大眾哲學》中討論事物的矛盾變化的這一章,題目叫做《不是變戲法》。

  那么,萬事萬物為什么會自己運動呢?艾思奇同志在《大眾哲學》中告訴我們,

  如果我們把事物拿來分析,就會發(fā)現,事物的內部往往包含著種種不同的部分,各個部分都包含著彼此相反的要素,這些相反的要素,就組成了矛盾。事物就是由矛盾組成的,復雜的事物就是由很多矛盾組成的。

  艾思奇同志在《大眾哲學》中舉例子說,

  就用一個人的生活來說罷。我們一方面天天要吃飲食,以增加身體上的營養(yǎng),以維持我們的生活。而在另一方面,我們的能力是天天在消耗,天天要用精力,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疲勞。這和前面吃飲食以維持生活的一方面是恰恰相反的,所以在一個人的生活上,就包含著這樣一個矛盾:一方面要增加體力,一方面又要消耗體力。

  艾思奇同志又舉例說,

  再用人類社會來說,一個社會是由許多的人所構成,而在這社會內部的人,也不是一致的。至少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人希望維持社會現狀,而另一部分人則不滿意于現狀而要求打破這個現狀。這兩部分人群的存在,就成為社會內部的矛盾。總之,不論個人的生活、社會,或世界一切的東西,沒有一樣不包含著和自己相反的一部分,沒有一樣不包含著矛盾。它一方面要維持它本身的存在、維持現狀,但它的內部卻又潛伏著一種否定自己的傾向。

  就是說,矛盾雙方既相互依存,成為一個統一體,又相互矛盾、相互斗爭,成為事物內部運動、變化的源泉。艾思奇同志指出,

  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一個統一體,它不但在內部統一著各種有差別的部分,而且還統一著各種矛盾,這叫做矛盾的統一。矛盾的統一,就是事物變動的內部動力。

  毛主席在《矛盾論》[可以閱讀原著想要思維升級?毛主席的《矛盾論》,帶你領略世界上最頂級的思維法則!(萬字長文)——編者注]中,首先闡述了“兩種宇宙觀”,即形而上學的宇宙觀和辯證法的宇宙觀。形而上學,是用片面、靜止、孤立的觀點看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知道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中,那些摸象的盲人,就是用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抓住一個片面,就以為自己掌握了事物的全部。我們所知道的“刻舟求劍”這個成語,就是諷刺一些人用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而辯證法就是用聯系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用辯證法來看待事物,我們就不僅看到事物的這一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同一個事物的另一面。用辯證法來看待事物,我們就會看到,每個事物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都是從低級向高級狀態(tài)發(fā)展著的。

  我們用辯證法看待事物,就是把事物看作由矛盾組成的動態(tài)系統,就是艾思奇所說的“矛盾的統一”。

  毛主席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很多重要戰(zhàn)略問題。毛主席闡述的矛盾分析方法,比艾思奇更加具體、生動,例如他教給我們在一團亂麻的情況下,怎樣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例如他教給我們怎樣利用矛盾雙方運動、轉化的不平衡性,去尋找革命發(fā)展的機會;例如他教給我們怎樣通過主觀努力去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矛盾向著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轉化,等等。毛主席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把矛盾分析方法、把利用矛盾、解決矛盾的方法,用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這些,我們今后在學習毛澤東哲學思想時,再具體討論,這里就不去贅述了。毛主席還把矛盾分析方法深入淺出地概括為“一分為二”,也叫“兩點論”、“兩分法”,這些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說法。

  可是,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發(fā)現,有很多人天天喊著“辯證觀點”、嘴上說著“一分為二”,其實他們在兜售一種庸俗的折中主義,用詭辯論冒充辯證法。例如,你如果批評社會現實,他們就說:“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嘛!不能光看壞的一面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嘛,對吧?”目前社會上的思想輿論界、教育界,到處都充滿著這種庸俗辯證法。結果,致使我們21世紀的年輕一代,一聽說“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問題”,就心生厭惡,產生很大的誤解。

  也許,在21世紀的年輕一代看來,用聯系、全面的觀點看事物,用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事物,已經不成問題,而真正困擾他們的,是那些冒充辯證觀點的折中主義、詭辯論。

  艾思奇同志在《大眾哲學》中,闡述矛盾的統一規(guī)律時,同時也批判了矛盾的均衡論。他指出,

  如果你問他們:“什么是矛盾的統一?”他們就答復說:“兩種互相沖突的力量恰恰相等,能維持著平衡的狀態(tài),就叫做矛盾的統一。”他們把矛盾的統一當做兩種力的平衡,所以稱為“均衡論”,俄國的布哈林派就是“均衡論”的首創(chuàng)者。

  艾思奇同志還說,

  你如果問他們,人的思想在生活中有作用嗎?他們也會回答說:“有的”,卻又要加一個解釋,說:“人的思想的作用,就是要能夠和環(huán)境的力量維持均衡!”

  艾思奇同志指出,

  這種理論明明是錯誤的。我們的思想,并不是要和環(huán)境維持均衡,反之,我們的思想是用來幫助我們去克服環(huán)境的,是要幫助我們的生活去發(fā)展和進步的,如果只是要維持均衡,那么我們就只有屈服于環(huán)境,將沒有任何進步了。

  艾思奇同志還指出,

  我們說,矛盾是發(fā)展和變化的根本動力,如果矛盾的統一只是均衡狀態(tài),那就不能夠引起發(fā)展和變化了。

  是的,布哈林的折中主義,曾經遭到列寧同志的嚴厲批評。列寧同志指出,

  布哈林帶著這種折中主義的態(tài)度,像游蛇一樣滑來滑去,不斷迎合著對立的雙方,一方面、另一方面,這樣也對、那樣也對,完全沒有了是非曲直。

  毛主席晚年曾經指出:

  “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在認識事物、分析矛盾的時候,都看到它的兩個方面。但是,馬克思主義者認識事物的兩個方面,并不是把它們看著都一樣,各占一半、半斤八兩,而是嚴格地把它們分為主要和次要兩個方面,分為重點和一般、主流和支流。”

  毛主席還指出:

  “他們把事物的兩方面、矛盾的兩方面,平列起來,不分第一和第二,不分主要和次要,不分主流和支流,結果就掩蓋了事物的真相,模糊了事物的本質,使人們工作分不清是非界限,把人們引到錯誤的道路上。”

  盡管艾思奇同志在《大眾哲學》中批判了矛盾均衡論,但是他在《哲學選輯》一書中卻說:

  “中國的中庸思想,被一部分人曲解為折中主義,中庸思想中的精華,是辯證法的,是肯定質的安定性,而不是把肯定和否定并列看待。”

  1939年,毛主席在讀艾思奇同志的《哲學選輯》時,針對艾思奇同志的這一觀點,特地在艾思奇同志這段話下劃了橫線,并在后面寫道:

  “‘中庸思想’本來就有折中主義的成分,它是反對廢止剝削又反對過分剝削的折中主義,是孔子主義即儒家思想的基礎。不是‘被人曲解’,它本來是這樣的。”

  在艾思奇同志這部書的另一處,毛主席又批注道:

  “中庸思想是反辯證法的。它知道量變質,但畏懼其變,用兩條戰(zhàn)線斗爭方法來維持舊質不使變化,這是維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論。”

  可見,中國古代儒家哲學——中庸之道,在毛主席看來,是折中主義、是均衡論,而艾思奇同志卻認為是人們把它曲解為折中主義。

  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我們認為,毛主席的觀點是對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種培養(yǎng)人們不偏不倚、不要過激、委曲求全、不敢斗爭的折中主義,就是壓制新生力量、企圖使封建社會永遠歲月靜好的折中主義。

  毛主席在對艾思奇同志《哲學選輯》一書的批注中還指出:

  “當新勢力與舊勢力斗爭激烈而勝負未分時,往往出現這種折中主義。”

  我們在觀察客觀事物運動、學習“對立統一”觀點的同時,也要徹底批判這種貌似辯證法的折中主義、詭辯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學會辯證觀點、運用辯證觀點。

  今日分享此文,與志同道合者共勉。


  《大眾哲學》

  (艾思奇)

  第四章 方法論

  十三 、“天曉得!”——認識論和辯證法

  在過去許多次的講話里,我們所談的都是認識論的問題,現在要得把它結束了,再另外開始講一些新的東西。這就是一方面要收場,同時另方面又要開鑼,事體倒非常重要哪!正戲縱然唱得怎樣好,如果開鑼開得不對,還是很煞風景的。我們不能不想一個很好的方法,使聽眾們一來就覺得很入耳。想來,我們大家都是俗人,耳朵最聽得順的是日常的俗話。所以最妙無過于用一句俗話來開始。這一次的標題“天曉得”,不就是一句很熟的俗話嗎?由這樣平常的一句俗話談起來,大概總不至于像大學教室里的哲學講義那樣令人想睡覺了吧。

  “天曉得!”這句話和哲學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早已打破了哲學的神秘性,所以想要在俗話里找出哲學思想來,是不會有人奇怪了。要緊的是要問這里面有什么樣的哲學思想?我們試先想一想:當我們聽見有人講“天曉得”的時候,這人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這一定是因為他遇到了一件很難了解的事體,使得他感覺到絕望,使得他嘆息,覺得人類所能知道的東西太少了。他要告訴我們:有許多事情,只有天才曉得,人是無法一般人都以為, 人類的認識能“曉得”的。想想罷,這不是一種認識論上的思想力不會進步嗎?認識論上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認識能力的問題,這問題要求我們解答的事情是:“人類能夠曉得多少東西”?而“天曉得”這句話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解答: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類所能曉得的東西并沒有多少。我們不要以為這一個解答太平凡,而小看了它。要知道德國的大哲學家康德的 “不可知論”的思想,也不過這樣罷了。自然,大哲學家究竟是大哲學家,他把這思想說得更巧妙,更高深,更難懂。不像我們平凡人用三個字就直截了當的說完了。

  不過,我們在這里只是提一個頭,證明一句俗話也是一種哲學,我們決不要贊成“天曉得”的主張。試把過去許多次的講話認真回味一下,就可以知道我們所說的,和這天曉得的主張有什么不同。我們可以指出最顯明的一點:主張“天曉得”的人,他們先就把人類的認識能力看做固定的東西,人能夠曉得那么多東西,就永遠只曉得那么多東西,除此而外,“天曉得”這種思想,是正確的嗎?現在有很多人知道社會經濟是在不景氣狀態(tài)中,而且不景氣一天比一天嚴重,如果你問他們不景氣的原因在哪里,將 來的前途如何,他們有的也會答復你說:“天曉得!”很明顯的,主張“天曉得”的人,完全不知道人的認識能力會進步,會發(fā)展。康德和他們一樣,說我們的認識能力只夠曉得事物的表面現象,至于事物的本身,他說那是“物自體”,不可知。用比喻來說:一個胡桃擺在這里,他說我們只能知道這是圓的,硬的,褐色的,至于內部有沒有肉呢?他以為這也是屬于“天曉得”的范圍了的。他不知道我們可以動手去打破那殼,這是變革的實踐,可以把“天曉得”變成 “人曉得”。通過了實踐,認識能力就能夠進步,能夠發(fā)生新的知識,這一點,是不論“天曉得”主義者或康德主義者都不了解的 。

  我們不贊成天曉得的主張,因為它和事實不符合。事實上,人所能夠曉得的東西,是一天一天在進步的。有許多事情,在從前的人看起來也只是“天曉得”,但現在卻被“人曉得”了。有許多事情,我們在小孩時候看起來莫名其妙的,長大了幾歲以后,又非常覺得明白了。認識的能力,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認識是一種歷史的過程,一種發(fā)展的過程,是一種運動,沒有靜止的認識。所以在我們過去許多次的講話里,我們完全沒有提到人類能曉得的有多少,不曉得的又有多少的問題,因為事實上壓根兒就不能這樣問。今天我們雖然有些事情不曉得,但是明天說不定又可以曉得了。在沒有打破胡桃的時候,我們自然不知道里面有沒有肉可吃,這是我們所曉不得的。但胡桃一打破后,情形又不同了。對于一件事物,我們能打破它的現狀,改變它(這就是實踐),那我們對它就能夠更曉得多些,認識的能力是跟著實踐前進的。所以,我們只能問目前有什么東西還不曉得,卻不能說我們所曉得的東西永遠只是這些。

  我們既然不能問人類的認識能力究竟的是有多少,所以也就不必白費精神去研究這問題了。我們知道人類的認識能力是不斷地進步的,所以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是認識能力怎樣進步?怎樣運動,怎樣發(fā)展?過去的講話所研究的也不外是這些。我們首先問:人類所曉得的東西(也就是人類的認識)是從哪里來的,答案是:我們的認識都是外界事物的反映,我們所曉得的都是從周圍世界里得來的。我們再問,這種反映,是不是像照相機一樣,將表面的形象直接反映出來呢?答案是:人的認識決不像照相機那 樣簡單。眼睛耳朵之類的感官上所得到的感性的認識,固然有點像照相機,是直接從各界所得的認識,但我們認識作用決不停止在這一點,它還能更進一步,用理性的認識去推測到事物的內部,直接看不到的東西,理性的推測是可以把握到的。我們可以想像到胡桃里有肉,能夠理解卓別麟與勞萊、哈臺的共通點,雖然這些在外表上好像直接看不見。并且,單是理性的認識還不夠,這有時難免成為空想,所以我們的認識還有更高的一步,就是實踐。在實踐中我們證實了理性認識中的推測,并且由此又開始更多的新的認識。最真實最具體的知識,是由實踐得來的。而新的知識,也是在實踐中發(fā)生的。人類的認識和照相機大不相同的地方,也就在這一點。照相機的本身是死的,它只能夠把事物的外形死板板地反映下來,事物的外形不變,照相也不會變。但人是活人,人在實踐的活動中能夠自動地將事物的外形改變,自動地去剝出內部隱藏著的東西,自動地去反映出更深刻的映象。實踐是人類的認識的基礎。沒有實踐的活動,我們所曉得的東西就不會加多,不會進步。康德的認識論就是忘記了實踐,所以才會以為人類的認識能力永遠只有那么多,才會以為有一種物自體為我們所不知道,才會以為有些東西只有“天曉得”!既然只有“天曉得”,那只好“聽天由命”了,這是宿命論的思想,這是不知道進取,不知道斗爭和實踐的人所發(fā)出的頹廢的嘆息啊!

  認識能力不是靜止的東西,認識也就是一種歷史,因此我們也把它當做歷史來研究。已經說過,在前幾次講話中我們完全沒有提到人類能夠曉得多少東西的問題,只把認識作用所經過的過程舉出來,也就不外是這種理由。我們指出認識的過程是由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又再由理性的認識走向實踐,在實踐中,又再開始新的進一步的認識,這樣不斷地像螺旋一般地循環(huán)下去,每循環(huán)一次,我們所曉得的東西就進步一次。這就是認識的運動過程。自然,這里我們所舉出來的過程,只是一種概括的形式,是人類認識歷史總括起來的結果,實際上的認識歷史并不這樣簡單。所以這種概括的形式所表示的過程,雖然和認識的歷史一致,但同時也不能說它就是歷史,只能說它是認識史的理論。所以我們不把它叫做“認識史”,而把它稱做我們的認識論。總之,理論和歷史是一致的,但同時也是有分別的,理論只把歷史的總括的結果表示出來,至于歷史上的許多偶然的瑣碎的事,在理論中都得要抽去了。我們所講的認識論也就和認識的歷史有著這樣的一種關系。

  不過,現在有新的問題發(fā)生了。以前我們的認識論里,單單指出認識是一種運動,單單指出它的發(fā)展的過程。但它是怎樣運動的呢?它是依照著什么法則去發(fā)展呢?為什么由感性的認識能夠進步向理性的認識呢?這一切我們還沒有說到,還得要等待我們解答。這就好比對于一種植物,我們只指出它是會生長的,只指出它由一粒種子到發(fā)芽、抽枝、生葉、開花等等的過程,但我 們還沒有說明,種子要怎樣才會發(fā)芽,才會抽枝?……在發(fā)芽抽枝等等的過程中,有些什么樣的一定的規(guī)則?不說明這些,對于這植物的生長還是不能算已經了解的。又譬如,單單指出火車會在軌道上行動,這是誰也知道的事,有什么希奇呢?如果不知道火車究竟為什么會行動,那還不是等于沒有了解這火車?對于認識的問題也是一樣,單單指出認識會運動,指出了它的過程,而不了解它是怎樣運動,不了解認識發(fā)展的法則,這對于認識論的問題還是沒有完滿解決的。

  現在所發(fā)生的新的問題,就是認識的發(fā)展法則的問題。在這里,我們要解答的是:人類思想的發(fā)生、變化、發(fā)展,是依照著怎樣的一些法則進行的。這些法則,就是我們今后開始要講的了,慢慢的,大家自然就知道。這里要說明的是,研究這些法則的學問,另有這樣一個專門的名字:“論理學”,也稱為“邏輯”。不過這種論理學,和普通舊的論理學不同。舊的論理學只研究思想的形式,它把思想當做固定不變的東西去研究,所以只得到一些死板板的形式,但我們已經知道,認識是一種運動,研究認識的運動法則的學問,就叫做“論理學”,所以思想也是運動,我們不能把思想當做死的形式來研究,我們要研究思想運動的法則。所以,為要和舊的論理學有所區(qū)別,就把這種論理學稱做動的論理學,也稱為“動的邏輯”,而舊的論理學則是靜的邏輯, 也稱為“形式論理學”。

  還要指出一點:人的思想的進步,也就是他的認識的進步。思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也就是認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研究思想的運動法則也就等于研究認識的運動法則。所以這里的論理學,也就包括著認識論了。動的論理學和認識論是分不開的。最初提出動的邏輯的人,是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在他那里,已經就把論理學同時看做他自己的認識論了。不但如此,我們已經反復地說過思想或認識是外界事物的反映,思想的運動也就是外界事物運動的反映。更進一步說,思想的運動法則,同時就是反映著外界事物的運動法則。這樣,論理上的法則,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動法則又是一致的。我們由論理法則的研究,不但知道思想是這樣運動,同時還知道世界上的一切物質也是這樣運動。因此我們的論理學同時又可以算做我們的世界觀。

  有一個最有名的新哲學家告訴我們:動的邏輯、認識論和世界觀是同樣的東西。“可以適用在同一個科學(新哲學)里,用不著三個名字。”理由不外就是這樣的。

  十四、不是變戲法——矛盾的統一律

  世界上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但這變動,和變戲法的變是不同的。

  變戲法,不曾見過的人恐怕沒有了罷?大戲院里常常有大規(guī)模的演出,不過座價太貴。出不起錢的人,在街頭可以碰碰跑江湖的獻藝,幾個銅板,也很夠飽一飽好奇的眼福了。通常的戲法,不外是把一件東西變成另一件東西。例如一根棍杖放到氈子下面,立刻爬出一條蛇來,一粒米放在杯子里,他可以給你變成一滿杯,或是一些枯干的水草放進玻璃缸去,用手巾蓋一蓋,就變成一缸活生生的金魚。……這一類的變法,在戲法中是最普通的,無論在大戲院或街頭的賣藝里,都是必有的節(jié)目。

  觀客對于魔術師所玩的這些把戲,照例是睜大著驚奇的眼睛去觀看的,也許還有人深信不疑,以為棍杖真的給魔術師變成了一條蛇。真的,一個變戲法的人,如果不能夠使觀客驚奇、贊嘆和信服,他的戲法就根本沒有人來看,也就不要想靠這一門職業(yè)來生活了;他要把他的技術弄得極其巧妙,使看的人出了錢,受了騙,還覺得非常滿意。其實棍杖并不真的會變成蛇,一粒米也決沒有真的變成一杯的道理。魔術師不過是預先將蛇和滿杯的米藏在觀客所沒有想到的一個地方,到了臨臺的時候,秘密地搬出來,暗中和棍杖之類換掉了。巧妙地蒙混過觀客的眼睛,戲法就算玩弄成功。

  這就是變戲法的“變”。這種變動,并不是真的變動。棍杖既沒有變成蛇,一粒米也沒有變成滿杯的米,只不過掉換了一下位置。即使硬要說是變動,至多也只能承認是位置上的移動,也就是一種機械的變動,決不能說東西的本身有了變化,這是第一。其次,這一種位置的移動,完全是受魔術師的支配,棍杖和米的本身一點也不能夠自動。變動的推動力完全是外來的!而不是自發(fā)的。

  有許多人,常常把世界上的一切變動看做變戲法一類的變動。他們雖然承認變動,然而所承認的只是機械的移動。最顯著的,例如人類歷史的變化,就有人主張是一種循環(huán)運動,這就是說,我們雖然好像看見歷史天天在變動,天天有新的事情出現,然而這些新的事情,并不真的是新發(fā)現,它不過是過去曾經出現過而又消滅了的事情重復再出現一次罷了。這正好像有一個魔術師把過去的事情悄悄地藏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又把它拿出來給人再看一次。事情的本身根本沒有變動,歷史的本身也根本沒有什么進步,不過是一盞走馬燈而已。這種論調,不說別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作人先生,最近也還不是在主張著的么?

  這種關于變動的思想,也就是機械論的一種。它要我們相信這樣的兩點:第一,世界上的一切變動,只是變戲法樣的騙人的事情。大魚生出小魚,蠶變成了繭,稻稈上結成了谷子,一切的變化、生殖、繁衍的現象,都是假的。世界上的事物,本身決不會由一種變成另一種,我們所看見的變動,不外是一種東西隱藏了,而另一種東西又來代替它的位置罷了。第二,戲法的變動不是事物本身的變動,而是魔術師推動的。于是為要說明一切變動的來源,就不能不假定世界上有一個大魔術師,掌管著一切的變動。萬物的變動,都是由他推動的。這魔術師是誰呢?是人嗎?人決沒有這樣大的力量,那只好說是神了。這樣,機械論的變動思想結局是要叫我們相信鬼神、相信宗教啊。

  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變動,實際上和變戲法是不同的。

  一切自然界的變動,社會的變動,人類思想的變動,都不單只是位置上的移動,而是事物本身的變動。水結了冰,我們決不能說,這是因為神把水藏了,又把冰拿出來,冰的本身根本就是水變成的。封建社會變成資本主義社會,我們決不能說,因為神把封建社會裝在荷包里去了,又把資本主義社會拿出來。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社會是由封建社會本身發(fā)展變革而 成的。我們在感性上先認識了卓別麟的小胡子、破皮鞋,…… 后來又認識到他是一個滑稽大王。這并不是把小胡子之類藏起來,再把滑稽大王拿出來的結果,其實滑稽大王這個概念,根本還是由小胡子等等變成,因為卓別麟身上的小胡子等等的東西,處處都表演出滑稽的形相,我們由這種種滑稽形象的感覺,綜合起來,才能認識到這是滑稽大王,所以由小胡子等等變成滑稽大王,這一種人類認識上的變動,也和變戲法的變法不同的。總之世界上一種東西變成另一種東西,都是前一種東西的本身發(fā)展成的,決不僅僅是位置上的變動,位置上的變動,也不能算做真正的變動。

  事物的變動既然是它本身的變動,那么這種變動的推動力,就只能在事物本身里去找,而不能像變戲法一樣地把原因歸諸于一個神或魔術師。換一句話說,變動的根本動力是在事物的內部,而不是外來的力量。為什么呢?因為外來的力量是不能使事物的本身根本變化的。魔術師只能用一 缸活金魚去把枯草掉換位置,要他真的把枯草變成活魚,他是沒有力量做得到的。蛇蛋變成蛇,是因為蛇蛋的內部有這種可能。如果魔術師要把一個蛇蛋孵出雞來,也是做不到的。自然,外力不是不能幫助變化,譬如雞蛋里可以孵出雞,用人工孵化的方法也可以使它孵化得快一點,但這只是幫助變動的一個條件而已,蛋里是否能夠孵出雞來,抑或孵出鴨來,這是要蛋的本身來決定,不能夠由外力左右的。所以這變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內部。

  變動是事物本身的變動,而且變動的原動力也是在事物本身的內部。所謂內部的動力是指什么呢?

  先就事物的本身來看吧。隨便一件什么東西,如果把它拿來分析,就可以看出它不是完全單純的一件東西。它是由許多的部分和要素所構成。簡單的如一塊鐵或一個石頭,它也有重量、硬度、脆性、大小等等不同的性質。一種動物植物或者一個社會,其內容的復雜就更不用說了。凡是一件東西,總是一個復雜的統一體,它的內部決不完全一致,它統一著種種互有差別的各部分和各方面,這是誰也能夠明白的。

  不錯,誰都可以看見,一件事物包括著種種差別的部分。這是很普通的常識。但這也僅僅是普通的常識罷了。單單的常識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看得更深刻一些。我們還可以看出,一件事物內所包括的,不只是有差別的各部分,而且還包含著矛盾。所謂矛盾,就是自己推翻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排斥自己的意思,這就是說,一件事物的內部,總包含著一種和它自己本身相反的要素。就用一個人的生活來說罷。我們一方面天天要吃飲食,以增加身體上的營養(yǎng),以維持我們的生活 。而在另一方面,我們 的能力是天天在消耗,天天要用精力,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疲勞。

  這和前面吃飲食以維持生活的一方面是恰恰反對的,所以在一個人的生活上,就包含著這樣一個矛盾:一方面要增加體力,一方面又要消耗體力。再用人類社會來說,一個社會是由許多的人所構成,而在這社會內部的人,也不是一致的。至少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的人希望維持社會現狀,而另一部分的人則又不滿意于現狀而要求打破現狀。這兩部分的人群的存在,就成為社會內部的矛盾。總之,不論個人的生活、社會或世界一切的東西,沒有一樣不包含著和自己相反的一部分,沒有一樣不包含著矛盾。它一方面要維持它本身的存在,維持現狀,但它的內部卻又潛伏著 一種否定自己的傾向。

  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一個統一體,它不但在內部統一著各種有差別的部分,而且還統一著各種的矛盾,這叫做矛盾的統一。矛盾的統一,就是事物變動的內部的動力。如果沒有矛盾,事物就可以永遠不變地維持著現狀,永遠靜止而沒有變動。但正因為有矛盾,因為內部潛伏著反對自己的傾向,如果要維持本身,就不能不壓制這種傾向,若不能壓制這種傾向,那么本身就要被消滅,被打破。這樣,內部的矛盾,使一切事物的內部自己發(fā)生沖突,使它本身不能夠固定,使任何事物都有變動的可能性。因為體力會有消耗,我們才不斷地要飲食,要補足營養(yǎng),長久不補充,就不能維持生活,就要死。因為有人希望打破現狀,所以社會就常常會變革。總之,這一切事物變動的原因,這矛盾,是在內部存在著的,并不是神或魔術師在玩戲法。

  一件事物內部所統一著的不只是差異,并且統一著矛盾,因此它的內部就不斷地有沖突,因此這種統一就只是暫時的、相對的,只有矛盾才是永久存在的,絕對的東西。因為這種矛盾和沖突永久存在著,而統一只是暫時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常常會被否定、被消滅,而轉變成與自己相反的東西,一個活人遲早總不免要變成死人,一個不合理的社會,遲早總要變成更合理的社會。一撮像希特勒的小胡,終于要被我們認識出來是滑稽大王身上的東西。總之,在一件事物里面(不論自然界的事物,社會上的事物,或人類思想上的事物)總有著矛盾的統一,而且統一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遲早這件事物會向著相反的方面推移,這是最要緊的一點。

  矛盾的統一,是動的邏輯的第一條法則。人類的思想的變動和發(fā)展,以及思想所反映的世界上一切的變動和發(fā)展,都只有這條法則才能給予最根本的說明。我們要認識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動,也得要從它們的內部的矛盾認識起。所以,動的邏輯的創(chuàng)始者之一曾這樣說:“所謂辯證法(即動的邏輯),就本來的意義講,就是要研究對象本身內部的矛盾。”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毛主席晚年的革命太艱辛了
  2. 毛澤東旗幟網站長時邁給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的公開信
  3. 陽和平:致蘇州市政法委書記黃愛軍的公開信
  4. 毛主席“以階級斗爭為綱”錯了嗎
  5. 用“三河綠”掩蓋“中國紅”,某些人在怕什么?
  6. 當代社會剝削已達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
  7. 董小華:深度分析預測中美貿易戰(zhàn)的終極結果
  8. 郭松民 | 如果馬錫五遇到“訂婚強奸案”……
  9. 鐵穆臻|有毛主席這樣思慮精細的領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幸運——炮打米高揚(續(xù))
  10. 這種羞辱,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了的
  1. 80%的財富,都在富人手里捏著,為啥不刺激他們去消費?
  2. 井岡山觀心 |悼詞被撤銷骨灰被移出八寶山的謝富治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3. 井岡山觀心|老舍是毛主席與“四人幫”迫害死的嗎?
  4. 有人脫離群眾太久了,也太遠了
  5. 輿情觀察:三河事件,當地為何沉默不語
  6. 我們都跪下舔老美了,就你老中還扛?
  7. 毛主席晚年的革命太艱辛了
  8. 毛澤東旗幟網站長時邁給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的公開信
  9. 這才是劉少奇去世真相!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10. 陽和平:致蘇州市政法委書記黃愛軍的公開信
  1. 天眸|司馬南的教訓是一記警鐘
  2. 毛澤東時代終結了剝削,為何今天它又回來了?
  3. 歷史文獻:張春橋||整風運動的講話
  4. 被掩蓋的真相:當年到底是誰重手懲罰遼寧號航母功臣?
  5. 陳云等人晚年的感慨
  6. 歐洲金靴|司馬南退出江湖,易中天登堂入室
  7. 保留一點良心吧, 別再欺騙老百姓了
  8. 郭建波|毛澤東嚴厲批評中央文革小組的原因分析
  9. 反腐,反到哪里去了?
  10. 導師是對的,民間已幾成共識
  1. 井岡山觀心 |悼詞被撤銷骨灰被移出八寶山的謝富治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 美國最后一點希望之光,被特朗普澆滅了
  3. 陽和平:致蘇州市政法委書記黃愛軍的公開信
  4. 當代中國話語江湖的八大門派
  5. 00后大學生,吃盡了時代黑利
  6. 有人脫離群眾太久了,也太遠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第一页 |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综合情人伊人久久 | 日韩肏屄久久网站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