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陷阱之路”的跨越
——機制科學論之一
田忠國
思想文化、制度機制創新,是一個國家的生命。但是,必須明確的是,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制度機制,資本主義有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制度機制,它們是同一條道上相反方向跑的車,因為,同是思想文化、制度機制創新,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基礎是公有制,離開公有制的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就名存實亡,這是一。其二,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是人民大眾共同創造、平等分享創造成果,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是經濟制度的公有制,離開經濟制度的公有制,人民大眾共同創造、平等分享創造成果的目標就成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其三,經濟制度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以經濟制度私有制為基礎,亡黨亡國是必然,不亡黨亡國是不可能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因為,私有經濟機制的必然是對憲法、黨的宗旨和國家性質的解構或否定,而黨和國家生存的標志不僅僅是名稱,而是憲法、黨的宗旨和國家性質是否存在。資本主義經濟以私有制度為基礎,其目標是維護少數人對多數的剝削與壓迫,達到占有社會財富的目的。
目標相反,其思想文化、制度機制必然相背。
由此可知,違背或破壞憲法、黨的宗旨和國家性質的思想文化、制度機制的創新,對于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是創新,但對于社會主義的中國來說,不僅不是創新,而是犯罪,因為,某些資本主義國家想通過武力解決但無法解決——消滅社會主義---卻被某些人的思想文化、制度機制創新解決了。就目前看,某些人消滅社會主義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因為,他們僅僅消滅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基礎,還沒有消滅黨的宗旨。黨的執政宗旨和經濟制度,是由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確立的,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擁護,所以,黨的執政宗旨和經濟制度也是黨的執政基礎。現在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經濟制度已被某些人的思想文化、制度機制創新所拆除,黨的執政基礎僅僅剩下黨的宗旨。面對這一現實,我們認為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堪憂。
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提出了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制度機制創新這一命題,并努力從理論上給出一個社會主義制度機制的操作體系。
(一)回望人類歷史
西方學者有一個共識,人類社會越原始的就越先進。西方學者說的社會越原始越先進先進在哪里?從人類已知的數據中,我們得知,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物質最貧乏的時期,但就是那么少的可供人類生存的物質資源,卻在原始共產主義精神支持下,卻能在物質極度貧乏的情況下,為人類生存提供了高效能的物質保障。之后,物質豐富了,人類卻走進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物質豐富并沒有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存條件,而是給一部分人帶來了好的生存條件,給另一部分人卻帶來了更為艱難的生存條件。由此可知,物質豐富并不決定人類社會的先進性,而是平等、共創、共享的原始共產主義精神,才使人類具有了共同的神性。與人類共同神性相反的是自私。從邏輯的角度說,隨著物質的豐富,人類有了安逸的享受,催生了人類的自私,所以,原始共產主義后的整個人類歷史(社會主義除外),都是以滿足剝削為目標的私有經濟制度。
(二)社會主義是個逆歷史的發展過程
社會主義的誕生,結束了人類以剝削為目標的私有經濟制度,但是,私有經濟制度的結束,并不意味著人類自私的消滅。從前面我們對人類歷史的回望中,可以看到,是人類的自私消滅了平等、共創、共享的原始共產主義精神和平等、共創、共享的共產主義價值秩序。由此可知,自私是社會主義的天敵,是蠶食社會主義的蛀蟲,是社會主義無時不在的掘墓者。也就是說,整個人類歷史,都是在滿足自私的過程過來的,我們稱此現象為順發展。到了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就到了逆歷史發展方向的逆向發展期,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消滅剝削制度。但是,剝削制度雖然消滅了,留存在人們思想中的剝削思想并不因剝削制度的消滅而消亡,它還會伴隨社會主義發展時期,或長或短誰也沒法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邏輯說,一旦剝削思想占居了社會發展的主導地位,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重構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建設社會主義就成了空想。
面對這一殘酷現實,張敢明先生不是回避現實,而是直面現實:我國能否在自私、公有制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激活全民創造能力的有效機制,為社會主義發展提供不竭的機制動力,從而確保社會主義事業有效、高效發展?
(三)“跨越陷阱之路”的跨越
我們可以用“一個基本點”和“二大立足點”概括“跨越陷阱之路”一書。一個基本點是建立人類自私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創造潛力激活機制,二大立足點則是,社會主義創造潛力激活機制必須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效益優先為支撐點。創造力是一個國家發展能力的主要標志之一,而一個國家的創造能力,一方面與人們的智力和知識積累有關,另一方面更與激活創造潛力的機制有關。前者表現為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提升、發現未知并解決未知的能力,后者則表現為激活人們的創造興趣。創造興趣是創新的開始,一個國家的民眾失去了創造興趣就失去了創新能力。或許有人認為創新只是高科技人員的工作,其實,從普通勞動者,到腦力勞動者,再到國家各個層階的工作人員,都是創新的主力軍,因為創新無處不在,只是工作不同,創新的目標有異而已。打個比方說,煤礦的井下工作,到目前為止,雖然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基本上還是重體力勞動為主。一般認為,重體力勞動只要有力氣什么問題都解決了,但其實并非如此。
井下的電機車掉道,十幾個人用了六七個小時也沒上去,因為井下沒有其它可以繞行的通道,直接影響全礦的掘進進尺。在人們筋疲力盡、幾近絕望的時候,一位路過的青年人看了會,用幾塊木頭塞到機車輪下,上去一開車就上道了。眾人為之歡呼,跟班處理事故的礦長說,小青年,你這一墊一開就值幾十萬。由此可知,在人們認為最沒有創新空間的地方依然有想不到的創新天地。
資本主義的激勵機制是按資分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后又在按資分配的原則下增加了知識分配,也就是按創新效益分配,但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一是公有制,二是按勞分配,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性質決定了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不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分配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同,其激勵機制也必然不同。 張 先生在深刻洞悉資本機制是制造階級矛盾、階級對立,是引發各種社會災難的根本原因的同時,還深刻洞悉了社會主義機制下的嚴重缺陷:缺乏激活社會主義創造能力的激勵機制。
1、人是自私的。基于這種認識,資本主義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但資本主義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制造了無數人間悲劇或慘劇。社會主義雖然是世界上最公平、最科學的社會制度,是人類發展的必然方向,但由于社會成員的普遍自私,卻又影響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活力。那么,在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公有制---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激勵機制呢?這就是張敢明先生在“跨越陷阱之路”一書中思考的重點問題。
沿著張先生的思路,我們發現張先生給出了答案:
社會主義公平競賽二一三五計劃。
我們贊同張先生的觀點,制度設計應建立在人性惡的基點上。我們之所以贊同張先生這個觀點的原因在于,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都是無私者,比如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就根本不需要制度秩序了。也就是說,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平等、共創、共享的價值秩序,足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發展能力。有人可能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機制才以人性惡為基點,社會主義制度必須以無私奉獻為基點。因為基點不同,其發展方向也不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殘酷現實是,社會成員大多數都或輕或重有自利傾向。假如我們以無私為基點設計制度機制,以會計為例,假如會計、出納、簽批都有一個人承擔,結果會如何呢?我們想不用說大家都能知道結果。
2、人人都是無私的。有人可能說,這句話和上面的“人是自私的”相矛盾。對,是矛盾,正因為它們是矛盾對立的,才有了我們下面的思考:科學機制。
奶奶曾經說,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魔,關鍵看社會怎么走。奶奶還說,你叫人成佛沒人愿意成佛,但人愿意信佛,信佛的原因不是為成佛,而是為了得到佛的保佑,得到他想得到的,所以,信佛的人不少,但真信佛的人不多,信佛但想得到佛的保佑,得到想得到的東西的人普遍。想從信佛得到東西的就是人心中的魔,但人心中的魔也是正常的,沒有魔,就沒有佛了,關鍵看社會怎么走。社會怎么走,即可能使人變成魔,也可能使人變成佛。
“關鍵看社會怎么走”這句話,一直困惑了我十幾年。
直到有一天,我懂得機制就是程序邏輯時,我才明白奶奶所說的“怎么走”,就是個社會機制問題。現在這個社會,有人以建立資本機制為思想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唯一目標,有人對前者狠批猛打的時候(我也是后者中的一員),偶然讀到了張先生的一篇短文,直覺告訴我,那是一把復興社會主義的金鑰匙,因為,文章透露出,張先生想建立奶奶曾說的“關鍵看社會怎么走”,也就是社會主義的——即可能使人變成魔,也可能使人變成佛——機制問題。
3、在奶奶眼中,私為魔、公為佛。所謂公,奶奶曾說,公就是無私。奶奶曾專門介紹過公的概念,說,平等的滿中眾人之私為公。奶奶還說,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下,飯量大和飯量小的都吃飽或者半飽,也就是大家都餓不著,雖然有吃多一點,也有吃少一點的,就叫公平。如果粥多僧少呢?在人人吃飽的前提下,能干的就多給一點,不能干或不愿干的,就少給一點,但差距不能太大,太大了,力氣大能干的少,普通的多,不能干或不愿干的也少,轉來轉去時間長了粥就轉到那個力氣大的人那里了,大家沒飯吃就不愿意干了。但如果差距不是太大,得少的就想追上得多的,大家就比拼著干(可以理解為競賽)。如果是解放前呢,就沒有必要想這些事,想了也沒用,所以那個時候大家想的就是怎么打破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新世界建立了,以前解決的是粥少僧多,又得想法讓粥多起來的問題,現在粥多一點了,就該解決多給點少給點,讓大家比拼著干的時候了,因為,人吃飽了沒精神,容易變懶,但現在不是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分田單干。分田單干不是正路。因為,這是一條由富積弱的路,這條路走長了,一開始富,但慢慢大多數人就會變窮,人變窮人心再散,這個國家就完嘍。
4、奶奶曾說,如何使大家繼續比拼著干呢?這就得解決粥多僧少時候的分粥問題。電視上有人說毛主席是理想主義者,因為主席大公無私,那是胡說,其實主席即是理想主義者,也是個現實主義,如果他光是個理想主義者,天下能打下來嗎?門都沒有。理想是前進的方向,是精神動力,現實是力量的比拼,沒有理想就沒有方向、沒有精神動力,不懂得現實就無法知道力量大小,不知道力量大小怎么打仗?哄小孩小孩信,但我不信。因為主席后來就是想解決分粥問題。我不知道別的莊解決得怎么樣,我就知道咱莊上解決得好,一開始大家都爭、打,有時候拼命,我當時不理解,怎么主席老糊涂了?弄得天下大亂,但后來大家知道爭、打、拼命都沒有用,就坐下來慢慢商量了。到這時候我才明白,主席高。大家的規矩大家定,大家的標準大家定,你吃多了就占我的便宜,我吃多了就占你的便宜,你占我的便宜我不愿意,我占你的便宜你不愿意,這樣爭來爭去就爭出個平衡點,也就是公平。你看沒分地那幾年,在外邊干小工的,那個不是回到家就上地?上地還都是白干的,為什么白干還都樂意干?因為大家一提意見,一商量,明年就不叫他干小工子了,這就使人由魔變成了佛。你知道九宮,九個位置,不是每個位置都是九或一才平衡的,而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個位置填一個數才平衡的。如果都填一或什么數,九宮就成死的了,因為數不一樣,九宮才是活的。這就和人挑水一樣,如果兩頭般重,平衡點在中間,但挑過水的人都知道,如果把平衡點放得正好,兩頭四平(山東話,平行的意思),挑起水來就費勁,所以會挑水的人都不會把平衡點放到中間,即便放到中間,也就讓一頭高一頭低,這樣挑起水才不累人。
小結
人類有自私,才有剝削思想,有剝削思想,才有剝削行為。有剝削思想,才有在剝削思想主導下,為達到剝削目的提供的制度保障。但問題是,建立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完全是與順歷史發展時期對立的,或者說是完全相反的價值機制運動;也就是說,社會主義要戰勝資本主義,就必須建立自己的社會發展機制。張先生在“跨越陷阱之路”一書思考的重點問題,我們以為就是奶奶說的“社會怎么走”,也就是社會機制問題。按勞分配、效益優先的平衡點,即在“效益標準、效益指標”之中,又在奶奶說的“坐下來慢慢商量”之中。
2009-10-26
跨越陷阱之路:尋覓社會管理的理想運作框架
作者:張敢明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8-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