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拍賣處女膜”看經濟與道德
劉仰
·
2009-11-15
·
來源:烏有之鄉
從“拍賣處女膜”看經濟與道德
韓德強先生的《中國反思》剛剛上市。韓先生將他的一本新書送給我的時候說,簽名就算了吧。韓先生在大學教書,演講的機會比較多,他演講的內容大多針對當今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時政。因此,韓先生在《中國反思》一書的“自序”中寫道:“本書收錄的演講,就是我參與這場跨世紀爭論的一個記錄。以《中國反思》為名,既是呼應《中國不高興》,又是希望能深化這一主題。”所以,我較認真地讀完了韓德強先生的這本書,彷佛天南地北地聽了韓先生的一系列演講。
我認為,《中國反思》這個書名可以有兩種解讀。第一個層次就是對當今中國社會現實的反思。韓先生是人大經濟學的博士,這一反思自然離不開經濟。讀完韓先生的書,一個明確的感受是,韓先生特別強調經濟與道德的關系。比方說在講到遇到災難或意外的時候,究竟是靠保險公司來解救,還是依靠“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風氣,韓先生寫到:“假如說我這個人是個壞蛋,大家都在譴責我,但是只要我投了保,我就不怕大家的譴責。假如說沒有一個保險公司的話,那我就需要做一個好人,一旦我遇難的時候大家才能幫助我。有了保險公司,我做一個壞人其實也沒什么事。”雖然這個論述看上去有點極端,我們不能因此而取消保險公司,但是,它確實觸及到保險公司這種商業機構和商業行為,對于人們日常行為潛移默化的深層影響。尤其當保險公司成為救危濟困唯一的商業機構,或者巨大的災難發生,保險公司因為“不可抗力”的免責條款而脫身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感受到,人們的日常行為和行為的結果,的確都將受到保險公司商業原則的很大影響。也就是說,經濟活動實際上對人們的道德是有很大影響的。
那么,我們就需要反過來問一個問題:經濟學家在揭示經濟規律、制定經濟規則的時候,是否需要考慮道德因素?有一類經濟理論確實認為,經濟規律就是自身單純的規律,在自由的名義下,“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調節交易雙方的行為。很顯然,這種理論剔除了經濟活動中的道德因素。最典型的一個表述就是這類觀點的祖師爺亞當-斯密的一個說法:面包師給大家提供面包,不是因為仁慈,而是要養活自己的自私。那么,對這種觀點不加批判地接受并發揚光大后,會有什么結果呢?比方說賣淫,在自由的名義下,賣淫的交易雙方完全符合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因此,只要經濟活動剔除了道德,笑貧不笑娼就是必然的。
好像是去年,有一則西方的報道。一個金發美女的在校大學生,在網絡上公開拍賣自己的“處女膜”,據說幾番競價后,該小塊處女膜的網絡舉牌價已達數百萬美元,不知道最后是否成交。市場經濟在自由主義的呵護下,對于這種行為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反而會以自愿、自由、公平、競爭等聽上去很不錯的原則和概念,助長或推動這一行為。因為,在剔除道德因素后,拍賣處女膜行為也完全符合單純的經濟規律,它甚至已經擺脫了“初夜權”、“處女崇拜”、“賣淫”等有爭議的詞匯,純粹變成了一個物品的拍賣:那是一個女人一生中唯一的、暫時的一個“物品”啊!當然,修復處女膜也許要甄別,否則,唯一性失去,拍賣價值就降低了。是自己的“物品”為何不能拍賣?是“物品”其他人為何不能買?再比如,美國社會在金融危機之前,連人壽保險也以“圣餐證券”的名義打包上市,進入證券市場,雖然有人指出這是希望被保人快死的“發死人財”,嚴重違背人類的基本道德,但依然被一些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所肯定。當人們覺得這種行為不太合適的時候,其實就是道德在作用,而且,道德幾乎是抵制這種行為唯一的方式。
經濟活動拋棄道德因素,除了在交易過程中會出現上述“正常”的自由,還會在結果上造成不道德的后果,這就是加大貧富差距,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自由地弱肉強食”是韓德強先生對這一現象的表述。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避免兩極化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我們不應該反過來,純粹以道德原則來代替經濟行為,而應該在經濟活動中注入道德因素。比方說前面提到的面包師,如果只按經濟規律辦事,面包師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加一點蘇丹紅、三聚氰胺之類的東西就是必然的選擇。即便在法律上禁止,也不能阻止他產生做出上述行為的內心動機。而只有道德,才能讓面包師發自內心地抵制這種行為,以保持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經濟環境。那么,當面包師養不活自己的時候,又應該如何呢?這就需要全體社會的道德選擇,需要避免貧富兩極分化的經濟制度和救濟方式。換句話說,經濟規律不是可以脫離道德而單獨存在的規律,在制定經濟制度的時候,有什么樣的道德前提,就會有什么樣的經濟制度。自由主義因為把經濟規律單純化、非道德化,把經濟規律與道德絕緣,便會造成經濟行為過程和結果上的不道德。
當人們對當今在中國社會種種觸目驚心的現象感到憤怒的時候,有多少人意識到,中國社會種種令人反感的現象,其實就是因為把經濟規律自然化、單純化,讓經濟原則脫離道德因素的結果?當人們把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自由主義當成絕對真理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如果經濟活動脫離社會道德的制約,必將造成無數不合理的經濟現象和結果?
對于韓德強先生的新書《中國反思》這一書名的第二層解讀,就是以中國的傳統來反思當今的現實。韓德強先生在書中多次提到,當今經濟活動在自由的名義下,掩蓋著大量的不平等。人們也能清楚地看到這種不平等的事實和結果,卻又因為市場經濟、自由主義理論的唯一正確性,讓人們對此無可奈何,連反思或批判的念頭都不容易產生。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自由地弱肉強食”呢?我們如果對照中國的傳統社會,就會發現其中的關鍵。人們評論中國傳統社會,經常使用的詞匯就是“小農經濟社會”。小農經濟的本質是什么?就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在生產資料占有上處于相對公平的狀態。這一相對公平,使得大多數社會成員在參與經濟活動的時候,彼此實力相當,從而在經濟基礎上保證了自由的存在與合理。當我們論述“小農經濟”的合理性時,并不是說要回到小農經濟社會,而是要理解其社會意義上的本質。我在《中國沒有榜樣》一書中指出,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社會,實質上就是農業社會條件下的中產階級社會。雖然小農經濟的形式今天已不可能繼續使用,但是,如何在工業社會條件下,實現小農經濟“中產階級社會”的本質,是需要當今中國人認真考慮的。中國古人采用小農經濟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讓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地穩定并領先世界,今天我們該如何在新的財富創造方式下,實現這個目標?
資本主義對于農業社會最大的改變在于,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發生了徹底改變。以土地相對平均占有的小農經濟,在工業條件下,因為土地財富價值的大為降低而失去了存在前提。工業條件下的土地價值更為集中,更為非平均化,例如礦脈、油田的價值遠超過莊稼地,而資本的高度集中,使得礦脈、油田之類不可能像莊稼地那樣,相對平均地擁有。這種現象在工廠也同樣出現,大型機器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被高度壟斷,原因就在于資本的高度集中,使得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高度集中。正是這種資本導致的生產資料不平等,才造成了自由名義下弱肉強食的不平等。而在農業社會的小農經濟狀態下,生產資料相對平均地分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由經濟所導致的不平等。
工業社會條件下如何實現“小農經濟”所體現的中產階級社會本質,是一個難題。公有制是曾經被廣泛實踐過的方式。公有制實際上就是把所有的生產資料都集中起來,名義上歸全體人平均所有。而公有制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生產資料名義上歸全體人所有,如何與每個人想自己真實擁有妥善結合。美國社會被描繪為工業社會條件下最成功的中產階級社會,但事實上,美國的中產階級社會偷換了概念。它繼承了中國小農經濟社會蘊含的“中產階級社會”的概念,卻沒有能夠像小農經濟一樣,在生產資料上實現全社會相對平均地分配。美國中產階級的財富集中體現在住房、汽車、證券等形式上,這些東西實際上不是生產資料,而是消費品。唯一與生產資料有點關聯的證券,也因為金融衍生品的過度虛擬化、與真實財富創造的嚴重脫離而泡沫化。因此,美國的中產階級社會只是借助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外殼,而沒有實現本質。
那么,以中國傳統來反思當今中國現實,乃至反思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的現實,我們如何能找到出路?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工業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必須面臨的重大問題。西方社會目前的解決方案是政府力量主導的高福利。高福利是財富形成后,在財富分配上的相對平等。它不管財富是怎么來的,因而會嚴重忽略財富產生方式上的不道德。因此,在自由主義理論保護下生產資料高度集中的資本主義,很容易對這一高福利方式造成傷害和危機。因為,在高福利方式下,大多數人都是被動的,而不會像小農經濟那樣,個個主動地創造財富。這種被動也使得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很容易被忽略。而且,一旦被壟斷的生產資料獲得財富的能力降低,它所造成的結果,不只是個別企業的破產,而是整個社會的崩潰。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已經讓我們看到了這一點。因此,違背自由經濟理論,保護大企業免于破產,等于保護全社會,這種狀態等于是少數大資本家綁架了全社會。
中國社會如何借助中國的傳統,對于當今西方資本主義以及中國引入資本主義的后果進行反思,尋找到更為合理的制度方式,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對于這個問題,我會在以后將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出來。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韓德強先生所言,在經濟活動中,道德因素決不能或缺,反而應該成為重要的前提,經濟規律應該受到道德前提的約束,而不是單純的自然規律。其次,要在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條件下,實現生產資料的全民相對平均占有,這需要新的制度。而這個新制度的形成,其前提依然是道德。這個道德就是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和每一個的個人利益的結合。此處不再贅述。韓德強先生的《中國反思》在我看來,提出了這個問題,但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我希望有機會能與韓德強先生一起,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